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服用抗潰瘍藥物需警惕腎功能損傷

根據最近《美國腎臟病學會雜誌》(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Nephrology)報道的一項研究結果,長期服用抗潰瘍藥物質子泵抑製劑(PPI)可能導致腎功能損傷。

PPI是目前治療消化性潰瘍最先進的一類藥物,目前常用的PPI包括奧美拉唑、蘭索拉唑、泮托拉唑、雷貝拉唑、埃索美拉唑和艾普拉唑等,它們通過高效快速抑制胃酸分泌和清除幽門螺旋桿菌而達到快速治癒潰瘍的目的。自從其誕生以來,已經有越來越多的消化性潰瘍和胃食管反流性疾病患者接受PPI治療,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了原有的一類主要制酸劑——H2受體阻滯劑,例如西咪替丁和雷尼替丁。

研究人員對美國退伍軍人事務部全國資料庫的病人資料進行了分析,總共包括173000例服用PPI的病人和20000名服用H2受體阻滯劑的病人。結果發現,與H2受體阻滯劑組相比,PPI組病人更有可能發生腎功能減退,其慢性腎臟病和腎功能衰竭風險分別增高28%和96%。值得注意的是,PPI的使用時間越長,腎功能受損的風險就越高。

Advertisements

今年早些時候在《JAMA Internal Medicine》雜誌上發表的一項大樣本研究同樣顯示PPI會增加腎功能減退的風險。因此專家指出,醫生在對病人處方PPI時需要嚴格掌握適應證,並且盡量避免長期服用。對於確實需要長期服用PPI的患者,應定期監測腎功能。

許多病人一旦開始服用某種藥物並感覺有效,就可能會長期服用。而且現在的情況是,醫生在門診開藥時很可能不會主動詢問該藥物的持續使用時間,也不會進一步確定是不是必須繼續使用該藥物進行治療。在這種情況下,病人自己需要高度重視。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