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項羽遇到劉邦:劉邦打敗項羽的秘訣

精彩的人生,一定充滿著激情,有著勇往直前的衝勁兒。像一頭出生的牛犢,不知疲倦,也不知什麼是危險,一味地向前猛衝;而完美的人生,則一定是起伏跌宕,有著百折不撓的韌勁兒。就像麵粉遇著水,會越活越筋道。韌性考驗的是人與命運抗爭的耐性和持久性。它需要你根據環境的變化而變換你的方式和角色,這關乎到你是最終戰勝命運,還是屈服於命運。

項羽的人生就是精彩的人生,他表現出了極強的衝勁兒。在跟隨叔父項梁起事之後,項羽獨當一面,四處衝殺,所到之處皆屠城,表現出極強的攻擊力和破壞力。項羽從一怒之下殺宋義取而代之,到破釜沉舟打敗強大的秦軍主力,項羽的衝擊力盡情顯現,一發而不可收拾。在他成為號令天下的西楚霸王后,這種凌厲的氣勢更是達到了頂點。

Advertisements

項羽的衝勁兒是無人能比的,每一次的成功,就加重了下一次衝擊的砝碼,一次強似一次。衝勁兒講究短促的爆發,在瞬間發出最大的能量。但它有個致命的弱點,就是遇強則強,遇弱則弱。就像你一拳打在沙包上,會感到力道的存在,而打在棉花上,你一定感覺不到力量的衝擊。

在接下來的楚漢對峙中,項羽的衝勁兒便受到了阻礙。劉邦並不和他正面交鋒,不是堅守不出,就是打游擊、搞截擊,牽著項羽的鼻子走,最終把項羽拖得疲憊不堪。項羽的衝勁兒,最後也變成了焦躁與不安。

劉邦沒有項羽那種無堅不摧的衝擊力,卻表現出無與倫比的韌勁兒。比如被封漢中王,劉邦低調就位,就表現了他的韌性。按說這個分封也不錯,可是此時的劉邦對自己的要求已然發生了改變,如果他還是泗水亭長,你讓他做漢中王,他不美得暈過去就算不錯了。可此時他有資格占更好的位置,比如關中,這本該就是他的。

Advertisements

漢中和關中你別看緊挨著,中間就隔個秦嶺,可那地方差多了,不說那個時候,國家的政治經濟中心都在關中,就是現在,漢中也沒法和關中比啊,相當於北京市長去青海、甘肅當省長,級別雖然一樣,卻沒在一個檔次上。秦嶺、淮河一線向來是個分水嶺,是北方和南方的分界線,是亞熱帶季風氣候和溫帶季風氣候的分界線,是800mm等降水量線,是水田旱地分佈分界線,還是一月份0℃等溫線,別看就隔著一座山,這一南一北差別大著呢。

這就像如今的人事變動,比如市區的一個副職,本來期望接任區長乾乾,大家也都這麼認為,而且早就開始提前請客慶祝了。結果一掀盤子,去了老少邊窮的縣城,雖說職位一樣級別一樣,但他肯定不滿意。這還不光是實惠不實惠的問題,還有面子,他覺得抬不起頭來,因為輿論早就造出去了。

所以劉邦失去關中而去就任漢中,當時心情的失落可想而知。但他最終還是聽從了張良的建議,擺出了一副心滿意足的姿態,並燒毀了漢中通往關中的棧道,以「示項羽無東意」,表明自己要紮根漢中的態度。這份隱忍,便是韌性的一個完全體現。

兵敗彭城,則更加凸顯了劉邦的韌性。劉邦當時羽翼已豐,軍隊數量佔據絕對優勢。而且項羽正在與田榮交戰,自顧不暇。無論從哪方面講,劉邦對滅楚大計都充滿了信心,結果卻被項羽的三萬人馬衝擊得稀里嘩啦。劉邦大軍潰散,最後被圍困在睢水,要不是突起大風,劉邦小命肯定休矣。最後劉邦只帶著十幾騎倉皇逃到了滎陽,這事擱誰誰也受不了,要換項羽估計得氣得吐血。但劉邦逃到滎陽后,很快從關中得到供給,重整旗鼓,開始了與項羽長達兩年多的艱苦對峙。

在滎陽拉鋸戰中,劉邦最初也常常處於被動地位。但他始終沒有在項羽強大的衝擊力面前折服,他用他同樣堅強而有力的韌勁兒,不斷消磨著項羽的衝擊力,最後讓項羽的衝勁兒消失殆盡。

漢之三年(公元前204年),項羽圍困滎陽,侵奪漢軍的糧道,城中缺糧,一時陷入困境。劉邦想求和,欲以滎陽為界,和項羽罷兵。項羽當時也「欲聽之」,最後還是范增建議項羽不要放棄。項羽既然從彭城一路追到滎陽,又圍城多時,還切斷了漢軍的糧道,馬上看見勝利的曙光了,卻想答應劉邦的求和要求,這無異於半途而廢。誠然,人困馬乏是個主要原因,但這畢竟是戰爭,誰堅持到最後誰才是勝利者。項羽顯然在恆心和毅力上稍稍欠缺。

劉邦被困,處境堪憂,但他始終為勝利努力著,沒有表現出絲毫消極的態度。最後是紀信假扮劉邦引開楚軍的注意力,劉邦才「與數十騎出西門遁」,很糗很狼狽。劉邦逃回關中,帶著軍隊再次回來和項羽對陣,這次他採取迂迴戰術,從南面進攻,又讓彭越截擊項羽的後路,但項羽的衝勁兒再次得到了體現,最後又將劉邦圍困在了成皋。劉邦再次陷入絕境,於是和夏侯嬰二人悄悄從成皋玉門出城,去修武借韓信的兵,回來繼續和項羽對峙。可以說,劉邦在命運面前一直採取積極的態度,雖然處於劣勢,但並沒有氣餒,韌性極強。

在廣武對峙時,雙方都很疲敝,項羽的供給出現了問題,於是將劉邦的父親抬出來,威脅劉邦投降,還提出要與劉邦單獨決鬥,以解決這場拖得曠日持久的戰爭。表現的得急躁。戰爭有多種形式,也許項羽更習慣於破釜沉舟和三萬人奔襲彭城的那種戰爭,短兵相接,酣暢淋漓。然而戰爭不光是那個樣子,還有拉鋸戰,攻堅戰,這都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解決的。戰事既要持久,就需要人有耐力和毅力,項羽如此表現,自是無心戀戰,已沒了當初的衝勁兒,在信心上也已大打折扣。

而劉邦則表現出極強的耐心和信心,最突出的一件事,就是劉邦中箭。廣武對峙,劉邦堅守不出,後來被項羽逼急了,於是出來罵陣,曆數了項羽的十項罪,正罵得過癮,項羽彎弓搭箭,一箭射中了劉邦胸口,劉邦胸口中箭,卻捂住自己的腳面,說「虜中吾指!」項羽射中我的腳趾了。

胸口與腳趾的區別就在於:胸口可以致命,而腳趾則無足輕重。別說斷個腳趾,就是少條腿,他還是漢王,還是漢軍的主心骨。小命不保就不一樣了,就會造成軍心不穩,本來漢軍就在死撐著,軍心不穩的結果只能是一敗塗地了。從劉邦此舉,既能看出劉邦頭腦的靈活,也能看出他的韌性,絕不是輕易言敗的人。

劉邦中箭,傷得很嚴重,本來應該趕緊卧床休息,御醫伺候著,結果到了晚上,劉邦居然還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子(可以一瘸一拐的,領導的悲壯之情反能能給將士以強烈的感官激勵),「起行勞軍,以安士卒」。揮揮手,讓人們把心放在肚子里,順便告訴人們項羽並不可怕,勝利終究會屬於我們的。

劉邦被箭射中,想的仍是他的帝王大業,想得仍是如何穩定軍心,戰勝項羽。這種韌勁兒是項羽所不具備的。項羽的衝勁兒就這樣被劉邦的韌勁兒一點點消磨著。而對於項羽來說,衝勁兒的消失,就會轉變成一種生命的消極。

最後的鴻溝議和,其實就是項羽衝勁兒消失的一個表現。當時的形勢確實對項羽不利,韓信攻破齊、趙二地,準備攻擊楚國,項羽派龍且截擊,結果全軍覆沒。加之彭越又再次攻陷梁地,斷絕了項羽的糧道。劉邦又堅守成皋不戰,項羽可以說已無計可施。所以才有的鴻溝議和,划水為界。

但是項羽不利,劉邦也未必就很有利,成皋被圍困,雖然糧草不是問題,但終究還是處於被動地位。我們在前面說過,韓信和彭越也是有活思想的。最重要的是,項羽手上還有張王牌,就是劉邦他爹,雖說劉邦嘴上說不在乎他爹,項羽真殺了他爹,他不至於真去「分一杯羹」。但畢竟那是自己的親生父親,劉邦未必人性泯滅,況且連自己的父親都保不住,如何在諸侯中立足?在下屬面前顏面何在?所以劉邦儘管表面表現得不以為然,心裡還是顧忌的。所以劉邦會先派陸賈去遊說項羽,要求項羽放了自己的父親,結果被項羽拒絕。

除此之外,項羽困獸猶鬥,猶如破釜沉舟,劉邦未必會佔得便宜。事實上,鴻溝議和也是劉邦先提出來的,劉邦見要不回自己的父親,這才「復使侯公往說項王,項王乃與漢約,中分天下」,又派侯公去談條件,這才有了鴻溝議和。劉邦如果一切盡在把握,也不會一次次去遊說項羽了。但是項羽這次是徹底沒了信心。他也沒了繼續對峙下去的心氣兒,他疲憊了,厭倦了。他簽完合約便迅速調轉隊伍,準備回老家休息。

至此,項羽唯我獨尊、捨我其誰的衝勁兒已然消失殆盡。劉邦用他的韌性完全抵抗住了項羽的衝擊。而劉邦撕毀合約,不顧道義的譴責,毅然選擇對項羽趕盡殺絕,即是韌勁兒的繼續延續,也是韌勁兒轉化成衝勁兒的一個表現。由此即可看出,在命運的把握上,劉邦始終比項羽高著一截。

項羽其實也不是沒有表現過韌勁兒,在被楚懷王剝奪兵權后,他沒有表示反抗,甚至沒有什麼不滿的情緒,他服從命令,作為次將,跟隨宋義北上救趙。只有在這個階段,項羽的衝勁兒有所收斂,表現出了他的韌勁兒,只是這個時間持續得非常短。就項羽的整個奮鬥歷程來說,強勁的衝擊力依然是他詮釋生命的主流。

這其實和項羽的自身局限性有關,項羽生性高貴,他一直生活在別人的頂禮膜拜之中,沒有經受過什麼挫折,更沒有受過什麼強烈的打擊。他所欠缺的,正是劉邦那種不斷失敗不斷爬起的韌勁兒,所以他更容易被打垮,所以他面對失敗會無地自容,所以他會在命運面前低頭,最終選擇自刎於烏江江畔。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