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好太極推手的七大要旨

推手是太極拳的核心概念,是中華武術特別是太極拳的一種訓練方法,人們也稱之為太極推手、打手、揉手、擖手。目前太極拳推手主要以兩種表現形式存在:傳統推手法和國家推廣的競技推手法。各式太極拳和國家套路的推手的形式很多,雖然叫法不同,但大致上可以分為推平圓、推立圓、單推手、雙推手、定步推手、活步推手、四正四隅推手、一進一退推手、三進兩退推手、兩進三退推手、大推手、亂踩花推手、散推手等等,其中最基本的是定步雙推手,也稱四正推手。各式太極拳推手風格特點各異,但差別也不算很大。根據祖傳口訣和多年練習體會,結合古今各高人宗師體悟,筆者總結了練好太極拳推手若干要旨,供諸同道參詳指正。

要旨一:明師指導是練好推手的前提。

Advertisements

訓練推手,首先要尊重前輩師長,繼承優秀的傳統衣缽,團結各類太極同道益友,以現代科學原理證其跡象,以太極哲學道理指導其精微之處,再歸於反覆推手實踐與體悟。正如拳經云:「入門引路需口授,功用無息法自修。」要想練好太極拳推手功夫,拜求明師指點才是根本途徑。要糾正和改掉一個錯誤的技術動作很難,往往需要花費很多的時間和精力。因此學練太極拳和推手從一開始就要找明師學習,注重姿勢動作的規範正確。「明師一點,勝過苦練多年」。明師,就是對太極拳和推手的原理和運動規律全面理解,並懂得如何訓練技術動作才能正確規範的老師。只有在明師的指導下,學者才能了解和進步。畢竟知道推手要領是一回事,能否操作正確並靈活運用又是一回事。通過明師指點,心傳口授,慢慢教導,學者才能有所領會和提高。同時,學者還要有一位或數位水平相當或略高於自己的同道益友共同練習,才能進步得快。在具體訓練的推手中或推手后,應及時請明師指點,與同道益友切磋琢磨,注重實際應用,認真體悟,萬不可心浮氣躁囫圇吞棗,否則必將徒勞無功,學難有成。總之,多向技藝高強的明師請教,多與同道們在推手中共同實踐參悟,探索其中的精微與奧妙,體會勝負瞬間的內涵,練習者漸漸自然就會達到階及神明的境界。

Advertisements

要旨二:練好太極拳拳架是推手的基礎。

練好太極拳拳架是進行推手的基礎。楊式太極拳名家楊振基云:「推手不能長功夫。功夫是拳上練出來的,不是推手推出來的。」少練拳或根本不練拳,就開始推手,學練的傳統太極拳沒能熟練,以為推來推去可以提高技擊水平,這是錯誤的。若沒有基本功,也不按太極拳的規範練拳,推來推去雙手絞在一起,無論多少年,太極功夫也不上身。正如宗師陳鑫在「三十六病手」中將「推」列入為病手,「是以手推過一傍」,不認真練習拳架,是不可能達到「關節要松、皮毛要攻、節節貫串、虛靈在中」等基本技術要求的。練習推手,首先要通過練習太極拳拳架,練好基本八法,即掤、捋、擠、按、采、挒、肘、靠八手功夫,也是八種勁別。其中掤、擠、肘、靠為進攻手,捋、按、采、捌為化解手。捋破掤,按破擠,采破肘,挒破靠,循序漸進,逐步提高。太極推手高超與否,還取決於推手手法的熟練與否。太極拳推手手法主要有20種,即「沾、黏、連、隨、聽、化、拿、發、擎、引、松、放、截、扣、抓、閉、敷、蓋、對、吞」等,這些推手的基本手法務必通過高強度的拳架訓練達到熟練的程度。如此,才能開始練習推手。

要旨三:「不丟不頂」是推手的基本技術規範。

「不丟不頂」是練習太極拳推手的基本技術規範,是探求太極拳技擊功能的重要方法與手段,也是衡量太極拳習練者功夫高低的標尺之一。正如李亦畲《五字訣》云:「要悉心體認,隨人所動,隨屈就伸,不丟不頂,勿自伸縮。」沾連黏隨是修鍊「不丟不頂」的四大關鍵要素。只有做到沾連黏隨地隨人所動,才能做到捨己從人的不丟不頂。所謂從人,也就是能隨人所動,但絕非一味地被動退讓或躲閃之丟,而是在心意主宰下,實現引化對方的作用力,使其失重以至陷入欲進不得、欲退不能的背勢,以利我化打合一的運轉過程。「不頂」是能捨己從人的又一要素,指不要正面與對方的作用力發生頂撞,而是要在運轉的過程中尋求「我順人背」的最佳時機,把握借力打力的最佳空間,是蓄而後發的運轉過程。正如王宗岳《太極拳論》云:「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只有歷經長時間大松大軟的修習拳架,通過練形、練意、練氣,達到形、意、氣、力內外完整合一的高度縝密協調,才會形成「不丟不頂」的紮實基礎。

要旨四:意念主導是推手的核心環節。

意念是大腦的一種機能,是建立在客觀世界之上,通過語言、形象、動作等形式的反饋,構建、重組、優化,達到調和人體陰陽和激發人體潛能目的的工具。它是包括太極拳在內的中華武術氣功修持的核心部分,在整個氣功修鍊過程中起著主導作用。意念具有多種屬性,而最主要的三個特性便是主觀性、客觀性和能量性。在推手時,兩人其實是比賽意念。多算勝少算,無算者雖勇必敗;比手則意念多者勝,無意或意念不到位者敗。推手時特別要處理好意念與太極力的關係。意念與太極力是太極拳走架和推手運動中的一對矛盾的兩個方面,是相互依存、彼此制約的。推手時雙方都處於激烈的對抗中,雙方都是在不斷遭到對方攆逼威脅下較技的,一定要加強意念,在感知對方來勢來勁的前提下,意念領先,做出正確的反應,合理用力,盡量用小力取得推手最大的效果。如對方身壯力大,自己卻弱不禁風,但對方之力自己卻知之甚詳細,而自己用之意念卻虛實無定,變化無窮,隨著「意到氣到勁到」,勁力也隨時隨處變化,則意念多力少者,屈身自由縱橫莫測,機至發動如電光之閃、炸彈之威,力多意念少者一旦跌出可能還不知所以然。正如太極名家陳鑫云:「以意行氣,以氣運身,心動意動,意動氣隨,意到氣亦到,每招每勢都要氣沉丹田,發于丹田,氣內走百骸、五臟,外行肌膚,貫於四肢末節。」所以意念主導是推手的核心環節。

要旨五:靈活多變是太極拳推手的重要技巧。

輕靈而圓活多變,是太極推手的重要技巧。太極推手作為一項由兩人進行的徒手對抗性運動,雖然有一定的練習形式,但其在本質上是不按固定的套路進行的,它是因人因勢靈活地運用太極拳招式、手法進行的無傷害性的攻防技擊訓練。「因敵變化示神奇」。這是推手最重要的特點之一。推手時最忌用蠻力和蠻勁,強調的是靈活機動,不丟不頂,借力打力,四兩撥千斤,以柔克剛。只有在認真貫徹「輕靈圓活」的方法,才能在推手中訓練出實戰中的快如閃電疾風,出手不見手、伸手就有,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而所向無敵的技擊技巧。當然,太極推手的輕靈圓活是以深厚功力為根基的,沒有意動心隨、我到人倒的好功夫,是難以運用的。正如《十三勢行功要解》云:「意氣須換得靈,乃有圓活之趣。」好功夫之人,出手軟如棉,上身重如鐵。遇對手來推手,人變我變,自然而然,則無堅不摧。因此,靈活多變即「以無法為有法,以無限為有限」,是太極推手需要著重訓練的技巧。

要旨六:聽勁懂勁是推手的根本訣竅。

太極拳推手的訣竅在於聽勁懂勁,而不是套路和各種招式。太極拳的內勁是指以「調心」、「調息」、「調身」為主要形式修鍊出的以氣為主要載體,全身骨節經絡靈通、心意貫穿而獲得的一種能隨意轉換方向、變化大小的勁力。這是人體活動中通過意識調控的一種具有電磁波性質的能量,是人體內的潛能,是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內勁是太極拳的核心要素,是中華武術氣功的重要標誌。正如《拳論》云:「由招熟而漸悟懂勁。」練習拳架是這樣,推手也如此。要著重對聽勁、走勁、懂勁、化勁、接勁、發勁、提勁、借勁、引勁、沉勁、拿勁、截勁、斷勁等主要步驟進行分步訓練。其中聽勁最關鍵,在推手中貫徹始終。懂勁,是建立在學會聽勁的基礎上的,能聽出彼勁,才能懂勁。聽勁是千變萬化的,全憑肌膚毫毛的神經感知判斷,實非易練的功夫。故在未練聽勁之前,應先練沾黏勁,若不懂沾黏勁,便不能聽勁,不能聽勁,則很難懂勁。練好聽勁也並非做不到,關鍵是要嚴格按照「沾連黏隨」這一推手「四要」去做。有了聽勁、懂勁功夫,也就無所謂什麼招式了。正如太極拳《打手歌經》云:「掤捋擠按須認真,上下相隨人難進,任他巨力來打我,牽動四兩撥千斤。引進落空合即出,沾連黏隨不丟頂。」其實推手就是那麼一順一逆的過程,只不過看你掌握勁道、把握時機的技巧如何。勁道對了,與人搭手無所謂你的手臂在里在外、在上在下、在前在後。到了這個階段,無論身體哪個部位一經與人肌膚接觸,就會敏感地覺察到對方勁道的來龍去脈、輕重虛實、直橫方圓、高低左右、剛柔順逆等變化,並沾著對方使之不能逃脫,在得機得勢的條件下隨人之勢、化人之勁、借人之力、還力於人,使自己在運動中始終居於主動地位。其實高手與人推手,手臂一搭,勝負只在一呼一吸、一開一合的瞬間。顯然這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這就是脫於規矩、近乎神明的高境界階段。

要旨七:呼吸配合是推手不可缺少的影響因素。

推手需要呼吸的充分配合。正確的呼吸能夠充分供應推手時所需氧氣,減少運動中氧的消耗,同時合理引導內勁,保持充分的體能,動作始終靈活如意。高水平的推手,其動作必須與呼吸緊密結合,在意念導引下達到「吸為合為蓄,呼為開為發」的本質要求。在太極推手中,初學者以自然呼吸為主,訓練有素者以腹式逆呼吸為主。在運用腹式逆呼吸方式在太極推手中,當氣呼出時,內氣沉入下丹田,小腹鼓起,內氣運遍全身直至體內各處末梢。當吸氣時,內氣聚集於中丹田,胸部隆起。這樣,外氣與內氣形成互動,身形動作隨內氣而動,吸時起,為蓄,呼時落,為發,所謂「呼氣時擊人不狠也狠」是也。內氣是內勁之源,內功是內勁的體現。在意識作用下,內氣與肌肉在共同伸縮的運行中產生內勁。內勁在體內運用表現為內功,丹田氣可發揮太極內功的巨大威力,內功是太極運動的靈魂。由練習意識跟蹤內氣在體內運行入手,以身體感覺內氣的運行,逐漸練會在打拳時,不再用意導引內氣運行過程,只要意到位,氣就到位,即意到、氣到、勁到。這樣推手時才能達到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形合的高境界。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推手時不論急應還是緩隨,不論蓄勁還是發勁,雖然要遵循上述呼吸的規律,但呼吸宜順其自然,不要把意念硬性比附到呼吸上去,否則就會引起氣血上涌,出現氣促的不適感覺。正如《十三勢行功心解》云:「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氣,在氣則滯。」

如能按照如上七條要旨認真進行推手訓練,相信各同道的太極真功必可成也。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