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入門:篆刻刀法中的「披削法」

嚴格意義上說,這已經不是篆刻入門級的問題,也是個小問題,但是越來越多的群友問到這個問題,有必要把這個專項問題專門說一下。

披削法是各種複雜刀法中的一種,一般是指刀鋒斜入印石,刀桿與印面的夾角較小,不管是沖,還是切,在運刀的時候有一種披削石料的感覺,因為刀鋒與石面夾角小,行刀所刻的筆畫較淺,因此,可以使刻出來的筆畫更加流動,更加溫婉朦朧。

是不是聽完還是一頭霧水?

舉例來說:

我們看漢印,經常會發現刻得很深的印面,像這個樣子的:還有這樣的:
出現這樣的印面表現的情況,一般是在刻印時,刻刀(或鑿子)垂直於印面,入石(金屬)深,而這樣的印面鈐蓋出來之後表現的是端正,清晰,肯定。這基本上是絕對的中鋒用刀,刀鋒與印面的關係大致是這樣的:
流派印里也能舉出來例子。比如趙之謙,他的印刻的大都比較深,比如:

Advertisements

我們簡單說的話,稱這種刀法叫也叫中鋒用刀,但不像漢印的鑿子或刻刀一樣純正,因為刻印時,刀鋒(注意是刀鋒,不是刀桿)垂直於印面之餘,還要做沖或切的動作,這樣,就基本上存在一個有角度的斜面,沖也好,切也好,刻過去,印面筆畫的橫截面是這樣的:
深度也很深,印出來的印蛻也同樣的清晰肯定風格的。

但吳讓之不這樣,他刻得淺,他的刀鋒更傾斜,所以在印面上的表現就是刻得淺。比如:沖也好,切也好,刻過去,刀鋒基本是躺在印面上的,印面筆畫的橫截面是這樣的:
因為這樣的傾斜度,像是用刀鋒給入石的地方披了一件衣服,或者是披了一層刀軌,於是,就叫披刀。而這種橫向推移的沖切刀動作,像是山西的刀削麵師傅在削麵,或者像是我們平常削水果皮,因此,合起來,就叫披削刀法。

Advertisements

一次性披削到位的大師,像吳讓之這樣的大師級的肯定有,但是很多人用到披削並不是因為直接就披削出正確的刀痕,在改印面效果時,就會在印截面上表現為這樣的橫截面:很顯然,第一次刻有中鋒刀,但筆畫不夠粗,或不到位,又復刀,二次復刀加寬了筆畫。通常這樣第二刀,也叫披削,因為刀鋒也像吳讓之一樣的斜著,但因為是二次復刀,遠沒有一刀到位來得那樣有天然之趣,總有修飾的痕迹。但如果第一刀刻得細,第二刀加以披削之後,筆畫恰好到位,也不是不可以。

披削刀法不是刮擦,不管是刻朱文還是刻白文,新手都要盡量減少刮擦,因為刮擦出來的筆畫,就失去了刻印的挺勁感覺。披削仍然還是刻,其基本刀法動作還是沖和切,只是相對於石面,刀鋒的夾角有變化。

還有另外基於披削同樣角度的鑿刀直入,把刀鋒當做鑿子,鑿的角度刻掉的石料部分等於披削掉的部分。跟沖與切的區別在於用力的方向不一樣,但刻掉的石料部分相同,不再另外畫圖了。

關於披削刀法,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過一本《吳讓之篆刻及其刀法》主要說的就是吳大師的淺削披轉的靈活運刀法,吳讓之是大師,不只會披削,中鋒運刀也是出神入化的。本文講得很淺,但旨在給入門的篆友介紹,再加我做圖功夫有限,講不清楚的地方,回頭再補視頻吧。

(【老李刻堂】之83,部分圖片來自網路)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