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身上有一種痛,它叫"生長痛"

也許我們當中有些人在童年時曾經歷過一種莫名其妙的痛,它常常於夜間反覆發作,表現為四肢疼痛,喚醒正在熟睡的我們。

這種疼痛似乎來自四肢很深的部位,說不清疼痛的部位、也道不明疼痛的性質,有時候會痛得讓我們忍不住哭起來,爸爸媽媽也因此感到憂心忡忡、束手無策。可是一到白天,我們又生龍活虎地玩耍嬉戲,跟沒事兒人一樣。但是每隔幾天,它又會再次拜訪我們,大概持續一兩年,這種疼痛就再也沒有來煩擾我們,我們很快也就把它淡忘了。

這種痛是什麼呢?我們稱它為 「生長痛(growing pains)」。生長痛對孩子的健康有影響嗎?它是什麼原因引起的?它需要治療嗎?今天我們就來談談「生長痛」吧。

生長痛是什麼?

孩子出現生長痛的年齡一般在2歲至12歲,通常反覆發作1-2年(少數孩子會持續至青春期),不同地區、不同年齡兒童組所報道的生長痛發病率差異較大,約為4%-37%。據調查顯示,學齡期兒童生長痛發生率高達10%-20%,女童發病率較男童高。

Advertisements

生長痛是良性的,目前沒有明確的定義,也沒有明確的診斷標準和排除標準,關鍵在於識別出這種疼痛有無伴隨其他病理情況,而後者往往是需要治療的。

生長痛最早是在1823年的醫學文獻被提及到,直到1930-1940年,生長痛才與風濕熱及其他病理情況區分開來,作為單獨的診斷。

目前我們把發生於夜間(或打盹時)讓孩子痛醒過來、但沒有肌肉骨骼問題的四肢疼痛(並非關節疼痛),稱為「生長痛」。

生長痛是什麼原因導致的?

生長痛的病因尚未明確。雖然生長痛發生於成長期兒童,但它並不會促進身高的增長,與快速生長期無關,疼痛發生部位也不在生長點處,並且不會影響孩子的生長發育。

有學者認為,情緒障礙和精神心理疾病可能與生長痛有關,但是沒有系統研究的數據。也有學者認為過度勞累、輕度骨發育畸形、姿勢的異常、不寧腿綜合征和局部肢體過度使用是生長痛的可能原因。

Advertisements

家長往往會發現孩子白天體力活動越多,出現生長痛的情況越多。

基於人群研究發現,生長痛常常與其他部位的反覆疼痛有關,如頭痛或腹痛等。其中一項研究顯示,有反覆頭痛的兒童(其中45%伴有生長痛)對疼痛更敏感,對應急情況有更強烈的反應,更容易出現抑鬱癥狀。在另外一項研究發現,有生長痛的兒童其痛覺閾值低於對照組(無生長痛的兒童)。

生長痛有什麼特點?

  1. 生長痛常常發生於學齡前和學齡期兒童。

  2. 生長痛的疼痛部位起初發生於雙下肢,雙上肢疼痛也可能會出現,但都伴有下肢的疼痛。

  3. 疼痛呈對稱性,位於腿部的深處,一般是大腿或者小腿肚,與關節無關。

  4. 疼痛呈陣發性發作,嚴重時可使正在熟睡的孩子痛醒過來,疼痛可自行緩解,兩次發作間隔時間可以為數天、數周或數月不等。

  5. 年長兒(6-12歲)可能會描述疼痛的性質有如痙攣樣疼痛、螞蟻爬行感或者夜間腿部抽痛等。

  6. 疼痛起初發生於傍晚或者夜間,可能會妨礙睡眠,通常於早晨自發緩解。但極少數孩子也可以表現為白天疼痛。

  7. 疼痛可以通過按摩、熱敷或口服解熱鎮痛藥物(如對乙醯氨基酚或布洛芬)緩解。

  8. 可以維持正常的活動。

  9. 疼痛發作期和間歇期孩子的體格檢查均正常。

  10. 生長痛的孩子中將近1/3伴有反覆腹痛和頭痛。

  11. 常常有生長痛或者風濕性疾病的家族史。

  12. 疼痛呈慢性和陣發性發作,可能會持續數年甚至至青春期。

生長痛如何診斷?

生長痛的診斷依賴於完整的病史和詳細的體格檢查,並需排除其他疾病的情況才能診斷。須與下列幾種疾病相鑒別:

  1. 外傷:尤其是某些部位過度使用所致的疼痛(如長期使用滑鼠、網球肘、高爾夫球肘等)

  2. 血液系統腫瘤和骨腫瘤

  3. 感染

  4. 骨壞死(如Legg-Calvé-Perthes disease)

  5. 代謝性疾病

  6. 鐮狀細胞性貧血

  7. 血管功能不全

  8. 風濕免疫系統疾病

大部分上述所指的疾病可以通過詳細的病史和體格檢查協助排除。但腫瘤尤其是骨腫瘤是與生長痛最難鑒別的,因為骨腫瘤的疼痛也是常常發生於夜間,容易與生長痛混淆。

但是,骨腫瘤的疼痛會隨病程的延長而逐漸加重,而且往往是單側肢體的疼痛(而生長痛的特點是雙側對稱性疼痛),查體時可在疼痛部位觸及包塊或腫物。

另外,生長痛尚需與白血病鑒別。白血病患兒往往伴有全身癥狀,如發熱、面色蒼白、出血、精神變差、體重下降等,疼痛部位多變,以骨痛為主,且無明顯晝夜規律。

看診時需要向醫生提供什麼信息?

如果家長發現孩子夜間四肢(雙下肢常見)疼痛甚至痛醒后哭啼,而白天疼痛緩解,身體狀況良好,就要考慮孩子是否出現了生長痛,但仍需要醫生的幫助去判斷有無其他疾病。家長帶孩子來就診時,醫生可能需要家長提供詳細的病史,包括以下幾點:

  • 疼痛多久出現一次?

  • 疼痛部位在哪裡?

  • 什麼時間出現疼痛?每次疼痛發作會持續多長時間?

  • 通過什麼方式可以讓孩子的疼痛有所緩解?

  • 這種疼痛有無對孩子的日常生活、睡眠和學校出勤率造成影響?

  • 孩子有沒有出現反覆頭痛或腹痛?

  • 近期有沒有感染病史(如病毒感染或A群鏈球菌感染等)?

  • 最近鍛煉強度或體育活動有無明顯增加?

  • 家族中有無特殊疾病如鐮狀細胞性貧血、代謝性疾病、風濕免疫性疾病等?

  • 家族中有無生長痛的病史?

另外,還需要關注近期家庭內或孩子身邊有無重大事件發生,導致孩子精神壓力增大。

醫生會為孩子進行詳細的體格檢查,會查看孩子的肌肉骨骼有無畸形,活動度有無受限,關節有無腫脹,有無局部肌肉緊張,皮膚有無異常表現,有無步態異常,淺表淋巴結和肝脾有無腫大等。

生長痛的孩子無論是在疼痛發作期還是在緩解期,他/她的體格檢查均無異常發現。必要時醫生可能會根據孩子的情況進行初步的輔助檢查,如抽血化驗血常規、紅細胞沉降率(ESR)/C反應蛋白(CRP)、抗鏈球菌溶血素O(ASO)、拍攝X光片等。

體格檢查或者輔助檢查若有任何異常發現,均可以排除生長痛,並且需要進行下一步檢查以查找疼痛的原因。

需要治療嗎?

很少有文獻提及到生長痛該如何治療,也沒有對照研究的報道。

臨床上,針對生長痛孩子的治療需要考慮到對疼痛原因的識別和疼痛對孩子的影響程度。孩子經醫生診斷為生長痛以後,首先會由醫生對父母進行該疾病的教育,讓父母認識到生長痛是一種良性疾病,以消除他們不必要的擔憂和恐懼。

急性疼痛期可以通過按摩、熱敷或睡前口服解熱鎮痛葯(如阿司匹林、對乙醯氨基酚、布洛芬等,但需在醫生的指導下用藥)等方式緩解疼痛。也有學者建議晚餐后口服長效止痛藥(如萘普生)幫助孩子獲得整晚的睡覺。但是,不管是哪種口服止痛藥都不宜長期使用,連續服藥時間不宜超過1周。

而對於慢性疼痛,肌肉伸展運動有助於緩解疼痛的程度,並有效縮短疼痛的病程。

診斷為生長痛的孩子需要隨訪嗎?

需要注意的是,診斷為生長痛的孩子仍需要定期隨訪,由醫生評估孩子的身體狀況及了解有無出現病理性情況。

一旦孩子伴隨有異常情況如反覆發熱、面色蒼白、骨痛(尤其是單側)、面部紅斑、關節紅腫痛等,或者家長發現孩子的疼痛頻率、疼痛程度有逐漸加重,需要儘早拜訪醫生,做進一步檢查。

參考文獻

  1. Shapiro MJ. Th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nonrheumatic growing pains and subacute rheumatic fever. J Pediatr 1939; 14:315.

  2. Sheldon W. Diseases of infancy and childhood, 5th ed, JA Churchill, London 1946.

  3. Hawksley JC. Growing Pains in Relation to Rheumatism. Br Med J 1939; 1:155.

  4. Hawksley JC. Race, Rheumatism and Growing Pains. Arch Dis Child 1931; 6:303.

  5. NAISH JM, APLEY J. "Growing pains": a clinical study of non-arthritic limb pains in children. Arch Dis Child 1951; 26:134.

  6. Brenning R. Growing pains. Acta Soc Med Upsala 1960; 65:185.

  7. Oster J. Recurrent abdominal pain, headache and limb pain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Pediatrics 1972; 50:429.

  8. Evans AM, Scutter SD. Prevalence of "growing pains" in young children. J Pediatr 2004; 145:255

  9. Oster J, Nielsen A. Growing pains. A clinical investigation of a school population. Acta Paediatr Scand 1972; 61:329.

  10. Peterson H. Growing pains. Pediatr Clin North Am 1986; 33:1365.

  11. Brady M, Grey M. Growing pains: a myth or a reality. J Pediatr Health Care 1989; 3:219

  12. Abu-Arafeh I, Russell G. Recurrent limb pain in schoolchildren. Arch Dis Child 1996; 74:336.

  13. Growing pains. Br Med J 1972; 3:365.

  14. Baxter MP, Dulberg C. "Growing pains" in childhood--a proposal for treatment. J Pediatr Orthop 1988; 8:402.

  15. Manners P. Are growing pains a myth? Aust Fam Physician 1999; 28:124.

  16. Oster J. Growing pain. A symptom and its significance. (A review). Dan Med Bull 1972; 19:72.

  17. Friedland O, Hashkes PJ, Jaber L, et al. Decreased bone speed of sound in children with growing pains measured by quantitative ultrasound. J Rheumatol 2005; 32:1354.

  18. Aromaa M, Sillanpää M, Rautava P, Helenius H. Pain experience of children with headache and their families: A controlled study. Pediatrics 2000; 106:270.

  19. Lavigne JV, Schulein MJ, Hahn YS. Psychological aspects of painful medical conditions in children. II. Personality factors, family characteristics and treatment. Pain 1986; 27:147.

  20. Oberklaid F, Amos D, Liu C, et al. "Growing pains": clinical and behavioral correlates in a community sample. J Dev Behav Pediatr 1997; 18:102

  21. Hashkes PJ, Friedland O, Jaber L, et al. Decreased pain threshold in children with growing pains. J Rheumatol 2004; 31:610.

  22. https://www.uptodate.com/contents/growing-pains source=search_result&search=%E7%94%9F%E9%95%BF%E7%97%9B&selectedTitle=1%7E24

免責聲明:

本文經卓正醫學顧問委員會審核。文章目的是提供一般的健康信息,不能代替任何個人的醫學診斷和治療。對這篇科普文章有任何建議,請您關注卓正診所微信公眾號(Distinct-HealthCare)后,在公眾平台上留下您的建議。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