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在喝白米粥嗎?它早該成忌口了!

我們常喝的粥,是唯一一種具有治病、養生作用的飲食形式,也是很多長壽老人的習慣。江蘇有個如皋市,145萬人口中,百歲老人已達172位,90歲以上的老人更超過4000人。對這一現象,專家分析說,與如皋地區「二粥一飯」的獨特飲食習慣有關,如皋百歲老人中有74%的人每天早晚用粥做主食。

但對現在人來說,喝什麼粥很重要,我們傳統的白米粥在當下,已經失去了養生價值!因為經過精細加工的白米,其中的礦物質,微量元素所剩無幾,其中75%的是澱粉,餘下的是不到10%的蛋白質,原本還有的一點B族維生素,在長時間的熬粥過程中,也損失殆盡。

可以說,大米的加工越精細,熬得時間越長,喝起來越軟糯的粥,營養價值越低。而且其中的澱粉因為糊化得更充分,很容易被澱粉酶分解為糖,使血糖迅速升高,這一點在過去, 物質匱乏,營養不良,熱量不足的年代,是人們攝取熱量的珍貴來源,但是現在,對於糖尿病或者隨時可能步入糖尿病隊伍的人來說,飲食中的熱量高,是普遍的問題,而熱量等於一杯白糖水的白米粥,應該成為新的忌口了。

Advertisements

中醫確實講究「縻粥調養」。2500年前,粥就已經做藥用了:《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就載有西漢用「火齊粥」治齊王病的細節。漢代醫聖張仲景在他的《傷寒論》中說:「桂枝湯,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凡此種種,醫家用粥,圖的是粥的好吸收,這也恰恰是國人體質所需。中國人「脾虛」眾多,「脾虛」最大的問題就是吸收消化功能弱,粥的便於吸收的特點,以及能入脾經的大米,確實能幫助脾虛者節省「脾氣」,這是中國人重要而獨特的養生智慧。

但是,能入脾經的不獨大米,糧食都是入脾經的。而中國糧食加工水平的提高,是近代的事,中醫經典成書時人們吃的糧食,只經過了手工的粗製,那個時代的人們吃的是全谷,營養價值遠在現在的精米、白面之上,也許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才有了《黃帝內經》中「五穀為養」的結論,那樣的五穀,才可以發揮出健脾的功用。

Advertisements

因此,「五穀雜糧粥」,而不是大米粥,才是對中醫「縻粥調養」之意的真正繼承,如此才保證了各種微量元素、礦物質、維生素以及纖維素的完整,而雜糧質地粗糙,難以吸收的問題,也在熬成粥之後被避免了,更重要的是, 雜糧粥的熱量遠低於白米粥,即便不是高血糖的人,雜糧粥也比白米粥多了減肥的可能。

但是,「五穀雜糧粥」的雜,是有講究的,不是越雜越好,要雜得有重點,在各種豆類粗糧之外,黑芝麻是不能缺少的,因為它含有脂肪,含有維生素E,非此,再雜的糧食獲得的營養都是雷同的。其實,還可以把「雜糧粥」變成「雜糧米糊」,就是用我們平常的豆漿機,將雜糧和黑芝麻、核桃一起打成糊,一勺黑芝麻,兩個核桃即可,加了芝麻核桃的雜糧糊,吃起來很香。

雖然是粥,也不應該只含有碳水化合物,還應該有蛋白質,有維生素C,瘦肉粥雞茸粥菠菜粥等等,總之是將魚肉蛋和蔬菜剁碎加在粥里,不僅營養全面而且還能節省脾氣,如果說一定要在生活中補脾養脾的話,將脂肪蛋白質碳水化合物這三大營養物質以粥的形式呈現,是最可操作的日常補脾之法。

關注微信公眾號」健康新佟學」,獲取更多中醫養生訊息。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