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濕關節炎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診斷與治療

  類風濕關節炎(RA)是一種以關節滑膜炎症為特徵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病理特點為關節腔滑膜炎症,滲液,細胞增殖,肉芽腫形成,軟骨及骨組織破壞,最後關節僵直及功能喪失。其主要表現為對稱性多發性反覆發作性關節炎,手足小關節最易受累。早期或急性發病關節多呈紅,腫,熱,痛和活動障礙;晚期可導致關節破壞,強直和畸形,並有骨和骨骼肌萎縮。在整個病程中,可伴有發熱,貧血,體重減輕,血管炎和皮下結節等病變,亦可累及全身多個器官。本病為常見病,多發病。據國外統計,人群發病率為0.25%。美國約有500~600萬患者,日本約有100萬患者。國內專家估計,我國約有1000萬人發病,各省市都有散發,好發年齡為20~45歲。女性發病率高於男性,男女之比約1:3。

Advertisements

  類風濕關節炎屬於中醫「痹證」範疇。根據該病臨床癥狀和性質,以及多關節損害、交替發作的特點,屬於《靈樞》所描述的「周痹」。本病就其在癥狀上蒙歷肢節,在病機上與肝腎虧虛有密切關係而言,則符合《金匱要略》中的「歷節」病。唐代醫家因其疼痛徹骨,狀如「虎咬」,晝輕夜重,又冠以「白虎」二字,稱之謂「白虎歷節」。朱丹溪等根據其掣痛走注如風狀,又稱之謂「痛風」;有的醫家據其病程長,纏綿難愈而命名謂「頑痹」。沈丕安氏認為,急性發作階段為風熱內盛或濕熱內蘊,屬「熱痹」,「歷節」範圍;晚期為寒濕人絡,肝腎不足,屬「骨痹」範疇。北京焦樹德氏把痹病中表現為久治不愈,發生關節腫大,僵硬,畸形,骨質改變,筋縮肉倦,肢體不能屈伸等癥狀者,統稱之謂「尪痹」。中醫認為其病因病機多為素體陰陽氣血不足,風寒濕熱之邪乘虛侵襲,導致氣血痹阻而發病。在治療上以「宣通」為其共同治法,治以寒者溫之,熱者清之,虛者補之的原則,使氣血流通,營衛復常,痹痛可逐漸向愈。

Advertisements

二、臨床表現

  (一)癥狀

  本病多見於青中年女性,發病年齡高峰在20~45歲。60%~70%的RA病人以隱匿型的方式起病,在數周或數月內先症表現為疲勞,不適,納差,體重減輕,周身肌肉酸痛,並可有低熱,此謂前驅癥狀。隨後出現四周關節單發或對稱性腫痛,20%以多關節炎急性起病,迅速出現多關節紅、腫、熱痛及功能障礙,全身癥狀較重。15%~20%發病介於上述兩者之間,但全身癥狀較隱匿型明顯。

  (二)體征

  1.晨僵 是RA的重要診斷依據之一,即病人晨起后或在一段時間內停止活動后,受累關節出現僵硬,活動受限。該癥狀是由於患者停止活動,關節周圍組織水腫所致,隨關節活動增加,組織間液逐漸吸收,晨僵可漸緩解。晨僵首先發生在手關節,僵硬不適,不能握拳,其後隨著病情進展,可出現全身關節的僵直感,晨僵在30分鐘以上,層僵時間的長短與病變程度平行。

  2.疼痛 RA最突出的癥狀是疼痛,其程度與病變輕重及個體耐受性有關,常因天氣變化,寒冷刺激,情緒波動而加重。RA初期可表現為指、腕、趾、踝等小關節遊走性疼痛。一旦關節腫脹,則疼痛開始相對固定,往往持續6周以上。而且當這個關節癥狀尚未消失時,另外關節又出現疼痛,即此處未消,它處又起。疼痛往往呈多發性,相繼受累。隨著病變進展,肘、肩、膝、髖、頸椎均可相繼出現疼痛。另外,有部分患者可出現顳頜關節張口及咀嚼時疼痛。有的患者疼痛長期固定在某幾個關節,甚至發生畸形,而其他關節活動期間其疼痛劇烈且持續,壓痛明顯,緩解期則多為鈍痛。

  3.腫脹 表現為關節周圍均勻性腫大,少數發紅。RA的腫脹在四肢小關節顯而易見,手指近端指間關節梭形腫脹是RA的特徵性改變,多發生在中指,其次腫脹可出現在掌指關節及腕關節,而遠端指間關節極少影響。

  4.活動障礙 障礙為RA常見的體征,早期常由於炎性滲出,疼痛腫脹而出現活動受限,腫脹消失后活動功能恢復正常。隨著病情發展,關節周圍肌肉萎縮,滑膜絨毛狀增生的肉芽組織壓迫和浸蝕軟骨后使關節間隙變窄,此時雖無腫痛,亦有活動受限。病情繼續發展關節可出現纖維增生及骨性融合,最終使關節功能活動完全喪失。關節的活動障礙影響了整體的活動功能,其程度決定於受累關節的數量,障礙程度及該關節所具備的生理功能。如指,腕關節屈伸受限,可使握力下降,不能扣鈕扣,甚至不能持物;肩關節功能障礙上肢不能上舉,導致梳頭困難;膝關節功能障礙而不能蹲站,行走困難;顳頜關節功能障礙可影響張口及咀嚼。故RA中晚期患者可影響或喪失勞動能力,甚至生活不能自理。

  5.關節畸形 RA的晚期表現為關節畸形。由於關節周圍肌肉、韌帶受損,使關節產生某種特殊的畸形及運動異常。RA的手部畸形為臨床最常見,表現為:

  (1)鵝頸畸形:掌指關節屈曲,近端指間關節過伸和遠端指間關節屈曲,從側面看手指的畸形很像鵝的頸部。其產生原因是手內側肌(蚓狀肌和骨間肌)攣縮,導致掌指關節屈曲和近端指間關節屈曲;

  (2)扣眼畸形:近端指間關節關節囊及中央腱條破壞,而致兩側的側腱條滑向該關節的運動軸的屈側所致;

  (3)鰭形手:初期僅為掌指關節與近端指間關節梭形腫脹,以後逐漸向尺側偏斜,形狀如鰭。嚴重者尚可向腕關節發展。尺側偏是由於掌指關節半脫位所致。

  6.皮下結節 20%RA患者出現皮下結節,多出現在關節隆突部位,如肘關節鷹嘴處,腕指伸側,也可見於滑囊和腱鞘部位。結節呈圓形或卵圓形。一般直徑2—3mm。質地堅硬,無觸痛。在皮下可以自由移動,也可與深層組織粘附。

  7.類風濕血管炎 主要為血管的炎性病變,管腔狹窄,血栓形成,血管閉塞。表現為指趾壞疽,甲床瘀斑以及內臟損害等。

  8.類風濕性心臟炎 長期以來常將有無併發心臟損害作為區分RA和風濕性關節炎的重要條件之一。RA的心臟損害常表現為心包炎,心肌炎,心內膜炎和全心炎等。

  9.其他 肺的損害表現為類風濕性胸膜炎,瀰漫性肺間質纖維化,類風濕塵肺等。眼部癥狀表現為鞏膜炎,角膜結膜炎,穿孔性鞏膜軟化。RA還可發生神經系統,血液系統,消化系統多臟器病變。

  三、輔助檢查

  對RA的診斷沒有特異的實驗檢查,中度貧血很常見,血小板計數常偏高,血沉常偏快,C-反應蛋白有時增高,這些常與疾病的活動性相平行。血清學檢查可顯示多項指標異常,70%-80%的RA病例出現血清免疫球蛋白(Ig)與類風濕因子(RF)陽性反應,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增高,抗核周因子(APF)、抗RA33、抗角質蛋白抗體(AKA)、抗Sa抗體陽性,可協助診斷早期疑難病例。滑膜液的改變對RA的診斷也有一定價值。

  關節X線檢查在RA診斷及病程分期上有重要意義。在手、腕或足,早期表現為關節附近的局限性骨質疏鬆,隨後出現廣泛的骨質疏鬆。關節軟骨消失使關節間隙呈典型的均勻狹窄,它是先於骨糜爛或與之同時出現的一種不可逆改變。不可逆的關節變化一般至少要在3個月以後才出現,偶爾有6個月或更長時間這些變化尚不明顯者。但當骨侵蝕病變<3mm時或早期RA的關節面上僅有鋸齒樣改變而無骨板中斷時,X線常不能顯示,此時要藉助於CT或MRI。

  四、診斷與鑒別診斷

  (一)診斷

  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風濕類疾病專業委員會診斷標準:

  1.診斷標準:

  (1)癥狀:以小關節為主,多為多發性關節腫脹或小關節對稱性腫痛(單發者須與其他病變鑒別,關節癥狀至少持續6周以上),晨僵。

  (2)體征:受累關節腫脹壓痛,活動功能受限,或畸形,或強直,部分病例可有皮下結節。

  (3)實驗室檢查:RF陽性,ESR多增快。

  (4)X線檢查:重點受累關節具有典型的類風濕關節炎X線所見。

  對具備上述癥狀和體征者,或兼有RF陽性,或兼有典型X線表現者可診斷為RA。

  2.分期:

  (1)早期:絕大多數受累關節有腫痛及活動受限,但X線僅顯示軟組織腫脹及骨質疏鬆。

  (2)中期:部分受累關節功能活動明顯受限,X線顯示關節間隙變窄或不同程度的骨質侵蝕。

  (3)晚期:多數受累關節出現各種畸形,或強直,活動困難,X線片顯示關節嚴重破壞、脫位或融合。

  美國風濕病學會(ARA)1987年6月修訂的標準:

  ①晨起關節僵硬至少1小時(≥6周);

  ②3個以上關節腫脹(≥6周);

  ③手關節或掌關節或近端指間關節腫脹(≥6周);

  ④對稱性腫脹;

  ⑤手的X線改變;

  ⑥皮下結節;

  ⑦類風濕因子。

  如具備4項或以上指標者即可確診。

  (二)鑒別診斷

  (1)系統性紅斑狼瘡:可有對稱性多關節痛,但本病面部紅斑及腎損害常見,一般無骨侵蝕及畸形,抗DS-DMA抗體及SM抗體陽性。

  (2)風濕熱:為大關節炎症改變,紅、腫、熱、痛,遊走性,RF陰性,無骨侵蝕。有咽喉痛(鏈球菌感染)史。

  (3)痛風:急性單側小關節炎起病,疼痛劇烈,關節炎症多不對稱,好發於第一跖趾關節,可形成痛風石,血尿酸增高,RF陰性,秋水仙鹼治療有效。

  (4)強直性脊柱炎:女性患者常可有周圍小關節受累,但多數為非對稱性。x線檢查骶髂關節及脊柱受累明顯,晚期脊柱呈竹節樣改變,骶髂關節間隙消失及骨性融合,多數RF陰性及HLA—B2,陽性。

  (5)賴特綜合征:可有尿道炎,關節炎,結膜炎,但關節炎不對稱,呈遊走性,常有下肢大關節(膝、踝骶髂關節)及脊柱受累。

  (6)銀屑病性關節炎:常為遠端指間關節非對稱性腫痛,X線顯示筆帽狀特有骨質改變,並有銀屑病性皮膚病變,也可有脊柱及骶髂關節病變。

  (7)骨性關節炎:關節疼痛於活動后加重,休息后減輕,無明顯發熱及晨僵時間在30分鐘內,RF陰性,關節X線示邊緣骨質增生,關節間隙狹窄,多數無侵蝕性改變。

  (8)結核變態反應性關節炎(Poncet綜合征):可有多關節炎,但本病常有結核病史或活動結核病灶,常伴低熱,結核菌素試驗陽性,X線無骨侵蝕及關節畸形。

  五、預后

  類風濕關節炎進程遷延,進展緩慢,但病程中病情變化多端。據統計約15%RA患者有自限傾向,可完全緩解。部分患者病情呈進行性,骨和關節在3年內發生畸形,X線出現骨侵蝕和關節間隙狹窄,5-10年可致殘。少數患者出現關節外表現,病情累積重要臟器而導致死亡。臨床上提示預后不良的指標有:受累關節數目多;RF高滴度陽性;CRP、ESR持續升高;HLA-DR4陽性;類風濕結節反覆出現而不消退;關節外表現為多系統器官受累;2年內發生骨侵蝕。出現以上任一項,均提示患者預后較差.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