動脈粥樣硬化,究竟有多可怕?

出品:科學大院(ID:kexuedayuan)

作者:陸劍虹(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尹慧勇(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路信息中心中國科普博覽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富貴病」逐漸走入我們的視線。

人們常說的「富貴病」是指以糖脂代謝紊亂為基礎的代謝疾病,今天我們要關注的是其中一種——動脈粥樣硬化

我們常說的動脈粥樣硬化,其實是屬於動脈硬化的一種,這種心血管系統中常見的「富貴病」通常以中、老年患者居多,但由於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今在一些青、壯年中也會出現。

動脈粥樣硬化究竟是什麼

其實,動脈粥樣硬化是一種由脂質、膽固醇、鈣和其他物質組成的斑塊在血管內形成而引起的慢性炎症疾病。

動脈粥樣硬化逐漸形成的過程

動脈粥樣硬化的發展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可以主要分為以下幾個階段:1)早期內膜增生和脂紋形成;2)纖維化斑塊;3)不穩定斑塊;4)斑塊破裂產生血栓,從而阻塞血管,影響供血。

由於前期的動脈粥樣硬化一般不表現出臨床癥狀,容易被忽視,但當產生的凝塊嚴重阻塞或者完全阻塞血管時,就會誘發嚴重的心血管疾病,包括冠狀動脈疾病,頸動脈疾病以及外周血管疾病。

動脈粥樣硬化了會怎樣?

我們知道,動脈遍布人體各處,所以人體不同部位的動脈都會有發病的可能。當然,這其中也有重點部位,即更容易發生嚴重的動脈粥樣硬化的地方,比如:主動脈、冠狀動脈、頸動脈、腦動脈、腎動脈等。

那麼,動脈粥樣硬化了會帶來哪些可能危害?

可能一:動脈瘤

由於粥樣斑塊破壞了正常的血管壁,導致血管壁承受壓力改變,被壓迫的一邊血管壁變薄,血管同時也因為擁堵鼓起一個包,好像隨時都會炸開一樣,很有可能形成動脈瘤。

左:正常腹主動脈;右:膨脹瘤狀腹主動脈(圖片來源:羊城晚報)

動脈瘤是由於動脈管壁薄弱而發生的一種永久性腫脹疾病,在任何部位都有可能形成。

不過,發生動脈瘤最常見並且最麻煩的部位,則是在腦動脈,主動脈,以及把心臟泵出的血液帶往身體其他部分去的大動脈。

箭頭所指心室動脈瘤,位於非常薄的室壁上(圖片來源:病理學園地)

可能二:冠狀動脈疾病

冠狀動脈疾病,已經成為目前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

因為冠狀動脈是為我們的心肌供血的,一旦出現狹窄或者堵塞就會導致心肌缺血,短暫的心肌缺血可能引起心絞痛,而嚴重的供血中斷就會導致心肌梗死,誘發死亡。

粥瘤的黃褐色斑塊使得冠狀動脈明顯狹窄,並且血栓完全阻塞了管腔(圖片來源:病理學園地)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主要是在冠狀動脈上形成斑塊,常伴發冠狀動脈痙攣,痙攣可使原有的管腔狹窄程度加劇,甚至導致供血的中斷,引起心肌缺血及相應的心臟病變,並可成為心源性猝死的原因。

可能三:主動脈夾層

動脈粥樣硬化導致血壓被堵塞,被堵塞血液因為流動就會把動脈壁內層撕破,主動脈內膜破裂,血液在壓力作用下衝進主動脈壁向外擴展,這樣就形成了主動脈夾層。

原有的主動脈腔稱為真腔,而主動脈中層裂開所形成的腔為假腔,真假腔之間有一個或數個破口相通(圖片來源:美敦力健康關愛中心慢性知識庫)

主動脈夾層是一種十分兇險的心血管疾病,由於進程非常快,多數患者在3天內就會因血管破裂而死亡,也因此,它成為患者體內的不定時炸彈。

當然,不只是動脈粥樣硬化會引起主動脈夾層,高血壓、妊娠、遺傳因素(馬凡綜合症)、主動脈壁中層病變、主動脈粥樣硬化、主動脈炎性疾病、外傷等,都是主動脈夾層的危險因素。

其他可能

除了以上疾病,動脈粥樣硬化還有可能引發頸動脈疾病,由於影響了對大腦的供血,導致中風。

而其引發的外周血管疾病則更容易被忽視,主要影響下肢,引起行走的不適或疼痛。

動脈粥樣硬化的預防與治療

誘發動脈粥樣硬化的風險因素主要包括高血壓、異常的膽固醇水平、吸煙、糖尿病、肥胖等。

研究表明,我們可以通過採用健康的生活方式來控制相關的風險因素,預防或者延緩動脈粥樣硬化以及相關的疾病,主要包括戒煙,合理的運動以及均衡飲食。

此外,動脈粥樣硬化可以進行藥物治療、手術治療,而手術治療適用於急性或者嚴重血管病變,主要包括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冠狀動脈搭橋(CABG)以及頸動脈內膜切除術。

近年來,科研人員在動脈粥樣硬化形成機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這些研究成果對預防和治療動脈粥樣硬化具有重要的醫學價值。

研究也證明,血流動力學在動脈粥樣硬化發生髮展過程中有著重要作用,並為動脈粥樣硬化的治療提供了新的靶標。

近期也有研究發現:隨著年齡的增長,白細胞的突變可能導致心血管疾病,這首次揭示了年齡因素與心血管疾病的相關性。

此外,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最近的一項研究還發現:低密度脂蛋白(LDL)表面的磷脂氧化產物中存在一類有抗炎和抗氧化作用的新型代謝物,這似乎與傳統認為LDL的氧化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的觀點有些衝突,但也可能是機體的代償性反應。

參考文獻:

1.Otsuka, F., Yasuda, S., Noguchi, T., and Ishibashi-Ueda, H.(2016) Pathology of coronary atherosclerosis and thrombosis.Cardiovascular diagnosis and therapy 6, 396-408

2.McGill, H. C., McMahan, A., and Gidding, S. S. (2008)Preventing heart disease in the 21st century implications of thepathobiological determinants of atherosclerosis in youth (PDAY)study. Circulation 117, 1216-1227

3.Wang, L., Luo, J. Y., Li, B. C., Tian, X. Y., Chen, L. J.,Huang, Y. H., Liu, J., Deng, D., Lau, C. W., Wan, S., Ai, D., Mak,K. L. K., Tong, K. K., Kwan, K. M., Wang, N. P., Chiu, J. J., Zhu,Y., and Huang, Y. (2016) Integrin-YAP/TAZ-JNK cascade mediatesatheroprotective effect of unidirectional shear flow. Nature 540,579-582

4.Fuster, J. J., MacLauchlan, S., Zuriaga, M. A., Polackal, M.N., Ostriker, A. C., Chakraborty, R., Wu, C. L., Sano, S.,Muralidharan, S., Rius, C., Vuong, J., Jacob, S., Muralidhar, V.,Robertson, A. A., Cooper, M. A., Andres, V., Hirschi, K. K.,Martin, K. A., and Walsh, K. (2017) Clonal hematopoiesis associatedwith TET2 deficiency accelerates atherosclerosis development inmice. Science 355, 842-847

5.Lu, J., Guo, S., Xue, X., Chen, Q., Ge, J., Zhuo, Y., Zhong,H., Chen, B., Zhao, M., Han, W., Suzuki, T., Zhu, M., Xia, L.,Schneider, C., Blackwell, T. S., Porter, N. A., Zheng, L.,Tsimikas, S., and Yin, H. (2017) Identification of a Novel Seriesof Anti-inflammatory and Anti-oxidative Phospholipid OxidationProducts Containing Cyclopentenone Moiety in vitro and in vivo:Implication in Atherosclerosis.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inpress).

(文章首發於科學大院,中科院上海生科院供稿)

「科學大院」是中國科學院官方科普平台,致力於前沿、權威、有趣、有料。由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局聯合主辦、中國科普博覽運營。關注微信公眾號「科學大院」獲取更多信息。更多合作與科學大院工作組[email protected]聯繫。

運營人員: 趙穎 MX007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