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史 | 金融與戰爭

錢是這個世界上推動社會進步最有效的手段,比它更有效的是戰爭。

在人類發展過程中,農業和戰爭是至關重要的動力,前者保證繁衍,後者保護族群,歷史常常留下偉大的人物和傳奇,加入意識形態和民族情感,但是刻意洗清一個重要的支撐因素——金錢。不管是農業還是戰爭,所求的都是更多的財富和金錢。錢相對公平,而戰爭充滿著不公平,越是依賴金錢的人物和傳奇,越會在歷史的記憶中被努力的拉開與金錢的距離。

人類的原始階段是以物易物的,不存在貨幣,因為生活資料有限且貧乏,直接交換維持生計就可以,等到有了家庭和部落,身體強壯的人獲取的食物就更多,需要進行更廣泛的交易,滿足更豐富的需求,於是才會產生貨幣。中國最早的貨幣應該是貝殼,稱為「貝幣」。今天很多跟財富、錢有關的字,例如「貪」、「貧」、「財」等都有「貝」字,我們今天的人會想貝殼怎麼能成為貨幣,海邊揀點就行了,那是因為我們用現代的思維去思考以前的社會,回到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中原地區,是遠離海洋的,當時沒有飛機、火車、公路,在有限的生存半徑內無法獲取海邊的貝殼,只有遠遊或流浪的人走了很遠,再回來的時候會帶回一些貝殼這種稀缺資源,只有稀缺物才能成為交易工具,成為貨幣。

Advertisements

可惜的是中國歷史記載較為模糊,世界史上最早有明確記載的貨幣是呂底亞王國的「獅幣」,大概出現在公元前600年,中國此時正是東周(春秋)時期,獅子代表著權貴和進取心。這個國家在地中海地區,銀金礦豐富,因此「獅幣」是一種銀金合金,在地中海地區擁有穩定成色的貨幣就意味著擁有了話語權,因為有貨幣就代表著可以交換到更多物資,於是通過貿易和鑄幣技術,呂底亞王國成為了非常富有的國家,於是開始了一系列的土地擴張,但是他有錢不代表會打仗,呂底亞王國侵略波斯的時候,遇到了軍事強大的波斯王國,呂底亞國王被俘,波斯帝國獲取了呂底亞王國的家底,被俘的國王還成為了波斯帝國的財務顧問,幫波斯帝國繼續進行貨幣推廣。

軍事強大的波斯帝國加上強大財力的支撐,一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橫跨歐、亞、非大陸的世界強國,他的君主大流士一世還進行了聞名的「大流士改革」。這個改革的目的是為了中央集權,但是內容都和經濟相關,包括額定的稅收、統一鑄幣制度,將金、銀、銅三種貨幣標準分別賦予中央、行省和地方三級,核定兌換標準。一時間波斯帝國成為了舉世無雙的龐大帝國,但是因為對於經濟和貨幣過於看重,同時收稅過高,百姓不堪重負,被迫破產,兵員枯竭,同時也屢屢有百姓反抗,當軍事強國擁有過量財富時,自然滋生各種腐敗,軍事強國就失去了原本的優勢,波斯帝國的君主們發動了波希戰爭,波斯帝國被捍衛獨立的希臘城邦所擊敗,馬其頓王國找准機會,兼并波斯和希臘城邦,並進攻埃及,成為馬其頓帝國。

Advertisements

馬其頓帝國國王亞歷山大大帝,他是希臘著名學者亞里士多德的學生,他通過減少賦稅贏得了百姓的擁戴,不是減稅就可以贏得擁戴的,他的父親長期控制著富有的金銀礦巴爾幹半島,他通過龐大的財富也雇傭了大量軍隊,他曾經說「我散盡家財給軍士,獨留希望給自己,它將給我帶來無窮財富。」亞歷山大在攻入波斯帝國首都后就立刻掠奪了皇宮內保存的500公斤黃金。

在金融的角度上看地中海這三個大國的歷史,貨幣以金銀幣為核心,軍事和政治強權都建立在金錢的基礎上的,也是基於金錢而興衰,貨幣的圖案多由勇猛的動物和國王以及眾神像組成,而中國在同一時期正處於春秋戰國時代,此時中國的貨幣多是以農具為衍生形態,例如刀幣、鏟幣、布幣等等,要提的是「刀幣」不是戰刀,而是農作物的鐮刀,「布幣」不是布做的,而是青銅做的,是鎛(讀博)幣讀音演變而來,都是青銅貨幣,而且以重量作為度量單位。中國土地上從古至今都缺乏金銀礦,所以很難以金銀材料作為主要貨幣。而後來以銀作為中國貨幣本位,這跟國際貿易相關,此後再講述,之所以中國的貨幣以農具作為形態而不是像地中海的用神像、君主頭像印在上面的形態表現,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因為「士農工商」的意識形態,貨幣地位不足以代表權威,貨幣本身也只是一種交易工具,不代表財富。

地中海的金銀貨幣,被賦予神權和王權之後,貨幣就成為了一個高於政權和軍事的標準,可以自由貿易,這就有力的推動了商業的發展,而中國作為農業大國,銅製的貨幣本就很難被賦予財富內涵,再有意識形態的壓制,貨幣變得羞於提起。

所以貨幣、金融與農業和戰爭之間,本就是目的與手段的分別,人不能太有錢,太有錢了就會嘚瑟,就會欺負別人,國家也是,有了錢就想獲得尊重,就開始欺負人,但往往別欺人太甚,狗急了都會跳牆呢?更何況人。中國有句老話「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年窮」,我想就是這個道理吧,在古代,大部分戰爭都是為了財富,今天也是。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