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垣陰火與甘溫除熱治法臨床發揮

李東垣「陰火學說」初探

黃為鈞,趙進喜* ,丘立富

(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北京市東城區海運倉5 號,100700)

[摘要] 自李東垣提出「陰火」概念以來,後世對於「陰火學說」的本質一直存在爭論。認為陰火是以脾

胃氣虛為基礎的邪火,其病位廣泛涉及五臟六腑,與血虛發熱、陰虛火旺、食積發熱等均有本質上的區別。

[關鍵詞] 李東垣; 陰火; 邪火

「陰火」為金元時期著名醫家李東垣所提出,

但因李東垣著作行文方式較為錯雜,致使後世對

「陰火」的概念、病因病機的理解產生了很大的分

歧。我們從臨床實際出發,結合李東垣對「陰火」

的相關論述,認為「陰火」不單單涉及某一臟或兩臟,

而是廣泛涉及五臟六腑,是脾胃氣虛基礎上繼發的

Advertisements

邪火,其中包括了鬱熱、濕熱以及病理君相之火。

1 陰火學說,百家爭鳴

關於陰火學說,世人有很多解釋,有從病位的

角度來解釋陰火者,有從病性的角度來解釋陰火

者,也有從病位、病性兩個方面解釋陰火者。

1. 1 從病位角度解釋陰火

1. 1. 1 血中伏火李東垣在《內外傷辨惑論》中

論述曰: 「脾胃氣虛,不能升浮,為陰火傷其升發

之氣,榮血大虧,榮氣不營,陰火熾盛,是血中伏

火日漸煎熬……」。於是有學者認為, 「陰火」為

「血中伏火」,如龍森[1]認為,脾胃內傷、元氣不

足是陰火的病理基礎,血中伏火為病機關鍵。但僅

僅根據此段論述將「陰火」理解為「血中伏火」

有斷章取義之嫌。因為在這段論述之後,李東垣補

充說: 「如煩猶不止,少加生地黃補腎水,水旺而

Advertisements

心火自降。如心浮氣亂,以硃砂安神丸鎮固之則

愈」。可見此處之陰火實指心火,並非「血中伏

火」。此外,在《脾胃論·長夏濕熱胃困尤甚用清

暑益氣湯論》中也有相類似的論述,曰「脾胃既

虛,不能升浮,為陰火傷其生髮之氣,榮血大虧,

榮氣伏於地中,陰火熾盛,日漸煎熬,血氣虧

少,……少加黃柏以救腎水。蓋甘寒瀉熱火,火減

則心氣得平而安也。如煩亂不能止,少加生地黃補

腎水,使腎水旺而心火自降,扶持地中陽氣矣」。

兩段文字顯然在描述同一件事情,但在此段論述

中,並沒有提及「血中伏火」 「陰中伏火」,故

「陰火」為「血中伏火」之說有待商榷。李東垣

《脾胃論·脾胃盛衰論》中亦有論述,曰: 「夫脾

胃不足,皆為血病。是陽氣不足,陰氣有餘,故九

竅不通,諸陽氣根於陰血中,陰血受火邪則陰盛,

陰盛則上乘陽分,而陽道不行,無生髮升騰之氣

也」。有研究認為,此論述即為李東垣在闡述陰火

的形成過程,並根據「陰血受火邪則陰盛」推斷

「陰火」為「血中伏火」[2]。我們認為,此說法有

些牽強。首先,在「脾胃盛衰論」中這段文字並

沒有提及「陰火」及「血中伏火」二詞,相反緊

接著這段文字李東垣提到「瀉陰火,以諸風葯,

升發陽氣,以滋肝膽之用,是令陽氣生,上出於陰

分」,可見「陰火」的產生與肝膽升散之用失司、

陽氣不升有關,故用風葯助肝膽升發以瀉陰火,如

果「陰火」是「血中伏火」,李東垣當予生地黃、

玄參、犀角、紫草等清熱涼血之品治療,可見

「陰火」並不等同於「血中伏火」。

1. 1. 2 臟腑之火很多學者認為,陰火為心、肝、

腎之火,最有力的證據是《脾胃論·飲食勞倦所

傷始為熱中論》中的「心火者,陰火也,起於下

焦,其系繫於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 相火,下

焦包絡之火,元氣之賊也。火與元氣不兩立,一勝

則一負。脾胃氣虛,則下流於腎,陰火得以乘其土

位」。然而對於此段話,學者們有不同的看法。張

星平等[3]認為,「陰火」乃病理之相火,文中「心

火」是指與元氣不兩立的非正常之火,非君主之

· 5 6 2 1 · 中醫雜誌 2015 年8 月第56 卷第15 期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2015,Vol. 56,No. 15

火,乃下焦離位之邪火、陰火、病理之火,換句話

說為肝腎之火。而黃柏齡[4]卻認為,「陰火」為心

火,上面這段話中「起於下焦,其系繫於心,心

不主令,相火代之; 相火,下焦包絡之火」應該

理解為插入語,旨在說明陰火的生理,並非說

「陰火」為「相火」。也有學者認為, 「陰火」其

病位在肝,如陳玉萍[5]從肝主疏泄理論、肝的五

行生克理論、肝的陰陽消長理論、肝的虛實病機理

論等幾個角度來證明,陰火的病位在肝,其病機為

脾氣虧虛,清陽下陷,陽入於陰,肝陰陽失衡,肝

陽上擾,產生陰火。以上這些學者都把「陰火」

定位於某一臟腑,或某幾個臟腑,這些都不夠全

面。在李東垣的《脾胃論》中,關於陰火的論述

有很多,絕對不僅限於肝、心、腎等臟腑,如

《脾胃論·氣運衰旺圖說》有論述,曰「甘草稍

子、黃芩補肺氣,泄陰火之下行,肺苦氣上逆,急

食苦以泄之」。很明顯,此段文字論述的為肺火,

而非心火、肝火或者腎火。

更有學者認為,廣義的「陰火」應該是包括

其他臟器因氣虛導致的火熱,甚至包括火熱亢盛傷

氣證[6],顯然這大大超出了李東垣所論述的「陰

火」的範疇。李東垣所言之「陰火」是繼發於脾

胃氣虛的邪火,而非先有邪火,繼而導致氣虛。

1. 2 從病性角度解釋陰火

眾所周知,火可分為虛火和實火,那麼陰火是

虛火還是實火? 不少醫家認為陰火為虛火,如葉顯

純[7]通過分析明代醫家對「陰火」的論述,提出

「陽火」為「實熱」,包括傷寒陽明經熱,溫病熱

在氣分、營分、血分,以及濕熱、熱毒等病證; 而

「陰火」為「虛熱」,包括趙養葵所說的陰虛發熱、

李東垣所說的氣虛發熱。王維新等[8]也認為,「陽

火」為實火,而「陰火」為虛火,包括氣虛之火、

陽虛之火、血虛之火、陰虛之火及五志之火等。可

見認為「陰火」為虛火者,多將「陰火」與「陽

火」相對來論述,「陽火」為外感溫熱邪氣或內生

實熱之邪,而「陰火」則為內傷虛火。

也有學者認為,陰火屬實火,如李國平[9]從

「火與元氣不兩立」出發,認為「陰火」當屬繼發

於脾胃內傷、情志不遂等病因之後的一種「壯

火」; 還有學者從陰火的證候特點出發,認為「陰

火」屬本虛標實,本虛為脾胃氣虛,標實為陰火

上沖,其熱型為燥熱[10]。

此外,一些醫家認為, 「陰火」既包括實火,

又包括虛火。如萬蘭清[11]引用李時珍的相關論述,

認為「陰火」是相對於「陽火」提出的概念,「陽

火」的病性與症象均為熱,屬標本俱熱證,而

「陰火」的病性為寒,病症為熱,屬本寒標熱證;

同時他還根據陰火產生的病因將陰火分為「陰火

實證」和「陰火虛證」,前者為寒濕陰邪外郁,或

生冷飲食內遏,令陽氣不得宣發透達所致,後者由

飲食不節、勞倦過度、七情鬱結、起居不慎等原因

令元氣大傷所致。

「陰火」的虛實之屬是很難論述的,如果說

「陰火」是實火,但「陰火」有脾胃虧虛的基礎,在

治療上更是需用大量的益氣之品; 如果說是虛火,

「陰火」卻表現為一派實熱之象,如《脾胃論·飲

食勞倦所傷始為熱中論》描述到: 「脾證始得,則

氣高而喘,身熱而煩,其脈洪大而頭痛,……蓋陰

火上沖則氣高,喘而煩熱,為頭痛,為渴,而脈

洪」。在治療上,李東垣也常用黃柏、黃連、黃芩

等苦寒之品。鑒於此我們從臨床實際出發,認為李

東垣並沒有刻意提示「陰火」的虛實之性,而只

是強調「陰火」為邪火,所以李東垣曰: 「火與元

氣不兩立,一勝則一負」。

1. 3 從病性和病位的角度解釋陰火

為更加全面地闡述陰火的本質,很多學者同時

從病位和病性兩個方面對陰火的概念進行剖析,如

趙斌[12]認為,李東垣所說的「元氣」實指水谷精

氣所化之氣血津液,脾胃虧虛,氣血不足,則心虛

火炎,進一步可擾及其他四臟,提示「陰火」為

氣血虧虛導致的虛火,而其病位在五臟,中心病位

為心、脾。而李步滿等[13]認為,「陰火」總以脾胃

元氣虧虛為本,而亢盛的心君之火、肝腎相火以及

氣機升降失調,陽氣鬱而化火皆為其標,提示

「陰火」包括心君之火、肝腎相火以及鬱火,而其

病位主要涉及心、肝、脾、腎等四臟。

綜上所述,現代醫家對於陰火概念的認識未能

達成一致。對於其病位,有認為在心者,有認為在

腎者,亦有認為陰火與心、腎均相關者,還有認為

其廣泛地涉及五臟者。此外,還有學者認為「陰

火」為「血中伏火」。對於其病性,有說為實火者,

也有說為虛火者,還有說既包括實火也包括虛火者。

以上有些觀點均為真知灼見,但卻不甚全面或不夠

準確,還有不少觀點證據不足,難以自圓其說。

2 陰火學說病機剖析

2. 1 「陰火」以脾胃氣虛為基礎

雖然現代中醫學者們對「陰火學說」認識不

· 6 6 2 1 · 中醫雜誌2015 年8 月第56 卷第15 期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2015,Vol. 56,No. 15

同,但對於其以脾胃氣虛為基礎卻得到廣泛認同,

李東垣在其著作中也反覆提到這一點,如《脾胃

論》曰: 「脾胃氣衰,元氣不足,而心火獨盛,心

火者,陰火也」; 「脾胃氣虛,則下流於腎,陰火

得以乘其土位」。這些論述都說明脾胃氣虛為陰火

產生的根本原因,脾胃是陰火病機中的關鍵臟腑。

在治療上不管是補中益氣湯、昇陽益胃湯還是補脾

胃瀉陰火昇陽湯,都是以補益脾胃為主,這也能說

明脾胃氣虛在「陰火」的病因病機中佔有舉足輕

重的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陰火」是以脾胃氣虛為基礎

的「火」,與陰虛火旺、血虛火旺、陽虛虛陽外

越、食積生熱等不同。陰虛火旺是以陰津虧損為基

礎,治療當養陰清熱,以知柏地黃丸為代表方; 血

虛火旺以血虛為基礎,治療當養血清熱,以歸脾丸

為代表方; 陽虛虛陽外越為真寒假熱,以陽虛為基

礎,治療當回陽救逆,以白通湯為代表方; 食積生

熱以食積為基礎,治療當消食化積,以保和丸為代

表方。

2. 2 「陰火」廣泛涉及五臟六腑

關於病位,我們認為,「陰火」廣泛涉及五臟

六腑。首先,生理上,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為後

天之本,人體全身各個組織臟器的正常生理活動皆

有賴於脾胃的滋養,正如《素問·太陰陽明論》

所云: 「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時長四臟,

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獨主於時也,……土者,生萬

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頭足不得主時也」。在病理

上脾胃與五臟六腑同樣具有密切的聯繫,如《脾

胃論·脾胃勝衰論》曰: 「大抵脾胃虛弱,陽氣不

能生長,是春夏之令不行,五臟之氣不生」,又

曰: 「胃為十二經之海,十二經皆稟血氣,滋養於

身。脾受胃之稟,行其氣血也。脾胃既虛,十二經

之邪不一而出」。此外,在《脾胃論》下卷有「胃

虛臟腑經絡皆無所受氣而俱病論」篇,專門論述

脾胃氣虛后五臟六腑出現的各種火熱之象及其治療

方法。可見不管生理還是病理,脾胃與五臟六腑都

存在著密切的聯繫。

在陰陽升降上,脾胃與五臟六腑也是緊密相連

的。在《內外傷辨惑論》中李東垣提到: 「陽火之

根本於地下,陰火之源本於天上,故曰水出高

源。」緊接著李東垣又有論述,曰「六陽之氣生於

地,則曰陽本根於陰。以人身言之,是六腑之氣,

生長發散於胃土之中,……六陽升浮無力在天,其

力盡,是陽道盡矣,……必歸於下,此老陽變陰之

象也,是五臟之源在於天者也」。需要指出的是,

此處「陽火」 「陰火」均為生理之火,指的是陰

陽。通過這兩段文字不難發現,李東垣在這裡描述

的是人體陰陽的升降規律,脾胃為陰陽升降之本,

只有脾胃功能正常,陰陽升降才能有序,五臟六腑

才能安寧。另外,李東垣認為,脾胃皆主升,陽氣

在脾胃的發散作用下上升,上升至天後,其力盡,

轉而下降,變為「陰降」。所以陰陽升降的根本在

於脾胃的生長發散,升降之中, 「升發」為「沉

降」的原動力。認識到這一點,我們就不難理解

為什麼李東垣在治療陰火時尤其重視用風葯升提,

而較少提及沉降。當然李東垣也提到,對於五臟六

腑火象較重者需用甘寒之品以瀉陰火,如《脾胃

論·飲食勞倦所傷始為熱中論》曰: 「惟當以辛甘

溫之劑,補其中而升其陽,甘寒以瀉其火則愈

矣」。

可見在生理病理上,脾胃與五臟六腑是相互影

響的。更重要的是,脾胃在一身陰陽的升降上起著

樞紐的作用,其功能受損,陰陽升降失調,必將影

響到五臟六腑的陰陽失衡,進而導致「陰火」的

產生。所以說,「陰火」的病位廣泛,涉及到五臟

六腑,而其核心病位在脾胃。

2. 3 「陰火」為邪火

「陰火」為邪火,即病理之火,其中包括濕

熱、鬱熱以及病理君相之火。關於「陰火」為病

理君相之火已有很多學者做過相關論述,在此不再

贅述。

我們認為,「陰火」包括濕熱。脾胃氣虛,不

能運化水濕,濕蘊日久化熱,最終導致濕熱內生,

正如《脾胃論·卷下·胃虛臟腑經絡皆無所受氣

而俱病論》所云: 「夫脾胃虛,則濕土之氣溜於臍

下,腎與膀胱受邪,膀胱主寒,腎為陰火」。《脾

胃論·卷上·脾胃勝衰論》也有類似的論述,曰

「且濕熱相合,陽氣日以虛,陽氣虛則不能上升,

而脾胃之氣下流,並與肝腎」。此外,李東垣在補

中益氣湯中評價黃芪、甘草、人蔘三味葯時,提到

「以上三味,除濕熱、煩熱之聖葯也」。可見濕熱

是「陰火」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

鬱熱也是「陰火」很重要的一種表現形式。

如《脾胃論·安養心神調治脾胃論》曰: 「夫陰火

之熾盛,由心生凝滯,七情不安故也」。同樣在

《脾胃論·飲食勞倦所傷始為熱中論》中也提到了

七情不暢在陰火形成中的重要作用,曰: 「若飲食

失節,寒溫不適,則脾胃乃傷; 喜、怒、憂、恐,

· 7 6 2 1 · 中醫雜誌 2015 年8 月第56 卷第15 期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2015,Vol. 56,No. 15

損耗元氣。既脾胃氣衰,元氣不足,而心火獨盛,

心火者,陰火也」。可見情志不暢,氣機郁滯,是

「陰火」的重要病因。由此可以推斷,氣機郁滯所

形成的「鬱熱」亦是「陰火」的表現形式之一。

臨床上「陰火」往往以濕熱、鬱熱、痰火、

熱毒等形式呈現出來,這與現代生活、飲食方式的

改變有很大的關係。現代社會物質極大豐富,人們

多食肥甘厚味、芳香燥熱之品,這種飲食方式容易

導致濕熱內蘊,或者是痰熱內蘊,或者是熱毒內

蘊; 而生活節奏變快,生活壓力變大,人們往往容

易情志不暢,繼而導致鬱熱內生。雖然如此,只有

在脾胃氣虛的基礎上形成的以上邪火方可稱為

「陰火」。

綜上,「陰火」為以脾胃氣虛為基礎的五臟六

腑的病理邪火,常常表現為濕熱、痰火、鬱熱、熱

毒以及病理君相之火。

參考文獻

[1]龍森. 從李東垣「陰火」理論論治糖尿病[J]. 遼寧中

醫藥大學學報, 2012, 40( 2) : 258-259.

[2]李菲. 李東垣的陰火觀[J]. 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誌,

2011, 17( 1) : 10-11, 16.

[3]張星平,肖瑩. 李杲「陰火說」探微[J]. 上海中醫藥雜

志, 2003, 37( 1) : 47-48.

[4]黃柏齡. 熱中證元氣之賊芻議[J]. 四川中醫, 1996, 14

( 12) : 17-18.

[5]陳玉萍. 基於肝藏象理論探討補中益氣湯甘溫除熱的

機理[J]. 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 2013, 36( 7) : 441-444.

[6]謝世平,馬予東,徐秋屯. 李東垣之「陰火」說試析[J].

河南中醫, 1992, 12( 1) : 12-14.

[7]葉顯純.「陰火」辨惑[J]. 上海中醫藥雜誌,2006,40

( 2) : 39-41.

[8]王維新,夏寶泉. 李東垣「陰火」學說芻議[J]. 浙江中

藥學院學報, 1994, 18( 1) : 1-3.

[9]李國平,鄭加利. 李東垣「陰火」論淺析[J]. 黑龍江中

醫藥, 1993( 2) : 5-9.

[10]鮑正飛. 略談陰火證治及臨證體會[J]. 四川中醫,

1997, 15( 11) : 8-9.

[11]萬蘭清. 萬友生對陰火理論的繼承與發展[J]. 江西

中醫藥, 1995, 26( 2) : 2-4.

[12]趙斌.《脾胃論》「陰火學說」實質淺析[J]. 陝西中醫,

1992, 13( 10) : 473-475.

[13]李步滿,吳深濤,吳麗麗. 2 型糖尿病血管併發症與

「陰火」病機的相關性探討[J]. 遼寧中醫雜誌,2007,

34( 9) : 1229-1231.

Primary Exploration of LI Dongyuan's「Yin-Fire Theory」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