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芩的功效與作用,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降血壓等好處

黃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本名「芩」,是為芩草[1]

,「芩」字本義為「止血草」。別名山茶根、土金茶根,因草色黃而有俗名「黃芩」。為唇形科植物,以根入葯,味苦、性寒,能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安胎有清熱燥濕,涼血安胎,解毒功效。主要產於河北、遼寧、陝西、山東、內蒙古、黑龍江等地。黃芩的臨床應用抗菌比黃連還好,而且不產生抗藥性。我們藉助廣譜抗菌作用強的特點,用在真菌培養雜菌感染特厲害,用黃芩提取液效果很好,它是農業病害防治最理想的一味葯。

黃芩-原植物

【英文名】 RADIX SCUTELLARIAE

【別名】山茶根、黃芩茶、土金茶根、黃花黃芩、大黃芩、下巴子、川黃芩、空腸、經芩,黃金條根、A葿、黃文、虹勝,妒婦、燉尾芩、印頭,內虛、元苓、子芩、宿芩、腐腸。

為唇形科植物黃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以根入葯。有清熱燥濕,涼血安胎,解毒功效。主治溫熱病、上呼吸道感染、肺熱咳嗽、濕熱黃疸、肺炎、痢疾、咳血、目赤、胎動不安、高血壓、癰腫癤瘡等症。[3]黃芩的臨床應用抗菌比黃連還好,而且不產生抗藥性。我們藉助廣譜抗菌作用強的特點,用在真菌培養雜菌感染特厲害,用黃芩提取液效果很好,它是農業病害防治最理想的一味葯。產於河北、遼寧、陝西、山西、山東、內蒙古、黑龍江等省、自治區。

入葯部位

該品為唇形科植物黃芩的乾燥根。

性味歸經

味苦,性寒。歸肺、膽、脾、大腸、小腸經。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3錢;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或研末撤。

功能主治

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安胎,降血壓。用於濕溫、暑溫胸悶嘔惡,濕熱痞滿,瀉痢,黃疸,肺熱咳嗽,高熱煩渴,血熱吐衄,癰腫瘡毒,胎動不安。

禁/宜人群

本品苦寒傷胃,脾胃虛寒者不宜使用。凡中寒作泄,中寒腹痛,肝腎虛而少腹痛,血虛腹痛,脾虛泄瀉,腎虛溏瀉,脾虛水腫,血枯經閉,氣虛小水不利,肺受寒邪喘咳,及血虛胎不安,陰虛淋露,法並禁用。

民間傳說

李時珍生於明朝嘉靖年間,自幼聰明伶俐,好學上進,小小年紀就立志考取功名。光耀門庭。可是天有不測風雲,在李時珍十、六歲時,他突患急病,咳嗽不止,並且久冶不愈。隨著病情加劇,他每日吐痰碗余,煩、渴引飲,骨蒸勞熱,六脈浮洪,雖服用柴胡、麥冬、荊芥、竹瀝等解表退熱、潤肺清心、清熱化痰之劑卻並無效果。方?百里的名醫都束手無策,認為其已無藥可救。眼看小時珍生命危在旦夕。

正在李時珍的父母悲傷絕望之際,村子里來了一位從遠方雲遊到此的道士,這位道人白髮長髯,頗有一種仙風道骨的味道。聞言道人專治疑難雜症,小時珍的父母急忙把道人請到家中給他看病。道士給小時珍號了脈象后,捋捋長髯說: 「不妨,不妨,此病只需服用黃芩30克,加水兩盅,煎至一盅,服用半月即可痊癒。「時珍的父母半信半疑地按方煎藥。奇迹出現了。半月之後,小時珍身熱全退,痰多咳嗽的癥狀也消失了,身體逐漸恢復健康。一味黃芩居然起到了立竿見影的治療效果。

李時珍深感我國醫學的神奇,更對這位身懷絕技的道士欽佩不已,從此,便跟隨道人刻苦鑽研醫學,讀遍歷代醫書,踏遍高山大川。功夫不負有心人,李時珍終於在醫學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為醫林一代宗師。在他編著的《本萆綱目》中,李時珍對救了他性命的黃芩這味中藥推崇備加,稱之為「葯中肯綮,如鼓應桴,醫中之妙,有如此哉!

應用價值

黃芩用於濕溫發熱、胸悶、口渴不欲飲,以及濕熱瀉痢、黃疸等症。對濕溫發熱,與滑石、白蔻仁、茯苓等配合應用;對濕熱瀉痢、腹痛,與白芍、葛根、甘草等同用;對於濕熱蘊結所致的黃疸,可與茵陳、梔子、淡竹葉等同用。

黃芩黃芩有清熱安胎作用,黃芩可用於胎動不安,常與白朮、竹茹等配合應用。

黃芩用於熱病高熱煩渴,或肺熱咳嗽,或熱盛迫血外溢以及熱毒瘡瘍等。治熱病高熱,常與黃連、梔子等配伍;治肺熱咳嗽,可與知母、桑白皮等同用;治血熱妄行,可與生地、牡丹皮、側柏葉等同用;對熱毒瘡瘍,可與金銀花、連翹等葯同用。

1、黃芩與續斷均有安胎之功,用治胎動不安。

黃芩藥性寒涼,清熱瀉火,安胎,用治胎熱所致的胎動不安。

續斷藥性微溫,補肝腎,安胎,用治肝腎不足所致的胎動不安。

2、黃芩分枯芩與子芩:

枯芩為生長年久的宿根,中空而枯,體輕主浮,善清上焦肺火,主治肺熱咳嗽痰黃。

子芩為生長年少的子根,體實而堅,質重主降,善瀉大腸濕熱,主治濕熱瀉痢腹痛。

黃芩為唇形科植物黃芩,以根入葯。有清熱燥濕,涼血安胎,解毒功效。主治溫熱病、上呼吸道感染、肺熱咳嗽、濕熱黃膽、肺炎、痢疾、咳血、目赤、胎動不安、高血壓、癰腫癤瘡等症。

1.黃芩的作用:

(1)抗菌、抗病毒

①黃芩素、漢黃芩苷元。

②體外:對多種革蘭陽性菌、革蘭陰性菌、致病性皮膚真菌有抑制作用。

③抗病毒:抑制流感病毒、乙型肝炎病毒。

(2)抗炎

黃芩素、黃芩苷→抑制急性炎症反應。抑制炎症模型滲出腫脹、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抑制大鼠佐劑性關節炎。

1)機制:抑制炎性介質產生、釋放。

2)抑制組胺釋放

3)抗花生四烯酸代謝,抑制前列腺素E(PGE)、白細胞三烯(LT)的生成,減輕炎性介質擴張血管、增加血管壁通透性、白細胞的趨化作用。

(3)對免疫功能的影響

抑制免疫反應:尤其對I型變態反應(過敏反應)作用顯著。

黃芩作用環節:

① 穩定肥大細胞膜,減少炎性介質釋放。

② 影響花生四烯酸代謝,抑制炎性介質的生成。

提高機體免疫功能:黃芩苷,提高巨噬細胞、NK細胞功能。

(4)解熱。

(5)保肝、利膽(清肝膽):保肝:與抗氧自由基損傷有關。

(6)鎮靜:中樞抑制。

(7)對血液系統影響

作用複雜:黃芩素等→抑制血小板聚集;黃芩素等→抗凝血:抑制凝血酶誘導的纖維蛋白產生。

小結:

抗病原體、抗炎、調節免疫功能、解熱、鎮靜、保肝、利膽等。無抗腫瘤作用。

2.其他藥理作用

(1)降血脂、抗動脈粥樣硬化

黃酮類成分。降低血清總膽固醇(TC),降低血清甘油三酯(TG)含量,升高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抗動脈粥樣硬化。

(2)抗氧自由基損傷:抑制過氧化脂質(LPO)的生成,清除自由基。

(3)降壓:直接擴張外周血管;抑制血管運動中樞。

各家論述

1.《葯對》:黃芩,得厚朴、黃連止腹痛:得五味子、牡蒙、牡蠣令人有子;得黃芪、白蘞、赤小豆療鼠瘺。

2.《本草圖經》:張仲景治傷寒心下痞滿,瀉心湯四方皆用黃芩,以其主諸熱,,利小腸故也。又太陽病下之利不止,有葛根黃芩黃連湯;及主妊娠安胎散,亦多用黃芩[4]

黃芩3.《醫學啟源》:黃芩,洽肺中濕熱,療上熱目中腫赤,瘀血壟盛,必用之葯。泄肺中火邪上逆於隔上,補膀恍之寒永不足,乃滋其化源。《主治秘訣》雲,其用有九:瀉肺經熱,一一也;夏月須用,二也;上焦及皮膚鳳熱,三也:去諸熱,四也;婦人產後,養阻退陽,五也;利胸中氣,六也;消隔上痰,七也;除上焦熱及脾濕,八也;安胎,九也。單制、二制、不制,分上中下也。酒炒上行,主上部積血,非此不能除,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正謂此也。

4. 張元素:下痢膿血稠粘,腹痛后重,身熱久不可者,黃芩與芍藥、甘草同用。肌熱及去痰用黃芩,上焦濕熱亦用黃芬,瀉肺火故也。瘡痛不可忍者,用苦寒葯,如黃芩、黃連,詳上下,分梢根,及引經藥用之。

5. 李果:黃卒,味苦而薄,故能泄肺火而解肌熱,手太陰劑也。細實而中不空者,洽下部妙。

6. 朱震亨:黃芩降痰,假其降火也。凡去上焦濕熱,須以酒洗過用。片芩瀉肺火,須用桑白皮佐之。若肺虛者,多用則傷肺,必先以天門冬保定肺氣一而後用之。黃芩、白尤乃安胎聖葯,俗以黃卒為寒而不敢用,蓋不知胎孕宜清熱涼血,血不妄行,乃能養胎,黃芩乃上、中二焦葯,能降火下行,白尤能補脾也。

7.《綱目》:潔古張氏言黃芩瀉肺火,洽脾濕;東垣李氏言片芩治肺火,條芩治大腸火;丹溪朱氏言黃芩治上中二焦火;而張仲景治少陽證小柴胡湯,太陽、少陽合病下利黃芩湯,少陽證下后心下滿而不痛:瀉心湯並用之;成無己言黃芩苦而入乙,泄痞熱,是黃芩能入手少陰、陽明、手足太陰、少陽六經矣。蓋黃蘋氣寒味苦,苦入乙,寒勝熱,瀉心火,治脾之濕熱,一則金不受刑,一則胃火不流入肺,即所以救肺也:肺虛不宜者,苦寒傷脾胃,損其母也。楊士瀛《直指方》雲,柴胡退熱,不及黃芩,蓋亦不知柴胡之退熱,乃音以發之,散火之標也,黃尊之熱,乃寒能勝熱,拆火之本也。黃芩得酒上行,得豬膽汁除肝膽熱,得柴胡退寒熱,得芍藥治下痢,得桑白皮瀉肺火,得白朮安胎。

8.《本草經疏》:黃芩,其性清肅,所以除邪:味苦所以燥濕;陰寒所以勝熱,故主諸熱。諸熱者,邪熱與遍熱也,黃疸、腸僻、泄痢,皆濕熱勝之病也,析其本,則諸病自瘳矣。苦寒能除濕熱,所以小腸利而水自逐,源清則流潔也。血閉者,實熱在血分,即熱人血室,令人經閉不通,濕熱解,則榮氣清而自行也。惡瘡疽蝕者,血熱則留結,而為癰腫漬爛也:火瘍者,火氣傷血也,涼血除熱,則自愈也。《別錄》消痰熱者,熱在胸中,則生痰火,在少腹則絞痛,小兒內熱則腹痛,胃中濕熱去,則胃安而消谷也。淋露下血,是熱在陰分也:其治往來寒熱者,邪在少陽也:五淋者,濕熱勝所致也:苦寒清肅之氣勝,則邪氣自解,是伐其本也。黃菩為苦寒清肅之葯,功在除熱邪,而非補益之品,當與黃連並列,雖能清熱利濕消痰,然苦寒能損胃氣而傷脾陰,脾肺虛熱者忌之。

9.《本草匯言》:清肌退熱,柴胡最佳,然無黃芩不能涼肌達表。上焦之火,山桅可降,然舍黃芩不能上清頭目。所以方脈科以之清肌退熱,瘡瘍科以之解毒生肌,光明科以之散熱明目,婦女科以之安胎理經,此蓋諸科半表半里之首劑也。

10.《藥品化義》:黃芩中枯者名枯芩,條細者名條芩,一品宜分兩用。蓋枯芩體輕主浮,專瀉肺胃上焦之火,主治胸中逆氣,隔上熱痰,咳嗽喘急,目赤齒痛,吐衄失血,發斑發黃,痘疹瘡毒,以其大能涼膈也。其條芩體重主降,專瀉大腸下焦之火,主治大使閉結,小便淋濁,小腹急脹,腸紅痢疾,血熱崩中,胎漏下血,挾熱腹痛,譫語狂言,以其能清大腸也。

11.《本經逢原》:昔人以柴胡去熱不及黃芩,蓋柴胡專主少陽往來寒熱,少陽為樞,非柴胡不能宣通中外;黃芩專主陽明蒸熱,陽明居中,非黃芩不能開泄蘊著,一主風木客邪,一主濕上蘊著,詎可混論。芩雖苦寒,畢竟治標之葯,惟軀殼熱者宜之,若陰虛伏熱,虛陽發露,可輕試乎其條實者兼行沖脈,治血熱妄行,古方有一味子芩丸,治女人血熱,經水暴下不止者,最效。

12.《本經疏證》:仲景用黃芩有三耦焉,氣分熱結者,與柴胡為耦(小柴胡湯、大柴胡湯、柴胡桂枝幹薑湯、柴胡桂枝湯):血分熱結者,與芍藥為耦(桂枝柴胡湯、黃芩湯、大柴胡湯、黃連阿膠湯、鱉甲煎丸、大黃蟲丸、奔湯、王不留行散、當歸散);濕熱阻中者,與黃連為耦(半夏瀉心湯、甘草瀉心湯、生薑瀉心湯、葛根黃芩黃連湯、於薑黃芩黃連人蔘湯)。以柴胡能開氣分之結,不能泄氣分之熱,芍藥能開血分之結,不能清迫血之熱,黃連能治濕生之熱,不能治熱主之濕。譬之解斗,但去其斗者,未平其致斗之怒,斗終未已也。故黃芩協柴胡,能清氣分之熱,協芍藥,能泄迫血之熱,協黃連,能解熱生之濕也。

13.《本經》:主諸熱黃疸,腸僻,泄利,逐水,下血閉,(治)惡瘡,疽蝕,火瘍。

14.《別錄》:療痰熱,胃中熱,小腹絞痛,消谷,利小腸,女子血閉,淋露下血,小兒腹痛。

15.《滇南本草》:上行瀉肺火,下行瀉膀胱火,(治)男子五淋,女子暴崩,調經清熱,胎有火熱不安,清胎熱,除六經實火實熱。

16.《綱目》:治風熱濕熱頭疼,奔豚熱痛,火咳,肺痿喉,諸失血。

17.《本草正》:枯者清上焦之火,消痰利氣,定喘嗽,止失血,退往來寒熱,風熱濕熱,頭痛,解瘟疫,清咽,療肺痿肺癰,乳癰發背,尤法肌表之熱,故治斑疹、鼠瘺,瘡瘍、赤眼;實者涼下焦之熱,能除赤痢,熱蓄膀胱,五淋澀痛,大腸閉結,便血、漏血。

18.《 科學的民間藥草》:外洗創口,有防腐作用。

19.《本草新編》:黃芩,味苦,氣平,性寒,可升可降,陰中微陽,無毒。入肺經、大腸。退熱除煩,瀉膀胱之火,止赤痢,消赤眼,善安胎氣,解傷寒鬱蒸,潤燥,益肺氣。但可為臣使,而不可為君葯。近人最喜用之,然亦必肺與大腸、膀胱之有火者,用之始宜,否則,不可頻用也。古人云黃芩乃安胎之聖葯,亦因胎中有火,故用之於白朮、歸身、人蔘、熟地、杜仲之中,自然胎安。倘無火,而寒虛胎動,正恐得黃芩而反助其寒,雖有參、歸等葯補氣、補血、補陰,未必胎氣之能固也,況不用參、歸等葯,慾望其安胎,萬無是理矣。

藥方選錄

1、治小兒心熱驚啼:黃芩(去黑心)、人蔘各一分。搗羅為散。每服一字匕,竹葉湯調下,不拘時候服(《聖濟總錄》黃芩散)

2、瀉肺火,降隔上熱痰:片子黃芩,炒,為末,糊丸,或蒸餅丸梧子大。服五十丸。(《丹溪心法》清金丸)

3、治慢性氣管炎:黃芩、亭藶子各等分,共為細末,糖衣為片,每片含生葯0.8克,每日三次,每次片。(內蒙古《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4、治上呼吸道感染,腸炎:黃芩切碎,加四倍量水浸泡四小時,過胳殘渣,再加二倍水浸泡兩次,合併濾液,用20%明礬液倒入浸液中,調節pH為3.5(每100公斤黃芩,需明礬6~8公斤),產生黃色沉澱,靜置四小時,棄去上層清液,將沉澱物裝人布袋中加水過濾,烘乾,粉碎,造粒打片。侮次服二至三片。(遼寧《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5、治少陽頭痛及太陽頭痛,不拘偏正:片黃莽,酒浸透。曬千為未。每服5克,茶、酒任下。(《蘭室秘藏》小清空膏)

6、治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黃芥150克,芍藥100克,甘草100克(炙),大棗十二枚(擘),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傷寒論》黃芩湯)

7、治淋,亦主下血:黃芩200克,細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服。(《千金翼方》)

8、治吐血衄血,或發或止,皆心臟積熱所致:黃芩50克(去心中黑腐),搗細羅為散。每服15克,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不計時候,和滓溫服。(《聖惠方》黃芩散調)

9、治崩中下血:黃芥,為細未。每服5克、燒秤錘淬酒調下。(《本事方》)

10、治婦人四十九歲已后,天癸卻行 或過多不止:黃芩心枝條者二兩(重用米醋,浸七日,炙干,又浸又炙。如此七次)。為細未,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溫酒送下,日進二服。(《瑞竹堂經驗方》芩心丸)

11、安胎:白朮、黃芩、炒曲。上為未,粥丸,服。(《丹溪心治》)

12、治肝熱生翳,不拘大人小兒:黃芩50克。淡豉150克,為未。每服15克,以熟豬肝裹吃,溫湯送下,日二服。忌酒、面。(《衛生家寶方》)

13、治眉眶痛,屬鳳熱與痰:黃芩(酒浸,炒)、白芷。上為未,茶清調10克。(《丹溪心法》)

14、治灸瘡血出:酒炒黃芩10克。為未,酒服。(《怪證奇方》)

15、治火丹:杵黃芩末,水調敷之。(《梅師集驗方》)

16、治產後血渴,飲水不止:黃芩(新瓦上焙乾)、麥門冬(去心))各25克。上件,細切。每服15克,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楊氏家藏方》)

17、治汗后餘毒 頰腫痛:黃芩、瓜蔞、甘草上口父咀.每服25克 白水煎服.(《普濟方》)

18、治白癜風:用黃芩末 茄蒂蘸搽好.(《仁術便覽》)

附方

1、黃芩膏

《永樂大典》卷一○三三引《王氏手集》:黃芩膏

處方1:黃芩。

製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雞頭大。

功效與作用:小兒衄血、吐血、下血。

用法用量:3歲服1丸,以濃鹽湯送下。

摘錄:《永樂大典》卷一○三三引《王氏手集》

《聖惠》卷九十:黃芩膏

處方2:黃芩75克、黃柏1.5克、梔子仁1.5克、黃連1.5克(去須)、竹葉100克、生地黃75克、胡粉1.5克、川大黃50克、水銀50克(入少水,與胡粉同研令星盡)。

製法:除水銀、胡粉外,上銼,如豆大,以新綿裹,用豬脂1斤半入鐺內,於慢火上煎10餘沸,候葯色紫,去綿,以布絞去汁,候凝,下水銀、胡粉,以柳木篦攪令勻,膏成,以瓷盒盛。

功效與作用:小兒熱瘡黃膿出。

用法用量:每日夜塗3-4次。

摘錄:《聖惠》卷九十

《鬼遺》卷五:黃芩膏

處方3:黃芩50克、黃耆50克、芎䓖50克、白蘞50克、防風50克、芒草50克、白芷50克、芍藥[11]50克、大黃50克、細辛50克、當歸50克。

製法:上(口父)咀,以豬脂1升,微火上煎一沸一下,白芷黃即成膏。

功效與作用:癰疽堅強不消。

用法用量:敷之。堅硬者,日可10易。

摘錄:《鬼遺》卷五。

2、阿膠黃芩湯

黃芩來源:《重訂通俗傷寒論》。

組成:青子芩15克、甜杏仁10克、陳阿膠15克、生桑皮10克、生白芍5克、甘蔗梢25克、生甘草4克、鮮車前草25克。

用法:先用生糯米30克,開水泡取汁出,代水煎藥。

主治:秋燥。肺燥腸熱,上則喉癢乾咳,咳甚則痰粘帶血,血色鮮紅,胸脅串痰;下則腹熱如焚,大便水泄如注,肛門熱痛,甚或腹痛泄瀉,瀉必艱澀難行,似痢非痢,腸中切痛,有似鞭梗,按之痛甚,舌苔乾燥起刺,兼有裂紋。

3、清肺化痰丸

成份:膽南星(砂炒)30g,苦杏仁60g,法半夏(砂炒)60g,枳殼(炒)60g,黃芩(酒炙)60g,川貝母30g,麻黃(炙)30g,桔梗60g,白蘇子30g,瓜蔞子60g,陳皮60g,萊菔子(炒)30g,款冬花(炙)30g,茯苓60g,甘草30g。

功效:降氣化痰,止咳平喘。

用法用量:口服。水蜜丸每次6g,大蜜丸每次1丸;日2次。

類葯比較

1) 枯芩∶子芩

黃芩分枯芩與子芩。

枯芩為生長年久的宿根,中空而枯,體輕主浮,善清上焦肺火,主治肺熱咳嗽痰黃。

子芩為生長年少的子根,體實而堅,質重主降,善瀉大腸濕熱,主治濕熱瀉痢腹痛。

2) 黃芩∶續斷

黃芩與續斷均有安胎之功,用治胎動不安。

黃芩藥性寒涼,清熱瀉火,安胎,用治胎熱所致的胎動不安。

續斷藥性微溫,補肝腎,安胎,用治肝腎不足所致的胎動不安。

葯膳介紹

黃芩蒸豬腰

配方:豬腰2個,黃芩12克,調料適量。

製作:

1.將豬腰切開去筋膜,洗去血水切成片,放入清水中浸泡30分鐘。

2.將豬腰與黃芩共置瓷器內,酌加調料,隔水用旺火蒸至豬腰熟透,去黃芩,分2次食用,5日為l療程。

功效:補腎清熱,安胎。適用於血熱之先兆流產。

胡連黃芩粥

配方:胡黃連、黃苓各10克,粳米100克,白糖適量。

製作:

1.將胡黃連、黃芩擇凈,同放鍋中,加清水適量,浸泡5~ 10分鐘后,水煎取汁。

2.粳米入葯汁中煮粥,待熟時,調入白糖,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1劑。

功效:清熱燥濕。適用於肝膽濕熱型血脂異常。

12

注意事項

在服用黃芩的期間,要注意以下幾點:

1、保持良好的作息習慣,盡量避免熬夜。

2、少吃辛辣或者刺激性食物。

3、積极參加戶外運動,放鬆心情。

4、不要給自己太大的壓力,學會合理減壓。

注意事項;

一定要根據醫生的規定按規定使用,本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解決具體問題,建議您詳細諮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