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艾葉 功能多多(二)

內服療疾

艾葉用於內服療疾應用歷史悠久,如東漢時期名著《傷寒雜病論》(我國第一部臨證著作)就記載有兩方:

1、膠艾湯:川芎、當歸、芍藥、阿膠、乾地黃、艾葉、甘草。水煎,溫服,每日二次。 「婦人有漏下者,有產後下血不絕者,有妊娠下血者,妊娠腹中痛,為胞阻,膠艾湯主之。」現代主治出血性疾病如功能性子宮出血、先兆流產、習慣性流產、人工流產後子宮出血、月經多,妊娠子宮出血、產後惡露不盡,產後子宮恢復不良(復舊不全)、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消化性潰瘍、外傷出血等伴有腹痛、貧血者。

2、柏葉湯:柏葉,乾薑,艾葉。水4杯,取馬通2杯,煎一杯服。如無馬通,以童便2杯,煎八分服。溫中止血。

主治脾陽不足,脾不統血之吐血。症見吐血不止,血色清稀黯淡,面色恍白或萎黃,舌淡苔白,脈象虛弱無力。

Advertisements

可見艾葉作為內服劑應用於臨床是很早的,此後歷代的醫學著作中都收藏有此二方,而且還在不斷擴大它的治病範圍。

晉代《肘後備急方》記載有:艾葉一雞子大,以酒四升,煮取二升,分為二服。治妊娠胎動不安,或但腰痛,或胎轉搶心,或下血不止。

唐代孫思邈的《千金方》中,也有多方用艾葉,如膠艾葙歸湯等,不下六七方。《補缺肘後方》中,白艾成熟者三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之。若為客氣所中者,當吐出蟲物。主治卒心痛。

唐代王壽編著的《外台秘要》也有多方加有艾葉。

北宋時的官修醫藥方劑巨著《聖濟總匯》200多卷,其中涉及到艾葉的組方頗多,如地黃艾葉湯(熟地黃、艾葉、人蔘、地榆、乾薑、阿膠、當歸),主治妊娠下血不止,腰腹疼痛(《聖濟總匯》卷一五五);小艾葉湯(艾葉、當歸、阿膠、川芎、甘草),主治妊娠胎動不安,腰腹疼痛(《聖濟總匯》卷一五四);香艾丸(炒艾葉、陳橘皮),主治氣痢腹痛,睡卧不安等。

Advertisements

明代的《普濟方》也是巨著,共四百二十卷,載六萬一千七百三十九方,是我國收集處方最多的專著,其中有艾葉的方劑也很多,如茜梅丸(茜草根、艾葉、烏梅),涼血、行血、止血,治療衄血,還有三陽丹,雀附丸、赤石脂散、地黃散等。

清代的著作中如《傅青主女科》《沈氏尊生書》《胎產心法》《醫統》《醫方考》《孕產集》等,都有以艾葉為主或輔的方劑。這些方劑似乎都以婦科的孕產期出血、腹痛為主,或有溫經散寒,助孕安胎等作用。其實。古人也認為艾葉還有滋補作用,如陶弘景在《名醫別錄》中就記載艾葉:「利陰氣,生肌肉,辟風寒,使人有子。」組方應用艾葉作滋補劑的也不少,如《聖濟總匯》有大棗丸方:大棗四升,熟艾葉六兩,杏仁二兩,半夏二兩,人蔘四兩,將大棗蒸熟后,去皮去核製成膏,人蔘研細末與棗泥拌,製成梧桐子大丸,每次八丸用米汁水送服。可補脾胃,悅顏色,長肌進食。

可作膳食

古人除將艾葉作為藥用外,也作食用。晉代陶弘景就認為艾葉「利陰氣,生肌肉」,唐代孟詵在《食療本草》中記載艾葉:「若患冷氣,取熟艾面作餛飩,可大如丸子許」「春月采嫩艾作菜食,或和面作餛飩如彈子,吞三五枚,以飯壓之」。現代人把艾作膳食,民間花樣尤多,且主要在湖廣一帶陰寒潮濕之地作食用,取其散寒溫經,健脾胃,利關節等作用。下舉一些民間用艾製作的膳食。

1.艾糍粑:鍋里加入適量的水,大火燒開,將洗凈的艾葉放入滾水中,再加一點小蘇打,煮久一點,至艾梗軟即撈出,用涼水沖洗兩三遍,撈出擠干水份,糯米粉入鍋微火干炒至黃,過篩留用,芝麻洗凈入鍋微火炒至香,花生也炒香,將花生芝麻用料理機打碎拌入紅砂糖(紅砂糖做餡料比較香),所有餡料混合,捏成圓團,蒸熟即可。健脾胃,補陰血。

2.艾湯圓:將艾葉打碎(連渣)、枸杞、全麥麵粉加適量水,捏成小湯圓,內可加入黑芝麻餡,把水煮沸後下湯圓,煮5分鐘,再下甜酒釀,攪拌一下,即可出鍋食用。治氣血虛弱,月經血多者。

3.艾窩頭:把玉米面與全麥面(1:1),混合酵母和適量水揉成麵糰,加入打碎的艾葉(連渣),把麵糰做成窩頭形狀,讓做好的窩頭靜置發酵,大約1倍大。(發酵得越久越鬆軟,如果想吃有嚼頭的窩頭就發酵時間短一點)。冷水上鍋,水沸騰後繼續大火蒸5分鐘,即可出鍋食用。溫經散寒,安胎。

4.艾葉阿膠粥:阿膠20g,干艾葉10g,紅糖1大匙。干艾葉先以3碗清水煎煮20分鐘,倒出葯汁。將阿膠搗碎,加入葯汁中,煮至完全溶解(邊煮邊攪),加紅糖拌勻。月經期間經量過多時服用。每日2次。

5.艾草茶:把艾草打成碎粉,取少量(2~3克),用沸水沖泡(口感最好)。喜歡甜一點的話可以加入少許蜂蜜調味,對慢性咽炎的人來說非常適用。

6.艾葉餅:將艾葉打成漿,再用糯米粉做成一個個艾葉餅,口感上有很香濃的艾葉香,並有少許的艾葉苦味,吃后齒頰留香。有美容養顏的功能,是婦女坐月子的理想點心,並對感冒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7.母雞艾葉湯:老母雞1隻,艾葉15g。將老母雞洗凈,切塊,同艾葉一起煮湯,分2~3次食用。補氣攝血,健脾寧心,適用於女子體虛不能攝血而致月經過多,心悸怔仲,失眠多夢,少腹冷痛等。

8.艾葉甜湯:艾葉15g,白糖20g,共煮湯飲用。清熱利濕,活血化瘀,適用於婦女經來煩燥,尿赤灼痛,口乾口苦,喜冷水,便秘難下,舌紅苔黃,脈數無力等。

9.艾葉肉圓:把豬肉和艾葉分別剁碎后加入適量鹽、姜、味精、花生油、生粉、雞蛋拌勻,然後用常法加工成肉圓或肉餅。或煮、或煎、或蒸,均可。暖胃安神。

10.艾葉餃子:艾葉300g,切碎,蔥、豆芽、豆腐適量切碎,將以上材料拌勻,用鹽、味精調味成餡,用麵皮包餡成餃子形狀,入鍋中蒸熟或水煮均可。增進食慾。

11.艾葉紅糖水:生薑5片,大棗5枚,艾葉15g,紅糖適量,水煎服。用於婦女痛經。

12.姜艾雞蛋:生薑15g,艾葉10g,雞蛋2個,加水適量煮熟后,蛋去殼放入再煮,飲汁吃蛋。用於女子月經過多。

13.麵粉蒸艾葉:將新鮮艾葉去掉硬梗、枯葉,用清水將泥沙淘凈,然後按1kg艾葉拌250g麵粉的比例,摻勻拌散,使艾葉全部沾有麵粉。然後鋪入籠屜蒸約30~40分鐘后出鍋。蒸熟的艾葉呈灰白色,無濃烈的芳香藥味。再盛在碗里,調入以香油、辣面、蔥、蒜泥等調製的味料即成。開胃暖胃。

14.艾葉菜團:將艾葉切碎,放適量麵粉,用水、鹽揉成麵糰,做成大小適中的艾葉菜團,入鍋中蒸熟即可。能通氣血,祛寒濕,止血,安胎。尤其是端午節前後的艾葉,清嫩味鮮,具有開胃健脾,增進食慾的功效。

作者:方昊。原創文章,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