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戰要塞——塞瓦斯托波爾戰役

黑海是土耳其、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等諸多國家的共有內海,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價值,一旦掌握了黑海的制海權,就能向沿岸周邊國家施加政治壓力,而位於克里米亞半島南端的塞瓦斯托波爾是當地最合適的港口,也因此成為各國覬覦的一塊寶地。

塞瓦斯托波爾戰役(1941.10.31 - 1942.7.4),是蘇聯紅軍為防守和奪取塞瓦斯托波爾城和黑海艦隊主要海軍基地,與德軍所進行的一次戰役。

1941年9月,德軍佔領基輔,蘇聯紅軍退守克里米亞半島。位於半島南端的塞瓦斯托波爾經歷無數戰事,在戰火中逐漸演化成一座要塞,大量堡壘、壕溝和隧道環繞市區。集結在塞瓦斯托波爾的蘇軍不僅可以北上烏克蘭,還能派遣艦艇飛機襲擊羅馬尼亞港口和油田,威脅德軍後勤補給線。

Advertisements

為了消除這一威脅,同年10月,希特勒在指揮進攻莫斯科戰役的同時,另行組建第11集團軍,由曼施坦因上將指揮,目的是消滅集結於塞瓦斯托波爾的蘇軍重兵集團,奪取整個克里米亞,確保南方戰線的穩定。新成立的第11集團軍下轄兩個德國步兵軍和一個羅馬尼亞山地軍,總兵力約35萬人,擁有100多輛坦克、700多門火炮和一批重型迫擊炮,他們還得到里希特霍芬指揮的第8航空隊的全力支援,後者掌握著黑海的制空權。

1941年11月初,蘇軍組建塞瓦斯托波爾防禦指揮部,開戰之初,塞城的蘇聯守軍有5.2萬人,配備火炮350門、艦艇37艘和若干坦克,後來又有大批軍隊經海路加強到防禦力量。蘇聯南方面軍下屬的黑海艦隊,獨立濱海集團軍,第51集團軍的約23個師及配屬分隊,約27萬餘人。

Advertisements

蘇軍圍繞塞瓦斯托波爾建立三道防線,後來為便於指揮,防線又調整為四個防禦地境,每個防禦地境分成前沿防區、主要防區和後方防區等三部分,能夠持久抵抗。蘇軍設在塞城外圍的「斯大林」、「西伯利亞」、「高爾基-I號」等炮台都配備了305毫米口徑的巨炮,炮台外層都用200-300毫米厚的裝甲板整個包裹起來,炮台下面有三層混凝土隔層。要塞的基本彈藥存放在塞維納亞灣南岸地下深達30米的"庫拉貝"主彈藥庫中。

德軍"南方"集團軍群的第11集團軍於1941年10月佔領克里木大部分地區后,集中兵力企圖在行進間一舉攻佔塞瓦斯托波爾地區,但該企圖遭到挫敗。德軍經過短暫的準備,連續對該城發起了三次猛烈進攻。第一次進攻於1941年11月11日至21日實施。德軍集中4個步兵師、1個摩托化師和1個羅馬尼亞摩托化旅,沿雅爾塔公路向巴拉克拉瓦方向實施主要突擊,並從切爾克茲·卡爾緬地區向卡臘科巴谷地實施輔助突擊,因損失嚴重,被迫於21日停止進攻。

12月7日,德軍投入7個步兵師、2個羅馬尼亞旅和1270餘門火炮,發動了第二次進攻。德軍在人員和主要技術裝備上幾乎超過蘇聯紅軍1倍。儘管蘇聯紅軍頑強抵抗,在德軍主要突擊方向上仍出現了面臨被突破的危險局面。為減輕塞瓦斯托波爾城防的壓力,調動德軍,蘇聯紅軍決定對刻赤半島實施登陸戰役。這一戰役於1941年12月26日至1942年1月2日實施,迫使德軍從塞瓦斯托波爾調走大量兵力。

1942年5月初,德軍擊敗在刻赤半島登陸的蘇聯第44、51集團軍,得以集中兵力對付塞瓦斯托波爾,形勢非常危急。德軍加強了對塞瓦斯托波爾的轟炸和海空封鎖,切斷了蘇聯紅軍海上交通線,並於6月7日拂曉發起了第三次進攻,德軍不斷增調兵力,而蘇聯紅軍的各種補給開始奇缺,同時失去了空中掩護。6月30日,在彈盡糧絕的情況下,蘇聯紅軍最高統帥部命令從塞瓦斯托波爾撤出。至7月4日,蘇聯紅軍一部分乘艦艇撤走,一部分突圍後進入山區參加了游擊隊。

此次戰役中值得一提的是,德軍司令曼施泰因上將深知要塞防禦力之強,為了確保攻擊成功,經縝密策劃調撥了3門超級巨炮,它們分別是:420毫米固定式臼炮"剛瑪設備"、610毫米自行臼炮"卡爾設備"、800毫米列車加農炮"古斯塔夫設備"。德軍的第一目標是蘇軍"庫拉貝"彈藥庫,為此,首先由"古斯塔夫"連續發射重達7100公斤的穿甲彈直接穿透8000毫米的防護層命中位於地下彈藥庫中部引起震撼全島的大爆炸,從而斷絕了蘇軍北部要塞群的彈藥供給。

隨後,"古斯塔夫"順臨時搭建的4軌大型鐵路轉彎南下,開始攻擊"斯大林"要塞。同時北部德軍炮兵開始進入全面圍攻"高爾基I號"的炮擊行動。這時北部炮擊的主角換成了610毫米"卡爾炮",它也被稱為"雷神之錘"。"卡爾"的射速較快,重達2200公斤的610毫米高爆彈傾瀉在"高爾基I號"要塞周圍,4000毫米厚的永久水泥裝甲板被打成碎片,要塞內部開始暴露。為了壓制蘇聯步兵的突圍和增援,420毫米"剛瑪炮"對要塞周邊進行地毯式轟擊,1000公斤重的420毫米炮彈雨點般粉碎要塞周圍所有的道路、鐵路網。

塞瓦斯托波爾戰役歷時250天。它成為處於敵人深遠後方被合圍情況下,長期堅持,頑強防禦的範例。就整個戰役而言,蘇軍能在深陷敵軍重圍的塞城堅持抵抗,與戰前的認真準備密不可分。蘇軍以外圍作戰為重點,建立縱深防禦體系,隨著戰役的發展和兵力的增加,蘇軍逐步加大火力密度,由開始時平均每千米正面4個支撐點,增加到17個支撐點,有效提高了防禦韌性和彈性。更重要的是,蘇軍不斷從後方獲得援兵和彈藥食品,這種消耗戰嚴重削弱了德軍的有生力量。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