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痛經(女性都要進來看看)

一、定義

婦女正值經期或行經前後出現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劇痛昏厥者稱為痛經。

註:經前或經后第一、二天出現小腹輕微脹痛,不影響生活、工作者不屬病態。

二、分型

西醫將痛經分為原發性痛經和繼發性痛經。

原發性痛經又稱功能性痛經,是指生殖器官無器質性病變者。

繼發性痛經是由於盆腔器質性疾病如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腺肌症、盆腔炎或宮頸狹窄等引起的痛經。

中醫傳統的病名概念既概括了原發性痛經與繼發性痛經。本文僅就原發性痛經進行闡述。

《岳景全書》:「經行腹痛,證有虛實。實者或因寒滯,或因血滯,或因氣滯,或因熱滯;虛者有因血虛,有因氣虛。然實痛者多痛於未行之前,經通而痛自減;虛者多痛與既行之後,血去而痛未止,或血去而痛益甚。大都可按可揉者位虛,拒按拒揉者為實。」

痛經的主要病機為「不通則痛」或「不榮而痛」。與經期及經前前後特殊生理狀態有關。

常見病因病機有氣滯血淤、寒凝血淤、濕熱淤阻與氣血虛弱、腎氣虧損。

臨床表現:腹痛多發生在經前1~2天,行經第1天達高峰,可呈陣發性痙攣或脹痛伴下墜感,嚴重者可放射到腰骶部、肛門、陰道、股內側。甚至可見面色蒼白、出冷汗、手足發涼等暈厥現象。但不伴有腹肌緊張或反跳痛。少數於經血將凈或經凈后1~2天開始覺腹痛或腰腹痛者。

1.氣滯血瘀

主症:經前或經期小腹脹痛拒按;經血量少,行而不暢,血色紫黯有快,塊下則痛減。

舌脈:舌質紫黯或有瘀點,脈弦。

治法:理氣行滯,化淤止痛

2.寒凝血淤

主症:經前或經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熱痛減;月經或見推后,量少,經色黯。

舌脈:舌黯,苔白,脈沉緊。

治法:溫經散寒,化瘀止痛

3.濕熱淤阻

主症:經前或經期小腹疼痛或脹痛不適,有灼熱感,或痛連腰骶,或平時小腹疼痛,經前加劇;經血量多或經期長,色黯紅,質稠或夾較多黏液;帶下量多,色黃質稠有臭味。

舌脈: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或弦數。

治法:清熱除濕,化淤止痛

4.氣血虛弱

主症:經期或經后小腹隱隱作痛,喜按或小腹及陰部空墜不適;月經量少,色淡、質稀。

舌脈:舌質淡,脈細無力。

治法:益氣養血,調經止痛

5.腎氣虧損

主症:經期或經后1~2天小腹綿綿作痛,伴有腰骶酸痛,經色黯淡,量少質稀薄。

舌脈:舌質淡紅,苔薄,脈沉細。

治法:補腎益精,養血止痛

三、辨證要點

1.根據痛經發生的時間辨虛實

經前或行經初期疼痛多屬實證

月經將凈或經后疼痛多屬虛證

2.根據疼痛的部位察病位在肝在腎,在氣在血

痛在少腹一側或雙側多屬氣滯,病在肝

痛在小腹正中常與子宮淤滯有關

3.詳查疼痛的性質、程度是本病辨證的重要內容

掣痛、絞痛、灼痛、刺痛、拒按——實證

隱痛、墜痛、喜揉喜按——虛證

灼痛得熱反劇——熱證

冷痛得熱減輕——寒證

痛甚於痛,持續作痛——血淤

脹甚於痛,時痛時止——氣滯

註:臨床上痛經多以實證居多,虛證較少。

四、治療原則

痛經病位在子宮、沖任,變化在氣血,治療以調理子宮、沖任氣血為主,遵循「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的原則。

治療分兩部:經期調血止痛以治標,及時控制緩解疼痛;平時辨證求因而治本。

實證痛經的針灸治療:

主穴:中級、次髎、三陰交

配穴:寒痛配歸來,艾灸;地機為脾之郄穴,可治痛證,氣滯配太沖,腹脹配天樞。

虛證痛經的針灸治療:

主穴:氣海、三陰交、足三里

配穴:腎氣虛配腎腧、太溪

五、痛經的急症處理

1.下腹部放置熱水袋

2.田七痛經膠囊 3~6粒

3.痛經丸 6~9克,日1~2次,臨經時服用。

4.麝香痛經膏穴位外貼。取穴:氣海、子宮、三陰交或腹部痛點敷貼,每次1~2穴,每穴一片,1~3日更換。

5.生薑片3片,紅糖1兩,水煎服。

六、預防與調護

1.注意經期衛生,經期保暖,避免受寒,保持心情愉快,氣機暢順,不可過用寒涼或滋膩的藥物、生冷之品。

2.避免行經期間劇烈運動和過重體力勞動。

3.經前應避免吃以下食物:含咖啡因的飲料、乳酪(痛經禍源)、巧克力(使情緒失控)、糖、酒(毒害肝臟)、肉類(高脂食品)、高鈣食物(使乳房脹痛)。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