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洛克時期的女裝奢靡

法國大革命前後的一段歷史,從藝術史來說,稱為「巴洛克時期」,這是歐洲藝術傾向奢華的時期。湯曉燕的《革命與霓裳:大革命時代法國女性服飾中的文化與政治》則告訴我們,正是從這時起,兩性之間的服飾差異日趨加大,這種差異性至今清晰可辨。所以我們現代社會繽紛的女裝,其實很多樣式發源於法國大革命那段時期。最重要的是,那段時期政治和思想的解放,打碎了社會階層的枷鎖,從而讓服飾的自由發展起來,這種自由思想流傳至今。

愛國女性向國家捐贈首飾

新貴與服飾:惡紫之奪朱也

服飾向來都是身份的標識,尤其是階級社會。因此在禮崩樂壞的時期,服飾的混亂將讓知識分子痛心疾首,「惡紫之奪朱也」。從湯曉燕的論述中,我們得知,法國大革命時期的女裝有兩大傾向,看似截然相反:一是女裝日益奢靡,花紋繁飾,首飾精美,與男裝差異日益加大;第二是部分女性以身著男裝為時尚,甚至挎著彎刀、佩劍和手槍。這兩者辯證統一地說明了在大變革時代,階級身份打碎重塑的過程。

聯盟節上的母親形象

女性穿著男裝,是爭取平等的政治公民權利的前奏。於是,當局拒絕了女性攜帶武器的請求,並且不允許女性在法國軍隊中服役,直到20世紀。女性要求留短髮,也是大革命的遺存。很多女性在恐怖時期入獄,認為自己必死無疑,不願意在上斷頭台前讓別人剪自己的長發,寧願自己動手。激烈動蕩的局勢讓女性捲入了鬥爭之中,但也因此為女性爭取到了新的權利。至於奢靡的女性服飾,這是以前的下層平民對上流貴族的模仿。以前服飾是等級的標識,而平民階級可以穿著奢靡的服飾,曾經讓很多貴族階級痛心疾首。而從此,金錢在社會等級中的作用日漸增高,社會階層重新洗牌。

瑪麗·安托瓦內特昂貴的衣裙

1782年的波涅克公爵夫人畫像

澤披後世:服裝凝結了新的價值取向

湯曉燕從紛繁的服飾中看到了時代的特質。她認為,服飾不僅是一種自我的表達,更是社會規約的體現,而且背後有整個社會的道德倫理體系和權力結構的安排。

法國大革命時期社會混亂無序,傳統社會道德瓦解,服飾區分階層的功能大大改變。正是這樣的社會轉型期,造就了巴洛克時期紛繁複雜的藝術和服飾,也為未來服飾和藝術的發展開闢了無限可能。隨後的19世紀,隨著新階層的固化,簡潔的服飾佔了上風,服飾變遷反而不那麼激進。因此,我們重溫這段歷史,更能了解時尚變化最劇烈的那一段風潮,了解我們現代服飾的發源。

1807年冬天的巴黎女性

1800年簡潔的白色高腰裙

巴洛克時期正對應我們的晚清時期,琺琅彩、翡翠等奢靡的裝飾手段和材料進入我國並風靡一時,雕刻繁複的紫檀傢具成為上層階級的新寵,取代了造型簡潔的明式傢具。這與西方尤其是法國的服飾、藝術發展步調極為一致。只是這時候,我國的社會遠沒有法國那樣動蕩,而我國女性崛起還尚待時日。

「熱月」之後巴黎的社交沙龍

《革命與霓裳:大革命時代法國女性服飾中的文化與政治》

女性與服飾,看似與革命、政治相去甚遠,但不論是法國舊制度晚期的洶湧暗流,還是大革命時代稍縱即變的政治局勢,法國女性服飾無不被捲入歷史的洪流,記載著非同尋常的時代里人們的情感與心態。

性別研究、表象研究是當前史學領域的前沿陣地。本書從這兩個角度出發,考察法國大革命期間法國女性的時尚服飾,深入細緻地分析時尚文化與政治事件、社會變遷之間的互動機制。作者立足於圖像實證材料,從2萬多幅圖片中選取資料,通過服飾材料和外觀的改變,來探究其背後的政治文化變遷。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