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表葯——發散風寒葯(細辛、藁本、蒼耳子)

細辛

  • :辛,溫。歸心、肺、腎經。

  • 功效:解表散寒,祛風止痛,通竅,溫肺化飲。

  • 應用主治

  1. 風寒感冒:本品宜於外感風寒,頭身疼痛較甚者,常與羌活、防風、白芷等祛風止痛同用,如:九味羌活湯;因其能散風寒,又能通鼻竅,並宜於風寒感冒而見鼻塞流涕者,常配伍白芷、蒼耳子等葯。且細辛既入肺經散在外表之風寒,又入腎經而除在里之寒邪,配麻黃、附子,可治陽虛外感,惡寒發熱、無汗、脈反沉者,如:麻黃附子細辛湯。

  2. 頭痛,牙痛,風濕痹痛:本品善於祛風散寒,且止痛之力頗強脾,尤宜於風寒頭痛、牙痛、痹痛等多種寒痛證。治療少陰頭痛,足寒氣逆,脈象沉細者,常配伍獨活、川芎等葯,如:獨活細辛湯;用治外感風邪,偏正頭痛,常與川芎、白芷、羌活同用,如:川芎茶調散;若治痛則如破,脈微弦而緊的風冷頭痛,可配伍川芎、麻黃、附子等葯。治療風冷牙痛,可單用細辛或與白芷、蓽茇煎湯含漱;若胃火牙痛者,又當配伍生石膏、黃連、升麻等清胃瀉火藥;若齲齒牙痛者可配殺蟲止痛之蜂房煎湯含漱;細辛既散少陰腎經在里之寒以通陽散結,又搜筋骨間的風濕而蠲痹止痛,故常配伍獨活、桑寄生、防風等以治風寒濕痹,腰膝冷痛,如:獨活寄生湯。

    Advertisements

  3. 鼻鼽,鼻淵,鼻塞流涕:本品常用於治療鼻鼽鼻淵等鼻科疾病之鼻塞、流涕、頭痛者,為治鼻鼽鼻淵之良藥,宜與白芷、蒼耳子、辛夷等散風寒、通鼻竅葯配伍。

  4. 寒痰停飲,氣逆咳喘:本品外能發散風寒,內能溫肺化飲,常與散寒宣肺、溫化痰飲葯同用,以主治風寒咳喘證,或寒飲咳喘證。治療外感風寒,水飲內停之惡寒發熱無汗,咳喘,痰多清稀者,常與麻黃、桂枝、乾薑等同用,如:小青龍湯;若純系寒痰停飲射肺,咳嗽胸滿,氣逆喘急者,可配伍茯苓、乾薑、五味子等葯,如苓甘五味姜辛湯。

  • 用法用量:煎服,1~3g;散劑每次服0.5~1g。外用適量。

  • 使用注意:本品辛香散溫,故氣虛多汗、陰虛陽亢頭痛、陰虛燥咳或肺熱咳嗽者忌用。不宜與藜蘆同用。用量不宜過大。

    Advertisements


藁本

  • 藥性:辛,溫。歸膀胱經。

  • 功效:祛風散寒,除濕止痛。

  • 應用主治

  1. 風寒感冒,巔頂疼痛:本品以發散太陽經風寒濕邪見長,並有較好的止痛作用,常用於治太陽風寒,循經上犯,症見頭痛、鼻塞、巔頂痛甚者,每與羌活、蒼朮、川芎等祛風濕、止痛藥同用;若外感風寒夾濕,頭身疼痛明顯者,常配伍羌活、獨活、防風等葯,以祛風散寒、除濕止痛,如:羌活勝濕湯。

  2. 風寒濕痹:本品能入於肌肉、經絡、筋骨之間,以祛除風寒濕邪,蠲痹止痛。治療風濕相搏,一身盡痛,每與羌活、防風、蒼朮等祛風濕葯同用。

  • 用法用量:煎服,3~10g。

  • 使用注意:本品辛溫香燥,凡陰血虧虛、肝陽上亢、火熱內盛之頭痛者忌服。


蒼耳子

  • 藥性:辛、苦,溫;有毒。歸肺經。

  • 功效:散風寒,通鼻竅,祛風濕,止痛。

  • 應用主治

  1. 風寒感冒,頭痛鼻塞:本品既能外散風寒,又能通鼻竅、止痛,用治外感風寒,惡寒發熱,頭身疼痛,鼻塞流涕者,可與防風、白芷、羌活等其他發散風寒葯同用。因其發汗解表之力甚弱,故一般風寒感冒少用。

  2. 鼻淵,鼻鼽,鼻塞流涕:本品善通鼻竅以除鼻塞、止前額及鼻內脹痛,用治鼻鼽、鼻淵等鼻科疾病之鼻塞流涕、不聞香臭、頭痛者,一葯數效,標本兼治,可內服亦宜外用,為治鼻淵、鼻鼽之良藥,尤宜於鼻淵而有外感風寒者,常與辛夷、白芷等散風寒、通鼻竅葯配伍,如:蒼耳子散。若鼻淵證屬風熱外襲或濕熱內蘊者,本品又常與薄荷、黃芩等疏散風熱、清熱葯同用。其他鼻病,如傷風鼻塞(急性鼻炎)、鼻窒(慢性鼻炎)、鼻鼽(過敏性鼻炎)等,本品亦較常用。

  3. 風疹瘙癢:本品能祛風止癢,治療風疹瘙癢,可與地膚子、白鮮皮、白蒺藜等葯同用。此外,本品研末,用大風子油為丸,可治疥癬麻風,皆取其散風除濕作用。

  4. 濕痹拘攣:本品能祛風除濕,通絡止痛,用治風濕痹症,關節疼痛,四肢拘攣,可單用,或與羌活、威靈仙、木瓜等葯同用。

  • 用法用量:煎服,3~10g。

  • 使用注意:血虛頭痛不宜服用。過量服用易致中毒。


以上各葯的用法用量等均為一般情況,具體還請謹遵醫囑。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