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溫:一個人的威名,可以透支幾次?

文丨《那些年》瑞格格

曾有一位創業明星講過這樣一句話,「現在的我,可以承受三次創業失敗。

此話有兩層意思:

一、因為曾經的成功,投資人願意在他身上繼續下注;

二、如果他連續三次失敗,便將不再有投資人為他買單。

事實上,每個人都會有一張隱形的存摺,存儲著自己的行業美譽度。而它和銀行存款很像,存錢時感覺很慢,花錢時只需一眨眼。

桓溫,東晉王朝的名將,三十三歲為荊州刺史、督六州軍事;三十四歲帶兵攻滅成漢,一舉成名。此時他存摺里的威望值,直線陡增。

然而,桓溫的威名大,野心更大。於是在職業生涯的下半場,他做的最主要的一件事就是——北伐,而且是三次。

對於東晉人來說,北伐一直是心頭的一個結。

當年司馬睿在南方稱帝,由此晉室南遷、偏安江左。但是,來自北方故土的牽絆,未曾消失。於是,在居於江南的一百多年裡,東晉王朝曾有過幾次北伐行動,可惜均未能成功。

Advertisements

這次,桓溫決定一試。

只不過從結果看,他發動的三次北伐,非但未能成就他的不世之功,反倒使他威名大挫。

第一次北伐是在公元354年。

桓溫率四萬晉軍,從江陵出發,攻打前秦。前秦的開國君主苻健也派出五萬雄兵奮力抵抗,結果被桓溫的雄師打得只剩六千老弱。

苻健只得退守長安,一面挖溝築壕、嚴防死守,一面轉移人口物資、搶收麥田。晉軍乘勝追擊,進駐霸上。當時關中的老百姓多是沒能南遷的晉朝舊民,見到晉軍后都特別激動,許多老人失聲疼哭:「沒想過有生之年還能看到官軍!」

桓溫駐兵灞上,眼看勝利在望。但就像足球比賽中臨門一腳一樣,桓溫拖泥帶水引而不發,最終導致糧草不繼,只得抱恨而歸。

第一次北伐,敗。

兩年後,桓溫發動了第二次北伐。

Advertisements

當時,羌族首領姚襄佔據許昌,隨後又進攻洛陽,桓溫出師征討。

以戰績來看,桓溫確是一時之將才。幾戰下來,姚襄大敗,並且收復了洛陽及其周圍大片地區。

桓溫進駐洛陽后,經過草草修繕,便上表皇帝,勸進還都洛陽。可是,東晉小朝廷一方面偏安久居、貪圖安逸,另一方面也擔心桓溫「挾天子以令諸侯」,於是沒有同意。最後,桓溫只得揮師還晉。

第二次北伐,勝。

但這份勝利也沒能保持太久,數年之內,光復之地及洛陽又再度落入北方胡族之手。

桓溫的兩次北伐都功虧一簣,他心有不甘,於是在公元369年發動了第三次北伐,率五萬晉軍討伐前燕政權,並一路打到了枋頭(今河南浚縣西南)。可是,最終還是因為被敵軍切斷了軍糧,不得不撤退,中途被前燕大將慕容垂的八千鐵騎打敗,晉軍損失三萬餘人。桓溫再次含恨而回。

第三次北伐,敗。

當然,北伐之敗有多方原因,如指揮不力、補給不足、朝廷冷眼、後方掣肘......但對於桓溫來說,北伐的失敗,對他的個人威名,卻是造成了無法修復的損害!為何後果如此嚴重?小編總結三句話:

第一句,這是一場不得人心的折騰。

第二句,折騰了,還失敗了。

第三句,折騰的過程中,不小心露出了他可怕的私心。

在第一次北伐的過程中,出現了這樣一個小插曲。當時桓溫駐軍灞上,王猛(後來的前秦宰相)聽到這個消息前來求見。桓溫於是請王猛談談對時局的看法,王猛旁若無人、捫虱而談。

桓溫見此情景,心中暗暗稱奇,脫口問道:「我奉天子之命,統率十萬精兵仗義討伐逆賊,為百姓除害,而關中豪傑卻無人到我這裡來效勞,這是為什麼呢?

王猛直言不諱:「您不遠千里深入寇境,長安城近在咫尺,而您卻沒有渡過灞水去把它拿下。大家摸不透您的心思,所以不來呀。

王猛一語中的,桓溫確實有私心。什麼私心?養寇自重

桓溫被戳中痛點,過了好半天,才抬起頭慢慢說道:「縱觀江東,沒有一個人能比得上您的才幹!

就你知道的多

王猛看得出來的事情,別人就看不出來嗎?恐怕多半只是沒人當面戳破罷了。

無論何時,「謀國不謀身」都是為人敬重的。可以桓溫的位置,「謀身不謀國」,且又被看穿,他又該如何維繫曾經的威名呢?

居高位者,難掩其行。就像舞台上的演員,一顰一笑一舉一動,觀眾盡收眼底。當時的桓溫雖然已經不軌之心蠢蠢欲動,但好歹,遮羞布還在。

三次北伐后,「戰神」桓溫被拉下了神壇。有誰能經得起三次透支?而辛苦積攢的半世英明轉眼歸零,又會是一種什麼樣的心境?當一切回到原點,你是從頭再來還是就此罷手?而無論何種選擇你可能都沒有了回頭路,桓溫的選擇是——既然不能流芳百世,那就遺臭萬年吧!

運營人員: 楊亞茹 MX004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