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風的中醫辯證調理

痛風的中醫辨證調理

一、關於痛風

痛風是屬於中醫「痹證」等範疇,而過多的尿酸則屬「濕濁」。由於脾腎功能失調,脾失健運,致使濕濁內生;腎分清泌濁的功能失調,則濕濁排泄障礙。此時若又酗酒暴食、勞倦過度等,則促使濕濁流注於關節、肌肉,造成氣血運行不暢而形成痹痛,也就是痛風關節炎。如濕濁之邪進一步傷於腎則可導致腎損害,就是痛風性腎病甚至慢性腎衰。

二、痛風的中醫原因

(一)外因:風、寒、濕、熱之邪侵襲人體,痹阻經絡。

1.風寒濕邪侵襲人體:居處或勞動環境寒冷潮濕,或涉水淋雨,或長期水下作業,或氣候劇變等原因以致風寒濕邪侵襲人體而發病。

2.風濕熱邪侵襲人體:外感風熱,與濕相併,導致風濕熱合邪為患;或風寒濕邪侵襲人體,郁而化熱,痹阻經絡、關節而發病。

Advertisements

(二)內因:正氣不足或勞倦過度

1.勞逸不當:勞倦過度,耗傷正氣,或汗出當風,外邪乘虛而入,以致經絡阻滯,氣血運行不暢而成痹怔。

2.體質虧虛:素體虛弱,或病後等氣血不足,腠理空虛,衛氣不固外邪乘虛而入。痹證日久不愈,血脈瘀阻,津聚痰凝。由經絡及臟腑,導致臟腑痹。

三、痛風的中醫辨證調理

(一)【濕熱阻痹】

1.癥狀:下肢小關節卒然紅腫熱痛、拒按,觸之局部灼熱,得涼則舒,伴發熱口渴,心煩不安,溲黃,舌紅苔黃膩。

2.調則:清熱化濕、宣痹止痛。

(二)【瘀熱內郁】

1.癥狀:關節紅腫刺痛,局部腫脹變形,屈伸不利,肌膚色紫晴,按之稍硬,病灶周圍或有"塊瘰"硬結,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苔薄黃。

2.調則:清熱化瘀通絡

(三)【痰濕阻滯】

Advertisements

1.癥狀:關節腫脹,甚則關節周圍漫腫,局部酸麻疼痛,或見"塊瘰"硬結不紅,伴有目眩,面浮足腫,胸脘痞悶,舌胖質黯,苔白膩。

2.化痰除濕、舒筋通絡。

(四) 【肝腎陰虛】

1.癥狀:病久屢發,關節痛如被杖,局部關節變形,晝輕夜重,肌膚麻木不仁,步履艱難,筋脈拘急,屈伸不利,頭暈耳鳴,顴紅口乾,舌紅少苔。

2.調理:滋補肝腎、舒筋通絡。

(五) 【風寒濕痹型】

1.癥狀:肢體、關節疼痛,或呈遊走性痛,或呈關節劇痛,痛處不移,或肢體關節重著腫痛,肌膚麻木。於陰雨天加重,舌苔薄白。

①風寒濕三氣雜至,侵襲機體,痹阻經絡,氣血運行不暢,不通則痛,故見肢體、關節疼痛。

②風邪偏勝者則關節呈遊走性痛;

③寒偏勝者則見關節劇痛,痛有定處;

④濕邪偏勝者則以關節重著腫痛,肌膚麻木為主。

⑤寒濕之邪均為陰邪,故見陰雨天加重。

2.調則:祛風散寒,除濕通絡。

(六) 【風濕熱痹型】

1.癥狀:關節紅腫熱痛,痛不可觸,得冷則舒,病勢較急,伴發熱,口渴,煩躁不安,汗出不解,舌紅,苔黃。分析:風濕與熱相搏,流走關節,氣血不能流通,故關節紅腫熱痛,痛不可近,熱邪熾盛則見發熱、口渴、煩躁不安等全身癥狀,舌紅,苔黃,均為實熱之徵。

2.調則:清熱通絡,祛風勝濕。

(七) 【痰瘀痹阻型】

1.癥狀:痹症日久不愈,反覆發作,關節疼痛時輕時重,關節腫大,甚至強直畸形、屈伸不利,皮下結節,舌淡體胖或舌有瘀斑,舌苔白膩。分析:痹證失治,經久不愈,氣血凝滯,經絡不通,故見關節疼痛、關節腫大;經絡運行不暢,飲凝痰聚,聚於皮下可見結節,聚於筋膜則關節屈伸不利,舌淡體胖苔白膩為痰濁之象,舌有瘀斑,為血瘀之徵。

2.調理:化痰祛瘀,搜風通絡。

(八) 【肝腎虧損型】

1.癥狀:久痹不愈,反覆發作,或呈遊走性疼痛,或呈酸楚重著,甚則關節變形,活動不利,痹著不仁,腰脊酸痛,神疲乏力,氣短自汗,面色無華,舌淡。分析:久痹不愈,氣血虧損,可見神疲乏力,氣短自汗,面色無華;筋痹不已,內舍於肝,以致肝血不足,筋膜失養,則關節疼痛,活動不利,關節變形;骨痹不已,內舍於腎,腰府失養,故見腰脊酸痛。舌淡虛證之象。

2.調理:補益肝腎,祛風散寒除濕。方葯

四、現代中醫對痛風的研究

血中尿酸增高是形成痛風的基礎,因此降低血中尿酸水平十分重要。尿酸的排泄三分之一由胃腸道排出,三分之二從腎排出。因此,通便利尿是調理痛風的基礎。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