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大滅絕的詛咒

生物大滅絕是指大規模的集群滅絕,生物滅絕又叫生物絕種。整科、整目甚至整綱的生物在很短的時間內徹底消失或僅有極少數存留下來。在集群滅絕過程中,往往是整個分類單元中的所有物種。大規模的集群滅絕有一定的周期性,大約6200萬年就會發生一次,但集群滅絕對動物的影響最大,而陸生植物的集群滅絕不像動物那樣顯著。

生物大滅絕:

第一次物種大滅絕又稱奧陶紀大滅絕

奧陶紀(Ordovician Period,Ordovician),地質年代名稱,是古生代的第二紀,開始於公元前5億年,延續了6500萬年。

在距今4.4億年前的奧陶紀末期,發生地球史上第一次物種滅絕事件,約85%的物種滅亡。古生物學家認為這次物種滅絕是由全球氣候變冷造成的。在大約4.4億年前,撒哈拉所在的陸地曾經位於南極,當陸地彙集在極點附近時,容易造成厚的積冰——奧陶紀正是如此。大片的冰川使洋流和大氣環流變冷,整個地球的溫度下降,冰川鎖住水,海平面降低,原先豐富的沿海生態系統被破壞,導致85%的物種滅絕。

Advertisements

二次生物大滅絕又稱泥盆紀大滅絕

第泥盆紀(Devonian period),地質年代名稱,古生代第四紀,約開始於公元前4.05億年,結束於公元前3.5億年,持續約5000萬年。

對古氣候的研究顯示泥盆紀時期是溫暖的。化石記錄說明當時遠至北極地區都處於溫帶氣候。第二次物種大滅絕發生在泥盆紀晚期,其原因也是地球氣候變冷和海洋退卻。

在公元前約3.65億年的泥盆紀後期,歷經兩個高峰,中間間隔100萬年,發生地球史上第二次物種滅絕事件,海洋生物遭到重創。

第三次生物大滅絕又稱二疊紀大滅絕

二疊紀(Permian period)是古生代的最後一個紀,也是重要的成煤期。二疊紀分為早二疊世, 中二疊世和晚二疊世。二疊紀開始於公元前約2.95億年,延至公元前2.5億年,共經歷了4500萬年。

Advertisements

科學家認為,在二疊紀曾經發生海平面下降和大陸漂移,造成了最嚴重的物種大滅絕。所有的大陸聚集成了一個聯合的古陸,富饒的海岸線急劇減少,大陸架也縮小了,生態系統受到了嚴重的破壞,很多物種的滅絕是因為失去了生存空間。更嚴重的是,當淺層的大陸架暴露出來后,原先埋藏在海底的有機質被氧化,這個過程消耗了氧氣,釋放出二氧化碳。大氣中氧的含量減少,對生活在陸地上的動物非常不利。隨著氣溫升高,海平面上升,又使許多陸地生物遭到滅頂之災, 海洋里也成了缺氧地帶。地層中大量沉積的富含有機質的頁岩是這場災難的證明。這次大滅絕是由氣候突變、沙漠範圍擴大、火山爆發等一系列原因造成

第四次生物大滅絕又稱三疊紀大滅絕。

三疊紀(Triassic period)是中生代的第一紀,爬行動物和裸子植物崛起,位於二疊紀(Permian)和侏羅紀(Jurassic)之間。

三疊紀中、晚期之後,氣候向濕熱過渡,由此出現了紅色岩層含煤沉積、旱生性植物向濕熱性植物發展的現象。植物地理區也同時發生了分異。公元前1.95億年的三疊紀末期,估計有76%的物種,其中主要是海洋生物滅絕,此次災難並無特別明顯的標誌,只發現海平面下降之後又上升,出現大面積缺氧的海水。

第五次生物大滅絕又稱白堊紀大滅絕或恐龍大滅絕。

白堊紀(Cretaceous Period,Cretaceous)是中生代最後的一紀,始於公元前1.45億年,結束於公元前6500萬年,其間經歷了7000萬年。

公元前6500萬年白堊紀末期,發生地球史上第五次生物大滅絕事件,約75%—80%的物種滅絕。在五次大滅絕中,這次大滅絕事件最為著名,因長達14000萬年之久的恐龍時代在此終結,海洋中的菊石類也一同消失。其最大貢獻在於消滅了地球上處於霸主地位的恐龍及其同類,並為哺乳動物及人類的最後登場提供了契機。這次災難來自於地外空間和火山噴發,在白堊紀末期發生的一次或多次隕星雨造成了全球生態系統的崩潰。撞擊使大量的氣體和灰塵進入大氣層,以至於陽光不能穿透,全球溫度急劇下降,黑雲遮蔽地球長達數年(零點幾至幾個百萬年)之久,植物不能從陽光中獲得能量,海洋中的藻類和成片的森林逐漸死亡,食物鏈的基礎環節被破壞,大批的動物因飢餓而死,其中就包括陸地的霸主恐龍。

第六次生物大滅絕猜想

第六次生物大滅絕的雛形在19世紀工業革命以後,由於人類只注意到具體生物源的實用價值,對其肆意地加以開發, 而忽視了生物多樣性間接和潛在的價值,使地球生命維持系統遭到了人類無情的蠶食。

1600年以來,有記錄的高等動物和植物已滅絕724種,而絕大多數物種在人類不知道以前就已經滅絕。經粗略測算,400年間生物生活的環境面積縮小了90%,物種減少了一半,其中由於熱帶雨林被砍伐對物種損失的影響更為突出。估計從1990—2020年由於砍伐熱帶森林引起的物種滅絕將使世界上的物種減少5%—15%,即每天減少50—150種。在過去的400年中, 全世界共滅絕哺乳動物58種,大約每7年滅絕一個種,這個速度較正常化石記錄高7—70倍;在二十世紀的100年中,全世界共滅絕哺乳動物23種,大約每4年滅絕一個種,這個速度較正常化石記錄高13—135倍。

最新研究顯示,人類種群數量在過去的35年裡已經加倍,而同時蝴蝶、甲殼蟲以及蜘蛛等無脊椎動物。故此全球建立了【世界末日種子庫】,在距離北極點約1000 公里的挪威斯瓦爾巴群島的一處山洞中,常年溫度保持在零下18℃。

我們是否處在一次大規模滅絕過程的初始階段之中,而這一過程最終將導致地球上數以百萬計的動植物物種——包括我們人類自己——的消亡?【第六次滅絕】假設的支持者們認為這個問題的答案是肯定的。

生物大滅絕的規律

法國科學家裡夫形象地把46億年的時間壓縮成了一天:這一天的前1/4 的時間,地球上是一片死寂;時針指向凌晨6時,最低級的藻類開始在海洋中出現,它們持續的時間最長;一直到了20時,軟體動物才開始在海洋與湖沼中活動;23時30分,恐龍出現,但只【露臉】了僅僅10分鐘便匆匆離去;在這一天的最後20分鐘里,哺乳動物出現,並迅速分化;23時50分,靈長類的祖先登場,在最後的2分鐘里,它們的大腦擴大了3倍,成為人類,細思極恐。歷史上發生的生物滅絕,不僅僅這5次,還有很多次生物大滅絕,平均每次的生物滅絕相間6200萬年,除了恐龍是由於隕石,其他基本都是因為環境的變化而導致的生物滅絕。

保護環境人人有責

150年前一位印第安酋長的話中找到答案——【地球不屬於人類,而人類屬於地球】。與地球相比人類是過客,正因為如此想要停留的事件長一些我們應該愛護這個現如今唯一的適合人類的生命星球。倘若每個人都沒有意識到,還繼續的肆無忌憚的破壞環境,或許我們就成為第六次生物滅絕中的一員了。這是整個人類種族的義務,不是某些人的,更不是某個組織的。我們不僅僅是代表著自己,也同時代表著整個人類社會與地球【對話】。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