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晁錯之死

晁錯,西漢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帝時上書《守邊勸農疏》、《論貴粟疏》不僅深刻的影響了文帝的決策,更因為論策中的觀念實際操作效果良好,「屯田戍邊」,「穀賤傷農」等政策影響了中國社會兩千多年,至今依然有相政策採用了晁錯的觀點。景帝時期晁錯任御史大夫,主張撤藩削王,前元二年吳楚七國因現有利益被觸動發起叛亂。七國師以清君側為名,要求景帝誅殺晁錯。面對叛亂立足未穩的景帝採用袁盎的建議,將晁錯腰斬於東市,以謝七國。晁錯其父在叛亂前二十餘天亦自殺身亡。

一個有才華為國盡職盡忠的人為什麼會落的如此下場,這要從晁錯為人處事中找原因。

晁錯為人恃才傲物。歷史上的晁錯與過人才華齊名的是其狂傲的性格,文帝之時晁錯因精通尚書而被選為太子舍人,上書陳述治國政策多被文帝褒獎採納。晁錯口才極佳,朝堂辯論,諸位公卿大臣少有能贏晁錯。然自恃才高,待人多傲慢,朝中公卿大多都不喜歡晁錯。

Advertisements

晁錯為人持身不正。晁錯在擔任太子舍人期間,時為太子的景帝就對晁錯推崇有加。景帝繼位后,更是對晁錯言聽計從。晁錯為政刻薄寡恩,朝堂辯論對於自己的政見主張,晁錯絲毫不讓;公卿觸法,晁錯錙銖必究。然晁錯做錯事卻多找景帝庇護,因晁錯擅自在太上皇宗廟外牆開門一事,將開國老臣申屠嘉活活氣死。晁錯自身持身不正,使得竇嬰、袁盎等身貴名潔之士皆與之有隙。

晁錯做事激進貪功:晁錯被景帝任命為御史大夫,立即上書削藩。刻意尋求諸侯的罪過削減他們的封地,以改變諸侯和中央的實力對比。主持修改法令,一次修改三十餘條,條條針對公卿王侯,當時朝野上下官情沸騰。晁錯依仗著與景帝的關係,一意孤行。晁錯之父以死相逼也沒能阻止晁錯的削藩大政,晁錯本人對各地諸侯又不懂分而治之,共同的利益使得各地諸侯達成利益聯盟,共同舉兵。在得知七國叛亂后,晁錯又拿不出平定叛亂的方法,足見其對事態發展預估不足。

Advertisements

古語有云日中則移,月盈則缺,不可一世的晁錯犯此三過而望得全,可乎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