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齡前兒童常見的14種問題行為

學齡前兒童指的是3—7歲的兒童。隨著寶寶們自立能力的增強,也會出現更多的行為問題。我們知道寶寶們進入小學前如果有個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家長將會省心很多。所以寶寶們的一些學齡前的問題行為,我們必須高度重視,以確保這些問題行為不要拖延到孩子上學的時候,以免影響孩子的學業。

  1. 遺尿,咬指甲和吮手指。小孩子尿床、尿褲子我相信很多家長也見怪不怪,但一定不要大意,孩子尿床尿褲子可能是因為孩子玩的太專註沒來得及尿、又或者入睡太深沒有自我意識而尿,但也有可能是一種生理病或者是心理病。


2.挑食偏食。現在的寶寶們多為公主、小皇帝,在家是多人呵護一人,只要能滿足孩子的就盡量滿足,孩子喜歡吃什麼就儘可能滿足孩子,久而久之,孩子就容易挑食偏食,這不但影響孩子的營養平衡,還會牽連到孩子未來學習偏科的問題,或者交往中擇友挑三揀四的問題。

3.說謊。我們都知道孩子說謊存在階段性,所以我們更不能錯過最佳引導期,不然對於孩子後期的生活都會有很大的安全隱患。孩子說謊無非就想掩飾什麼,我們不要只看到結果,我們可以幫孩子去分析說謊的動機是什麼,這樣反而更有助於孩子去接受我們的指導和建議。

4.退縮。在這裡的退縮,我相信有許多家長和我一樣有感觸,孩子在家是小霸王,可一出門見人就往你身後躲,也不主動和小朋友們玩耍,沉默寡言,總處在一種膽怯的狀態。孩子的未來缺少不了和不同人的交往,所以讓孩子能主動去和人交往是非常重要的。

5.孤僻。或者是因為天生氣質、又或者是因為家庭文化,有些孩子在交往中很是孤僻,不合群,獨來獨往、待人冷漠,其實無形中加大了彼此交流的距離。

6.多動。有些孩子在幼兒園期間這種表現非常明顯,多動。根本坐不下來,即使坐下也是三兩分鐘的事情,要是這樣進入小學的課堂可怎麼好呢?所以,要鍛煉孩子的專註力。只有專註了,孩子才會安穩地坐好,才能更有效地接受新事物。

7.纏人。這種情景,在早晨送孩子去幼兒園的時候常見,孩子就是抱著家長的胳膊、腿、車把手等不放,就是不想離開你。這是孩子對你過分依戀,同時也是對新環境的恐怖和不信任,正向引導非常關鍵,讓孩子認識到幼兒園的好處,相信他們會做出正確的舉動。

8.自私。自私的表現:不和小朋友分享自己的玩具,不和小朋友分享自己好吃的,這個階段的孩子已經有了自我意識,所以自私的表現也很正常,但不能停留在自私的階段,要引導孩子學會分享。

9.好強。如果說好強是一個人取勝的輔助品質的話,我更願意說,好強是情商的絆腳石。過分好強的人,情商高不了哪去。過分好強,處處爭第一,受不了一點挫折和批評,這對孩子的成長難道不是牽絆嗎?

10.沉迷電視和遊戲機。隨著電子產品對我們生活的影響,孩子也一時被電子產品的綁架。如果這個時期我們都不能幫孩子把控時間的話,隨著年齡的增長,結果可想而知咯。

11.執拗嚴重。不聽家長或者幼兒老師的指導,我行我素,偏執地執拗。其實孩子有這樣的性格也不完全是壞事,但一定需要我們的正確引導。

12.睡眠問題。難以入睡、習慣性在睡眠中哭啼或者出現驚擾等情況,造成這個的原因,一是白天生活的情景影響,再有就是孩子自身素質包括生理問題的影響等。

13.咬人、打架、罵人等攻擊性行為。這種表現,一是孩子缺乏安全感、缺乏信任感,有抵觸;另外和我們教導孩子的方式有直接的關係;加上網路和電視暴力的影響,孩子很容易表露出攻擊性。

14.反抗行為。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自我判斷能力在急劇提升,面對一些具體的事情,有自己的主意,和父母或者老師的決定一旦不一致就會反抗,賴在地上踢腿、揮手臂、哭鬧、推人等表現。越是這個時候,我們越要想法子轉移孩子的注意力,不要在情緒的催促下做出令雙方都不開心的舉措。

所舉只是比較常見的問題行為,我們只有重視這些常見的問題行為,才能更好地輔助孩子成長。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