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家10歲孩子都能買菜做飯,我家孩子竟然還不會洗襪子?

最近,朋友圈被「浙江海寧10歲女孩放學回家買菜、做好飯等爸媽回家」的新聞刷屏了,不外乎羨慕別人家的孩子,感慨自己家孩子連鞋帶都系不好、襪子都不肯洗諸如此類。

做家務本是件司空見慣、稀鬆平常的事情,如今怎麼就成了判斷孩子高下的指標了?

你因為孩子不做家務擔心焦慮過嗎?

▲ 新聞里10歲的女孩自己可以買菜切菜做飯了

作為家長,你幾歲開始做家務?

在辦公室大家討論這則新聞,我原本只是非常不好意思地小聲嘀咕著:「我小時候好像沒怎麼做過家務,十歲肯定是不會買菜做飯的……」沒想到周圍附和聲連連:

我也是。結了婚離開父母,才學著做各種家務。

我小時家裡有哥哥姐姐,很多都不用我做。

家裡奶奶說了,家務不用特意學,長大了自然就回了。

Advertisements

幾個人半斤八兩,不相上下,終於笑作一團。

當年不會,可現在,我們都會操持家務,並沒有一輩子當「手殘星人」。原因無他——沒有家人幫忙,你必須自己做了;做多了,自然能做好。

記得有一次,家裡廁所水管漏水,老公上上下下檢查、拆裝半天,終於修好了,「我居然會修水管!結婚之前,簡直不能想象。」看得出他弄得一身髒水、狼狽不堪,但心裡還是蠻得意的。

你眼中的家務是怎樣的?

有一個韓國朋友(爸爸是外交官,媽媽是家庭主婦)曾對我說:他媽媽從小就警告他,膽敢踏入廚房一步就打斷他的腿。做家務居然有礙韓國男性「高貴」的身份,在我這樣的中國老百姓看來,真是不可理喻。

作為「孩子一定從小就要做家務」的「正方」也能拿出看上去很強勢的論據:

Advertisements

網上說「哈佛大學學者長達20多年的跟蹤研究」:愛幹家務的孩子和不愛幹家務的孩子,成年之後的就業率為15∶1,犯罪率是1∶10。只是,這數據出處不明,可信度不高。

還有人卻靠著做家務對世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力:當年29歲的日本女性藤麻理惠曾入選「2015時代雜誌全球最具影響力100人」,原因是她特別會做家務,號稱「日本家政女皇」。藤麻理惠從小就喜歡收拾東西,19歲時創立了自己的諮詢公司,為需要整潔辦公、居住環境的客戶提供解決方案,此後著書立說,讓自己的整理方法影響全世界。

你怎麼看待家務?

掃地,拖地板,洗衣服,洗碗,做飯……如果在家長眼中,這些都是瑣碎無趣又重複的簡單勞作,不但累斷了腰,還特別沒有成就感,那麼很可能,這樣的態度也會傳遞給孩子。

如果有藤麻理惠的境界,可以上升到「整理內心」的精神層面,當然好;而對於我們普通人,家務不過是家庭內部事務的一部分,既不高難,也不神秘,無需仰視或鄙棄。

身邊有很多家務操持有方的朋友,一個個過得神清氣爽,家裡整齊利索。簡單的操持就讓自己和家人的精神面貌高出一個境界、居住環境上一個台階,做好家務怎麼說也是一項重要的生活能力。

用平常心看待孩子做不做家務

海寧10歲女孩會做飯,除了父母教子有方、孩子乖巧體諒父母之外,一定程度上也是逼出來的,夫婦二人都是醫生,經常加班,無法顧及孩子。

想想咱們小時候能學會做飯洗衣服,不也都是因為雙職工父母忙不過來,才趕鴨子上架就學會了的嗎?

現在很多家庭都是老人帶孩子,或者請小時工幫忙,因為形勢所迫必須讓孩子分擔家務的狀況真的少了很多。

加之孩子越大,課業負擔越重,各種課外補習班、興趣班都來瓜分時間,還有多少分鐘勻給家務活呢?

吸塵器、洗衣機、洗碗機等智能電器的普及,讓人們開始有機會當「甩手掌柜」不做或少做家務。

如果沒有條件,咱們也要創造條件也硬要讓孩子做家務嗎?

孩子做不做還是其次的,我認為第一步還是得讓孩子理解做家務的必要性。

不知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約好去朋友家串門,進到屋裡,看到被子隨意堆在床頭,桌子上殘羹剩飯外賣盒沒打掃,到了洗手間,地磚、馬桶也髒兮兮的……我的反應是,下次咱們還是約在咖啡館見吧,那裡神清氣爽,才能好好聊天。

那次經歷之後,我深深地明白了,得讓孩子「眼裡有活兒」,讓他知道什麼樣子是需要打掃清理的,清理過後有什麼不同。在明了整潔與髒亂的分別後,再慢慢教給孩子「如何」做家務。

How-to之一

做家務,可以很好玩

前天晚上,女兒突然跟我說:「媽媽,我們好久沒墩地了吧?好想去墩地啊!」我心中竊喜,口頭連說:「好,等下我去找塊合適的抹布。」女兒是喜歡拿抹布擦地板的,從六七十平米的屋子搬到一百平米,這項好玩的家庭項目還保留著。

因為我們每次擦地都放著快節奏音樂,倆人一起撅著屁股在地上,一趟一趟來回擦,有點像《聰明的一休》中一休和小燕子一起擦地板的情景。一個人擦100多平米的確費時費力,兩個人一邊玩一邊擦,間或還帶點兒象徵性的競爭,不一會兒就輕鬆幹完了。女兒還很上癮,預約了下次。

三歲多的兒子一直對吸塵器很好奇,每次我吸地都要湊到跟前,伸出手腳讓吸一吸。我乾脆扮演恐龍來了,一邊跟他互相吼叫嚇唬,一邊繼續幹活。現在他很喜歡自己「駕馭」吸塵器清掃地面了。

我承認這些都是些幼稚的小把戲,也的確有點兒費心思。可對於孩子而言,遊戲可是有巨大的魔性,是他們聽得懂、能有效溝通的語言。大人孩子開開心心幹完家務,孩子從中學會了怎麼做,這不是很好嗎?

▲ 別看爸爸袖手旁觀,其實他在觀察,保證孩子們的安全

How-to之二

別讓家務討人厭

在做家務這件事上,很多家長喜歡談條件「你先掃完地再看動畫片」。原本以為小孩會急著看動畫片而麻利利去掃地,結果往往卻是孩子心不甘情不願敷衍了事,或者乾脆大聲吼「我不!動畫片更重要最重要!」

談條件的副作用之一,就是讓家務更加不招待見。

孩子們喜歡光著腳在屋裡跑、上床玩,床單自然很臟。之前我也命令過:「掃掃床再看動畫片!」嗓門大了也不見得更有效。

我試著換了方式:「你知道不?家裡其他床的床單三四周一洗,你這床單可是兩周一洗哦。你們腳上帶了很多髒東西,打掃不幹凈的話,沾到腿上,很容易痒痒。所以,你掃一下吧。」孩子居然二話不說痛快答應了,利索完成了!

哪有小孩不喜歡看動畫片、不愛玩呢?你中間硬塞給人家根本與動畫片等不相關的家務活,只會讓家務更招討人厭的。

▲ 做家務應該得到家人的感謝

How-to之三

多鼓勵別掃興更不能打擊

孩子一開始做家務,不會、動作慢、摔個盤子總是難免的,家長們需要及時指導,幫助並予以肯定。

比如,一家人都在忙,孩子一時興起,自己去盛粥,晃晃悠悠端到桌子上。你若是說:「怎麼這麼不利索,桌子髒了你擦嗎?」

這些話真的會讓孩子心寒的,也甭指望他還想繼續嘗試了。而如果換成:「赫,你都會自己盛粥了啊!真不賴!」孩子一定甚是得意,下次讓她幫忙給別人盛飯,他也會樂於服務的。

鼓勵孩子,不是以一句「你真棒」來「助興」,這樣大而無當的稱讚來得多了都顯得敷衍、缺乏誠意。父母如果說得具體一些,「被子是你疊的吧,頭一次就疊得這麼整齊,真好!」「你知道脫下鞋子放鞋架了啊,有進步。明天也要這樣哦!」在孩子每一個進步的節點,父母都予以關注和肯定,才會有長足的長進,成長不就是這樣進行的嗎?

▲ 孩子的第一次嘗試,家長可以一旁協助

How-to之四

給孩子創造機會嘗試

家長認為家務活兒瑣碎辛苦,也許孩子看著新鮮,還想嘗試一把呢。

女兒有鼻炎,需要洗鼻子,給她做了幾天準備工作后,我突發奇想讓她自己來:「你要不要試試自己兌鹽水?」「好啊好啊!」

其實很簡單,量杯里500ml溫水放一小包鹽,攪拌均勻后加入瓶中。小傢伙跟做實驗一樣用心,還說明天還要自己來。連一旁的弟弟都躍躍欲試,學著揮一揮攪拌棒。不過對於孩子心血來潮的「預約」,家長也不必太放在心上。下次,孩子或許還記得,也十有八九又被動畫片吸引忘記了,那都沒關係。

過年過節包餃子時,不妨帶動孩子們「摻和」一下,他們其實很喜歡「像大人一樣幹活」,儘管他們或許只會玩麵糰,或許包些醜八怪餃子,但是全家人其樂融融一起動手做事情的氛圍,一定會在孩子的心裡留下美好的回憶。

▲ 全家人其樂融融,一起動手一起享用美食

How-to之五

有償家務不可取

掃地2元,洗碗5元,洗襪子3元……近幾年孩子的「有償家務」很是流行,有的朋友曬出孩子洗碗的照片,文字卻是「洗一個盤子1塊錢,為了讓孩子做家務,我的錢包又要瘦身了。」

家長以為這種辦法是幫孩子樹立按勞取酬的觀念,培養做家務的習慣,不過,很多孩子也因此反過來算計,自己應該付出多少勞動獲得多少報酬,把心思花在和家長討價還價上。

比如,我買玩具就差一塊錢,那我就掃一塊錢的地吧。或者你想孩子給捶背,她回答說:「我累了,只捶5塊錢的啊!」你會欣慰還是傷心呢?

家人互助的氛圍,轉而成為個人利益的算計,也許這樣只能培養孩子「付出一定要有回報」的心理。在「有償家務」的主導下,也許孩子並不會喜歡上做家務,那只是掙零花錢的手段。

美國著名教師雷夫·艾斯奎斯在《第56號教師的奇迹》一書中曾說過:「小孩子做家務事就給零用錢固然很好,畢竟我們的資本主義就是這麼運作的——用工作賺取報酬——但用禮物或金錢換取孩子良好行為的做法就很危險了。我們要讓孩子知道,行為得宜是應該的,不需給予獎賞。

一句話:家務活嘛,沒啥大不了,家長做好了,孩子慢慢都會學到手的。

備註:本文插圖來自四川天地出版社的繪本《麥克斯煮義大利面》。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