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台灣腔更洗腦的,是聽台灣人說人名

文丨耳總

明明是同一個人,台灣和大陸卻存在不同的叫法。每次聽到,都好像說了一個假稱呼,有點受不鳥。那下面讓我帶大家正確地開啟「雙語」模式吧!

巴赫,巴洛克時期德國的著名作曲家,聽說後來莫扎特和貝多芬都向他的作品偷師。萬萬沒想到,台灣人把他的名字(德語:Johann Sebastian Bach)譯為「巴哈」。哈?因缺思廳!

德語[ch]是一種難以描述的音,非要一句話概括的話,就是它接近漢語的[he]。台灣可能受「赫」在香港發音的影響,而發成比[he]嘴型大一點的[ha]。

如果Bach在世,他可能會表示:我不懂漢語,你們說得都對,隨便吧!

剛剛提到的「莫扎特」,其名字在台灣也有你想象不到的音譯:「莫差爾特」,差不差我就不知道了,不過,「莫扎特」好像已經漸漸統一化,成為大家習以為常的叫法了。

Advertisements

/電影里的莫扎特/

Van Gogh的畫可謂出神入化,特別是《星夜》、《向日葵》等名作,高、實在是高!但台灣譯為「梵谷」,有點一臉茫然,貌似把他身上的光芒都抹滅了。

說完了「高」,再說一下「尚」吧!他源自法國作家雨果小說《悲慘世界》,法語名為Jean Valjean。

「冉阿讓」雖說是經典譯名,但台灣「尚萬強」卻更勝一籌,把主人公「豬堅強」的性格充分展示了出來,值得手動點一次贊!

A for APPLE,B for BOY,那V for什麼呢?當然是《V for Vendetta》!這部科幻電影改編自同名漫畫。

Vendetta的意思是「(家族間的)仇殺」,代表的是多個人,正如電影里全英國民眾「組隊」一起推翻獨裁統治。因此,翻譯為《V字仇殺隊》也就不難理解了。

Advertisements

可在台灣,額,《V怪客》,看到這麼短的翻譯,我都開始有點不淡定了。可是你想啊,電影中的主角就是V:一個頭帶面具、身披斗蓬的怪人。正是他給了人民力量,最後得到了支持從而復仇成功。

《加勒比海盜》已經出了4部,直白的片名道出了主人公,傑克是加勒比沿海小鎮子上不務正業的一個小痞子,也是活躍在加勒比海上的年輕海盜。台灣的譯名則側重形容他如神鬼般的航海經歷。

在《變形金剛》里,千變萬化的角色,讓譯者想破了腦袋。然鵝,兩地的譯名簡直混亂得不要不要的。

汽車人(Autobot)、霸天虎(Decepticon ),一車一虎、通俗易懂;反過來看台灣,全都是音譯、英語不好也猜不出是什麼,就算考了「雅屍」「托腹」也很難懂。

更奇葩的還有「擎天柱」和「威震天」被譯成了「無敵鐵牛」和「美陀王」,怪不得有網友認為這是《西遊記》2.0版里的「美猴王」和「牛魔王」呢!

她是《哈利·波特》系列中的人物之一,擁有隨意改變發色和外型的能力。雖然這位東施如仙女般無所不能(嗯,至少在我看來是仙女),但最終也逃不過和丈夫一起殉難的命運悲劇。

正所謂「不怕生壞命,最怕改壞名」,她自己並不喜歡被人稱作Nymphadora,因為Nympha含有「小陰唇」的意思;但她的名字譯成「東施」后,貌似也好不了多少。

一提到「前美國國務卿」這幾個字,如果我推理正確的話,你的頭腦中立馬會跳出一個人——「基辛格」(Henry Alfred Kissinger)。

/年輕時的基辛格/

可年輕人你還是太年輕了,台灣人把他稱為「季辛吉」。你說,這讓人看了能不「心急」么?我們還能不能愉快地玩耍?

話又說回來,這譯名自帶幾分中國味,因為「季」確實是百家姓之一。而說起美國,另一個被玩壞的人名是「肯尼迪」,台灣人叫「甘乃迪」

不僅是美國,伊拉克前總統Saddam Hussein的譯名也有「套路」。同是音譯,卻譯出長短不一的名字:大陸為「薩達姆·海珊」,而台灣機智地稱「沙丹·胡笙」,六個字蜜汁變為四個字,完美!

人死了,但譯名仍未一錘定音,可說是一件遺憾的事。

號稱「鐵娘子」的撒切爾夫人,一個「切」字,符合她的這種風格。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現象,與Thatcher的th發音有一定的關係。

可見,兩地在人物名字翻譯上做得確實沒毛病,不知道你都get到了嗎?不管怎樣,就讓我們靜靜地看著這些譯名互相競爭吧!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