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關節炎不需要開刀,一個微創小治療就搞定!

鶴髮童顏,精神矍鑠。第一眼看到王奶奶,難以想象她已經是一位耄耋之年的老人,就連醫務人員也驚訝不已。據了解,王奶奶早年是昆明紡織廠的一名紡織工,於上世紀80年代末光榮退休。如今四世同堂,其樂融融。她還有一個特殊的身份,抗戰老兵的妻子。

「那時候走路去上班,紡紗這個崗位也很幸苦。」王奶奶說:「幾十年前沒有那麼多交通工具,自家離工廠較遠,上下班就是靠兩條腿。紡紗廠的工作環境也不好,除了高溫高濕、常年倒班,還要在機器轟鳴的過道中間來回走動,一個班下來相當於步行一二十公里路。」

在那個熱血沸騰青春激蕩的年代,她對待工作一絲不苟、兢兢業業。時光荏苒,歲月如梭。從青春年華到步入中年,直至退休,她在那條狹窄而又熟悉的過道上,一走就是幾十年。王奶奶稱,自己這些年的膝蓋疼痛或多或少與從事的工作有關。

Advertisements

時過境遷,回想起退休后的這30年,王奶奶感慨的說,自己的身體向來很好,唯一讓她力不從心的是,十多年前右膝開始隱隱作痛。然而,由於傳統觀念,她當時並沒有到醫院積極治療,而是靠各種膏藥、藥酒、偏方維持病情,但療效甚微。

無奈命運多舛,9年前,曾經為國家征戰沙場、戎馬一生的老伴突發腦梗,行動不便,長期卧床。王奶奶坦言:「相比起老伴,自己的那點疼痛並算不上什麼。所以這幾年她幾乎是寸步不離的照顧著老伴。好在兒孫都非常孝順,自己和老伴都很幸福!」

然而好景不長,3年前王奶奶的膝痛開始加重,特別是蹲起、上下樓梯、行走時尤為明顯。後來,在兒女的百般勸說下,她被送往昆明某醫院就診。王奶奶回憶稱,當時疼痛確實有所好轉,但時間一長又開始疼了,後來連走路都成問題了。

Advertisements

一個月前,老人的病情急轉直下,家人看在眼裡,急在心裡。王奶奶的小兒子趙先生告訴筆者,前些年已經多次勸說過老母親到醫院治療,但都被她拒絕了。現在看著她每天被病痛折磨得寸步難行,全家人都很著急,所以這次我們下決心找一家專科醫院好好治治!

後來,家人通過多方打聽和了解,最終選擇了市骨科。通過檢查,王奶奶被診斷為「右膝骨性關節炎。」關節科張華主任介紹說:「通過光學影像來看,患者右膝關節出現退行性改變、骨質增生,另外,外側半月板突出變性、部分撕裂,前交叉韌帶也有部分增生組織。」

提及致病因素,醫生指出,該症主要是由於隨著年齡增長,關節出現退行性變化,加之日常生活中的關節活動、負重、磨損等等,進而加速退變。對於治療,趙先生坦言,家人都比較擔心動刀,畢竟老母親今年已經80歲了,就怕萬一有個閃失。

由於高齡老人出在特殊生理階段,常存在骨質疏鬆、基礎病多、合併心、肺、腦腎功能不全等特點,對治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後來,通過專家組的悉心評估和綜合考慮,為王奶奶定製了微創關節鏡治療方案。

「不需要開刀?那太好了!」得知關節鏡只需要通過兩個微創小口就可以做治療時,趙先生高興的表示同意接受治療,並全力配合。

術中,通過關節鏡探查后發現,關節內部情況與術前診斷基本吻合。緊接著,在高清定位下,逐一對關節內部的增生滑膜、受損的軟骨、半月板等組織進行精心修復。不到30分鐘,原本「雜亂不堪」的關節內環境,變得「煥然一新。」最後,微創切口一針縫合,治療結束。

「太棒了,一點都不疼。」王奶奶回憶說,當被麻醉師告知自己的關節鏡手術已順利結束時,腿上沒什麼感覺,頭也不暈,而且做的很快。其實,這是眾多患者在做完關節鏡后的第一反應。微創,不僅讓骨科手術告別了「刀光劍影,」更讓患者在安全、相對舒適的條件下治癒傷痛。

實施傳統的開放式手術,患者需要卧床休養多日才能下床活動,並且還有可能出現肌肉萎縮、關節僵硬等後遺症。這些後遺症直接導致術后康復效果較差。」醫生說,關節鏡則避免了開放式手術的各種弊端,且術中患者的疼痛感也非常小。這對廣大關節病患者,特別是高齡患者來說,優勢特別明顯。

「目前來說,我們的關節鏡技術已經相當成熟,並且早已成為了醫院的一項常態化技術,患者術后普遍反應良好。優勢在於創傷小、恢復快、節省費用,適用範圍廣。」昆明骨科醫院的醫生介紹說。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