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和緬甸劃清邊界的時候,為什麼解放軍會越過紅線到緬甸作戰?

1960年10月1日,中國和緬甸簽訂了邊界條約,雙方議定進行聯合勘界,共同樹立界碑。然而,此時出現了一個障礙。

原來,中國解放戰爭勝利后,有大量國民黨殘軍逃入緬甸境內,佔山為王,盤踞緬北,不斷擴展勢力。緬甸政府軍多次對其進行軍事打擊,但連吃敗仗,效果不彰。后經向聯合國控訴,台灣國民黨當局被迫同意從緬北分批撤走了部分殘軍。但至60年代初,仍有近萬殘軍盤踞在緬北,嚴重影響著中緬邊境的和平穩定。殘軍的少將總指揮是柳元麟,此人黃埔四期畢業,與井岡山紅軍名將伍中豪是同班同學,資歷較深。柳元麟的能力很強,有"游擊戰專家"之稱,到緬北后鐵腕治軍,把殘軍管理得服服帖帖。

為了保證中緬雙方聯合勘界順利進行,保護勘界人員的安全,根據緬甸政府的請求,經兩國政府協定,雙方共同出兵打擊和殲滅這股殘軍。由我軍總參謀部作戰部長王尚榮執筆,以總參作戰部的名義,擬寫了《中緬邊界勘界警衛作戰的報告》並上報國防部。后經兩國政府商定,簽署了勘界警衛工作協議,規定了雙方共同作戰的目標,並劃定了各自的作戰區域。根據規定,我軍負責清除雲南省佛(勐)海、景洪兩縣邊境正面寬約407公里、湄公河以西(即所謂"金三角"區域)、越境縱深不超過20公里(這條線稱為"紅線")內的國民黨殘軍。

Advertisements

預定作戰地域是典型的熱帶山嶽叢林地區,山高坡陡,草深林密,江河縱橫,溝深谷狹,荊棘叢生,藤蔓交織,氣候炎熱,雨多霧大,人煙稀少,路徑難行,毒蟲出沒,疾病流行,部隊行動非常困難,極為不利於實施機動和作戰。

在這種惡劣環境下作戰,且是出境與鄰國軍隊協同作戰的特殊形式,以前我軍還未曾經歷過。對此中央軍委強調指出,這是一場外交仗,又是一場政治仗、政策仗。要求我軍的一切補給都要由國內運出,傷員和烈士也都要送回國內,力求軍政雙勝,在緬甸境內要"片紙不留"。

這次勘界警衛作戰由昆明軍區負責,決定出動第13軍39師117團、第14軍40師118團和雲南省軍區思茅軍分區15個步兵連,加上後勤輔助人員共計8408人,配屬200多輛汽車,出境執行作戰任務。中央軍委指示參戰部隊:此戰意義重大,只准打好,不準打壞;要打殲滅戰,不打擊潰戰。國防部長林彪也強調指出:斷退路,包圍住,先圍而後殲。根據中央軍委指示和國民黨殘軍的分佈情況,昆明軍區決定以分片包干為原則,採取多路遠距離奔襲的方法,先斷敵退路,再分片合圍進行清剿,以達到全殲敵人的目的。總參作戰部還打電話向部隊強調了紀律:一切行動一定要按雙方協議的範圍實施;力求不傷害居民;一定不要到寮國邊境作戰;槍、炮彈不能過湄公河,湄公河的汽艇不能打,靠岸的確系蔣殘軍的可以打。部隊行動前,周恩來總理還開玩笑地鼓勵指戰員們說:"誰活捉柳元麟誰就可以當將軍!"

Advertisements

1960年11月22日,我軍分三個方向出境作戰,稱為第一階段作戰。戰至12月20日,基本肅清了"紅線"內的殘軍,共計殲敵467人。但因作戰區域地形複雜,環境惡劣,我方對困難程度估計不足,組織指揮上脫離實際,造成四路迂迴穿插部隊無一按時到位,未能斷敵退路,敵人大部逃跑,沒有打成殲滅戰。

殘軍熟悉地形,戰術靈活,加上知我厲害,不願硬碰,遭我軍打擊后逃入縱深,專打緬軍,反而又佔據優勢,造成嚴重危害。緬方無奈,只好向中方提出,請求我軍越過"紅線"繼續追擊,進剿盤踞在湄公河以北的殘軍。

1961年1月25日,我軍發動第二階段作戰,越過"紅線"追殲100公里縱深內的殘軍。戰至2月9日,搗毀了殘軍經營多年的巢穴,共殲敵274人。但仍然緣於第一階段作戰的一些不利因素,未能斷敵退路打成殲滅戰,致使大部分殘軍分路逃往距離我國邊境線百公里之外的寮國、泰國境內。柳元麟也得以逃脫,后奉命率領部分殘軍撤回台灣。

整個勘界警衛作戰歷時80天,我軍肅清了作戰區域內的國民黨殘軍,摧毀了其妄圖"反攻"的基地,協助緬方收復了被殘軍霸佔十餘年的3萬多平方公里土地,解放了近30萬人口,保障了中緬兩國聯合勘界樹樁的順利進行,保障了我國邊境的安全。同時,我軍嚴格遵守雙方協議,嚴格執行對外政策,在政治上、外交上擴大了我國我軍的影響,增進了中緬兩國人民的友誼。

這次勘界警衛作戰,由於我參戰部隊山嶽叢林戰經驗不足,對敵情估計不足,作戰準備不足,組織指揮上出現失誤,以致打成擊潰戰,未能達成預定的殲敵目標,有不少值得汲取的經驗教訓。對此,中央軍委、三總部和昆明軍區高度重視,認真進行戰評總結,加深了對熱帶山嶽叢林地特點和對作戰影響的認識。此後昆明軍區組織了兩次叢林大練兵,提高了部隊在熱帶山嶽叢林地區走、打、吃、住的本領,為後來執行援越抗美、援老抗美任務及參加對越自衛還擊作戰打下了基礎。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