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渡舟學術精華:六經論

六經是《傷寒論》學說中的一個基本概念。六經是什麼?從古至今,人們對這個最根本的問題認識很不一致,爭論不休。人們所爭論的最主要的問題是六經實質與經絡的關係問題。

劉老認為,六經指的就是三陰三陽經絡。在命名上,六經也沿用了三陰三陽經絡的名稱。

我們知道,六經辨證並非張仲景創造,六經辨證以《內經》為源,張仲景在《內經》的基礎上,對這種辨證方法作了極大的發展和較大的完善。

《素問•熱論》六經辨證顯然就是外感熱病的經絡辨證。「傷寒一日,巨陽受之,故頭項痛,腰脊強。二日陽明受之,陽明主肉,其脈夾鼻絡於目,……三日少陽受之,少陽主膽,其脈循脅絡於耳……三陽經絡皆受其病,而未入於臟者,故可汗而已。……」

從這裡可以清楚看出,六經辨證從一開始就是外感熱病的經絡辨證。《傷寒論》繼承了這一點。《傷寒論》論述道:「尺寸俱浮者,太陽受病也,……以其脈連風府,故頭項痛,腰脊強。……」

Advertisements

有人以為《傷寒論》中只提了「太陽」、「陽明」、「少陽」等三陰三陽名稱,而未明確指出「太陽經」、「陽明經」、「少陽經」等三陰三陽經絡,因而據此否認《傷寒論》三陰三陽是經絡。

其實,無論何時,三陰三陽經脈皆可簡稱「太陽」、「陽明」……「厥陰」,從古到今,此皆是應用慣例。讀者不能因其省略了「經」字而斷定其不是經絡。

由此可見,從張仲景本人原意來說,《傷寒論》三陰三陽就是指經絡,「太陽病」、「陽明病」等三陰三陽病就是指太陽經絡、陽明經絡等受病。

張仲景生於東漢,他自然地要受那個時期哲學思想及自然科學思想的影響。在那一時期,醫學家普遍認為人體主要就是由臟腑經絡所組成,他們對疾病的理解也大都從臟腑經絡病變去認識。這些都是中醫學的基礎知識,張仲景不能舍此而求諸它。

Advertisements

仲景書中,有關經絡的記載歷歷皆是,如「經絡腑輸,陰陽會通」,「針足陽明,使經不傳則愈」,「以太陽隨經,瘀熱在里故也」等,就是有力的證明。

有人提出《傷寒論》「六病」的說法,這種提法也是意欲否定六經的經絡實質。

六病為何部的病變?它們不可能僅僅是觀念上的東西,而必定是身體一定部位的病變。如太陽病就是太陽經脈以及與之相關的臟腑在功能和實質上的病變;陽明病就是陽明經脈以及與之相關的臟腑在功能和實質上的病變。

外感熱病(甚至內傷雜病)其所以表現出六種基本病型,這是因為疾病是發生在三陰三陽經脈及其臟腑之上;三陰三陽經絡及其臟腑在部位和功能上的差別就決定了互不相同的、各有特徵的六種基本病證。

如果我們承認經絡,承認經絡與臟腑之間的聯繫,則不可避免地要承認六經的經絡實質。

六經辨證是以經絡概臟腑,以六經為名稱,也就是說,六經辨證不僅僅是經絡辨證,它自然含有臟腑辨證的內容。這正如臟腑辨證自然包含有經絡辨證的內容一樣。

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在功能和結構上都密不可分。我們不能因為六經病涉及到了較為廣泛的病變就說六經非經絡,也不能說六經就是所有這些病變所涉及到了的器官和組織。

這正如臟腑病變往往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相關的經絡病變,我們不能因此說臟腑也是經絡或說臟腑也包括經絡一樣。「太陽」、「太陽病」,「陽明」、「陽明病」等是名稱,是符號。名稱和符號要求簡潔,往往不可能包羅萬象。

臟腑辨證主要用於內傷雜病辨證,這是因為內傷雜病主要是內因和不內外因致病,其病可以由內而發。而外感熱病極大多數是由外而發,病變由表及裡,由經絡而臟腑,其病變初期甚至中期皆以經脈病變為其主要特徵,故外感熱病用六經辨證是有其充分道理的。

這一點或許正好能夠解釋《內經》作者及張仲景何以用六經辨外感熱病的理由。當外感疾病發展到以臟腑病變為主時,六經辨證也就由經絡辨證為主轉變為臟腑辨證為主。

當然,今人對古人不能求全責備,不能要求張仲景發展建立起來的六經辨證能夠完全反映外感病中所有的經絡病變。

另一方面,外感疾病有它自身發生和發展規律,我們也不可能要求外感熱病皆以經絡病變為主,只侵犯經絡而不及其它。

不論是過去還是現在,在《傷寒論》研究中都存在著一種方法上的錯誤,這就是有些研究者不能客觀地、歷史地看待《傷寒論》,不願或不能承認張仲景理論的時代局限,以為《傷寒論》的一切都是頂峰級的,是絕對真理,因而總在《傷寒論》中尋求現代標準的完美。在六經問題上也是如此。

其結果是,當沒有一種解釋是圓滿的時候,研究者要麼陷入深深的困惑,要麼求助於和稀泥式的圓滑。現在應該是對這個問題進行反思的時候了。

/完/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