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幽門,你怕了嗎?幽門螺桿菌感染怎麼治療?

博士媽媽說:

根據《中國幽門螺桿菌感染流行病學Meta分析》中相關數據顯示,近年來幽門螺桿菌在我國感染率高達近60%[1],如此之高的數據並非我們危言聳聽。

伴隨Hp感染率的升高趨勢,我們除了要對檢查與防範重視起來,重頭戲還是在對Hp的治療方法上。

隨著臨床醫學研究至今,幽門螺桿菌(Hp)的治療已形成了幾類成熟的治療方案。本文就目前公認的治療方法以及Hp治療副作用進行詳細介紹。


治療方案
根除率
單一抗生素×
二聯療法 (奧美拉唑+阿莫西林或者克拉黴素)×
三聯療法70%~95%
四聯療法80%~90%

什麼是三聯/四聯療法?

三聯療法,是指用於殺滅幽門螺旋桿菌的抗菌素、抑制胃酸的抑酸葯和胃粘膜保護劑這三類藥品的聯合使用。三聯療法目前是世界範圍內被認為是療效最好,應用最廣的方案之一,其根除率可達70%~95%。因此被推選為臨床一線用藥[2]。

Advertisements

目前三聯療法可分為三大類,以質子泵抑製劑為基礎的三聯、以鉍劑為基礎的三聯以及雷尼替丁枸櫞(yuan)酸鉍為基礎的三聯療法。下面逐一詳述。

1.以質子泵抑製劑為基礎的三聯

質子泵抑製劑(proton pump inhibitors,PPIs),治療藥物由PPI和以下三種抗生素中的兩種組成:阿莫西林、硝基咪唑類(甲硝唑或替硝唑)及大環內酯類(克拉黴素、羅紅霉素或螺旋黴素)[3]。

其中,質子泵抑製劑+阿莫西林+克拉黴素的三聯療法普遍認為療效高,耐藥性低。質子泵抑製劑可抑制幽門螺桿菌三磷酸腺苷(ATP)酶活性,從而使其發揮直接抗Hp作用,與抗菌葯具有協同作用,許多抗菌葯在體外又很強的抗菌能力但是不耐酸,聯合使用可使抗生素髮揮最大的殺菌效用。藥品用量依醫囑為準。治療用藥在7d~14d之間。

Advertisements

2.以鉍劑為基礎的三聯

鉍劑通常指膠態次枸櫞酸鉍。常見的有枸櫞酸鉍鉀膠囊、枸櫞酸鉍鉀、膠體次枸櫞酸鉍等。在胃酸作用下,形成鉍鹽和粘性凝結物,塗在胃表面,形成保護層並直接殺滅幽門螺旋桿菌。

傳統的治療方案是以鉍化合物+四環素(阿莫西林)+甲硝唑的三聯療法。相對於其他治療方案,鉍劑是一種治療費用較少的方案。藥品用量依醫囑為準。治療用藥在14d為一療程。

3.雷尼替丁枸櫞(yuan)酸鉍為基礎的三聯療法

雷尼替丁枸櫞酸鉍(ranitidine bismuth citrate,RBC)是雷尼替丁與枸櫞酸鉍化合后而產生可溶性鉍的新葯。其抑酸作用小於PPI,在直接對照PPI-克拉黴素三聯療法與RBC取代PPI的類似療法的隨機試驗中,二者無臨床相關的差別,療法效果相似於PPI組合[4]。

四聯療法,通常是PPI+阿莫西林+甲硝唑+枸櫞酸鉍的聯合方案[5]。本方案是一線治療失敗時,用作補救治療方案。根除率在80%~90%之間,治療用藥在7d左右。

除過上文中介紹到的治療方案外,還有呋喃唑酮療法、氟唑諾酮療法,利福布丁療法。因為這三種療法或因為耐藥性等原因需要進一步測定,所以本文暫不介紹。

幽門螺桿菌治療中存在的副作用以及根治失敗的主因

上文所述的三聯療法與四聯療法,抗生素的作用都是殺菌。無論是益菌還是病菌皆會被統統消滅,而這就會造成人體胃腸菌群失調,導致腸道消化功能降低,出現噁心、頭暈、腹瀉、腹脹等不適的副作用。

臨床上治療幽門螺桿菌是存在根治失敗的情況的,究其原因,「細菌耐藥性」成為了主要的障礙。其中表現為對大環內酯類和硝基咪唑類藥物耐葯。發達國家克拉黴素耐葯率為10%,發展中國家相對較高,為25%~50%。由於細菌耐藥性致使幽門螺桿菌的根治率下降至50%,隨著臨床上對抗生素的普遍使用,耐葯率亦逐步上升[6]。

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Hp學組在2005年3月——2006年12月期間對我國16個省市的Hp耐葯調查(涉及到甲硝唑、克拉黴素、阿莫西林),結果顯示,我國Hp對不同抗生素的耐葯率分別為[7]:


抗生素
耐葯率
甲硝唑50%~100%(平均75.6%)
克拉黴素0%~40%(平均27.6%)
阿莫西林0%~2.7%

傳統療法新進展

目前,PPI或RBC三聯療法,用藥周期在10d是公認的第一線療法,在高抗耐地區四聯療法已從二線升級為一線。所以建議,推薦在葯敏試驗基礎上選擇用藥[8]。

同時,聯合益生菌緩解抗生素對人體的副作用和帶來的不良反應,增加患者的依從性,以此令幽門螺桿菌根治率有所提高。

現階段,益生菌市場上產品品類眾多,消費者易被市場價格策略所混淆視聽,但是產品的效果是需要實驗與時間證明的。拜奧益生菌中的羅伊氏乳桿菌(菌株號:DSM17938+ATCC PTA 6457)可以與三聯療法配合使用,緩解幽門螺桿菌傳統療法下帶來的副作用,如味覺異常,腹瀉,腹脹等,提供根除率。拜奧也可用於被診斷為「高風險」的感染幽門螺桿菌病人以及消化不良病人,包括無癥狀病人在抗生素療法階段之後的持續治療。

參考文獻:

[1]王凱娟、王潤田.中國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流行病學Meta分析[J].中國流行病學雜誌, 2003, 24(6):443-446

[2] [3]傅建軍.發展中國家幽門螺桿的治療策略[J].基層醫學論壇, 2008, 12(上旬刊):167-169.

[4] [5]陳貽勝.幽門螺桿菌的治療[J].醫師進修雜誌, 2002, 25(4):10-11.

[6] [8]范竹萍、丁佳.幽門螺桿菌的治療現狀與進展[J].醫師臨床藥物, 2007, 28(12):724-727.

[7] 張艷.淺談幽門螺桿菌的治療與耐葯及對策[J].基層醫學論壇, 2011, 15(中旬刊):850-851.

編輯|小尼

撰文|六哥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