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風家訓——成長的指南針|徵文

人都說「國有國法,家有家規,在別人看來,家風是一種規矩」但是一問起,家風是什麼,卻又理不清頭緒。

恐怕不一樣的人會有不一樣的答案。有人說家風即是誠信做人,也有人說家風即是尊老愛幼;有人說家風即是勤勞仁慈,也有人說家風即是節省文明。儘管家風有著文字上的界說,可是在每自己的心裡,家風其實有著不一樣的內在。

從歷史淵源看,家風起源於農耕社會的古代文明,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古代,家風乃是一個家庭或宗族重要的精神內涵,是一切家庭成員都必須遵從的行為原則和品德規範。古人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說法,"齊家"在這裡即是治家的意思,而治家就必須得有好家風,家風的重要性便顯而易見。

時代在發展,家風的內在也在不斷改寫,變得愈加豐厚,多了些現代元素,少了些封建色彩,這也是歷史的進步。可是咱們也大概看到,在這個多元化時代,大家的價值觀日趨多樣化,再加上遭到不良風氣的影響,一些人無視品德,不講誠信,或為了自己意圖不擇手段,或為了一己私利走上不歸路。對於領導幹部而言,家風不正,很容易導致作風不正、政風不正、黨風不正。比如近期播出的《巡視利劍》專題片中提到的遼寧省委原書記王珉,福建省委原副書記、原省長蘇樹林,天津市政協原副主席、公安局原局長武長順等落馬官員現身說法,這些人喪失了理想信念,突破黨紀國法的底線,對一個地區、一個部門造成毀滅性的污染和破壞。儘管這些僅僅法令或品德層面的表象,但就實質而言卻是家風損壞、家教缺失的成果。

Advertisements

從字面上看,家風僅僅一個家庭的事,與社會無關,也與國家無關,其實不然。在人的生長過程中,家風對自己的影響不容忽視。作為一種潤物細無聲的品德力氣,家風無時無刻不在凈化著每一個家庭成員的心靈。家庭具有好家風才能為社會培育出好公民,而遭到好家風刻畫的官員更能變成公民的好公僕。比如新時期共產黨員的楷模孔繁森,是一位一塵不染兩袖清風的好乾部。這位模範幹部收留了三個震災中認識的孤兒。由於生活拮据,他到血庫要求獻血。在外人眼裡,一個共產黨的中高級幹部生活如此清貧真難以想像。1993年,妻子到西藏探親,去的路費由自己籌措。由於看病,妻子將返程的路費花光,只好向孔繁森要錢,他東挪西借才勉強湊了500元,而回程機票當時是每個人800元。妻子不忍心讓丈夫為難,就自己找熟人借了一些。回到濟南后,他妻子去看上大學的女兒,女兒一見面就對媽媽說:「學校讓交學雜費,我寫信給爸爸,爸爸讓我跟您要。」他妻子一聽,眼淚刷刷地流了下來———自己身上剩下的錢,連回家鄉聊城的車票還不夠,哪裡還有錢給女兒交學費!孔繁森把工資中的相當大一部分用於幫助有困難的群眾,平時根本就沒有攢下幾個錢。他給群眾買葯,扶貧濟困時出手大方,少則百十元錢,多則上千元。他因車禍犧牲后,人們在他的遺體上找到的現金只有8元6角,在場的每個人都流了淚。

Advertisements

從廣義上說,家風不只僅具有宗族特點,還具有社會特點。而家庭又是社會的基本組成單位,所以作為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力氣,家風也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深沉沉澱的產物。更重要的是,好家風不只凝聚著中華民族的精神風貌,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表現。因而只有家風正,才能民風淳、政風清、黨風端。

注重家風建設是黨員領導幹部黨性原則的具體體現。誠實守信、勤儉持家、與人為善、敬老愛幼……家風作為一個家庭的風氣,是一種潛在無形的綜合力量,是社會風氣的涓涓細流,也是中國傳統文化和道德在每個家庭中的傳承。把家風家教作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升公民道德修養和文明素養的重要內容,勢在必行。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