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部不適、胃、十二指腸潰瘍,按摩這兩個穴位改善

導讀:俗話說:十人九胃病,尤其是現在,暴飲暴食、不運動等不良生活習慣更容易導致各種胃病的發生。

一:概述

拼音

Zhōng Wǎn

所屬經絡

任脈,胃之募穴,八會穴之腑會

主治

《針灸大成》

主五膈,喘息不止,腹暴脹,中惡,脾疼,飲食不進,翻胃,赤白痢,寒癖,氣心疼,伏梁,心下如覆杯,心膨脹,面色痿黃,天行傷寒熱不已,溫瘧先腹痛,先瀉,霍亂,瀉出不知,食飲不化,心痛,身寒,不可俯仰,氣發噎。

東垣曰:氣在於腸胃者,取之足太陰、陽明;不下,取三里、章門、中脘。又曰:胃虛而致太陰無所稟者,於足陽明募穴中引導之。

按摩中脘穴位的作用與好處

1、疏肝養胃、消食導滯、和胃健脾、降逆利水,且去眼袋、美容養顏、延緩衰老的作用;

2、治胃痛、腹痛、腹脹、嘔逆、納呆、反胃、食不化、治療慢性胃炎、胃潰瘍、黃疸、胃擴張等;

3、治腸鳴、泄瀉、便秘、便血、脅下堅痛、治療慢性肝炎等;

4、治喘息不止、噁心、痰多、咳喘、失眠、臟躁、癲癇、屍厥、子宮脫垂、蕁麻疹、食物中毒、治療燒心等。

【作用功效】中脘穴,健脾和胃、補中安神。

【臨床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胃炎、胃痙攣、胃潰瘍、胃下垂、食物中毒、癲癇、精神病、神經衰弱等。

中脘穴位配伍

配百會穴、足三里穴、神門穴治失眠、臟躁;配膻中穴、天突穴、豐隆穴治哮喘;配梁丘穴、下巨虛穴治急性胃腸炎;配肝俞穴、太沖穴、三陰交穴、公孫穴治療胃十二指腸球部潰瘍;配上脘穴、梁門穴(電針20分鐘)治膽道蛔蟲症;配陽池穴、胞門、子戶(針灸並用),治腰痛、痛經、月經不調(子宮不正);配氣海穴、足三里穴、內關穴、百會穴治胃下垂。

減肥的穴位:中脘穴 (詳細點擊:穴位【按摩手法】推揉中脘穴3~5分鐘,長期按摩。可以改善黃疸、頭痛等。

中脘穴的按摩方法:

點擊法:兩手相對,如果另一隻手不方便,用一隻手也可以,但是一根手指頭的力量很弱,不容易點揉到這個穴位,所以至少要用兩個手指頭,對於脹氣,胃痛,可以點擊它,點擊它會出現酸痛,隨後會出現打嗝,用力要大,堅持 一般3-5分鐘。

按摩中脘穴的手法:推揉中脘穴3~5分鐘,長期按摩。可以改善黃疸、頭痛等。

特別提醒:中脘穴孕婦禁止按摩。

二:定位

標準定位

《針灸大成》

上脘下一寸,臍上四寸,居心蔽骨與臍之中。手太陽、少陽、足陽明、任脈之會。上紀者,中脘也。胃之募也。《難經》曰:腑會中脘。疏曰:腑病治此。

《中國針灸學》

在前正中線上,臍上四寸。

《針灸穴點陣圖解》

解剖學位置

胸腹部穴位

三:取穴《快速取穴彩色圖解》

取一標有二等分的彈性皮筋,將皮筋的兩頭與肚臍、胸劍聯合中點對齊拉緊,皮筋的中點對應處即為此穴。

四:針灸法《針灸大成》

《銅人》針八分,留七呼,瀉五吸,疾出針。灸二七壯,止二百壯。《明堂》日灸二七壯,止四百壯。《素注》針一寸二分,灸七壯。



導讀:按摩足三里的作用與好處有促進消化系統功能、加快毒素排出、提高身體免疫力等。

一:概述

拼音

Zú Sān Lǐ

所屬經絡

足陽明胃經之合穴,胃腑之下合穴

主治

《針灸大成》

主胃中寒,心腹脹滿,腸鳴,臟氣虛憊,真氣不足,腹痛食不下,大便不通,心悶不已,卒心痛,腹有逆氣上攻,腰痛不得俯仰,小腸氣,水氣蠱毒,鬼擊,痃癖,四肢滿,膝胻酸痛,目不明,產婦血暈。

秦承祖云:諸病皆治。華佗云:主五勞羸瘦,七傷虛乏,胸中瘀血,乳癰。《千金翼》云:主腹中寒脹滿,腸中雷鳴,氣上沖胸,喘不能久立,腹痛,胸腹中瘀血,小腸脹皮腫,陰氣不足,小腹堅,傷寒熱不已,熱病汗不出,喜嘔口苦,壯熱,身反折,口噤鼓頷,腫痛不可回顧。口噼,乳腫,喉痹不能言,胃氣不足,久泄利,食不化,脅下支滿,不能久立,膝痿寒熱,中消谷苦飢,腹熱身煩,狂言,乳癰,喜噫,惡聞食臭,狂歌妄笑,恐怒大罵,霍亂,遺尿,失氣,陽厥,凄凄惡寒,頭眩,小便不利,喜噦,腳氣。《外台秘要》云:人年三十已上,若不灸三里,令人氣上沖目。東垣曰:飲食失節及勞役形質,陰火乘於坤土之中,致谷氣、榮氣、清氣、胃氣、元氣不得上升,滋於六腑之陽氣,是五陽之氣,先絕於外。外者天也,下流入於坤土陰火之中,皆由喜怒悲憂恐為五賊所傷,而後胃氣不行,勞役飲食不節,繼之則元氣乃傷;當於三里穴中,推而揚之,以伸元氣。又曰:氣在於腸胃者,取之足太陰、陽明,不下者取之三里。又曰:氣逆霍亂者取三里,氣下乃止,不下復治。又曰: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膈噎不通,飲食不下,取三里以補之。

按摩足三里穴位的作用與好處

1、調節機體免疫力、增強抗病能力、調理脾胃、補中益氣、通經活絡、疏風化濕、扶正祛邪;

2、治療胃痛、嘔吐、腹脹、腸鳴、消化不良、下肢痿痹、泄瀉、便秘、痢疾、疳積、癲狂、中風、腳氣、水腫、下肢不遂、心悸、氣短、虛勞羸瘦;

3、現代常用於治療急慢性胃腸炎,十二指腸潰瘍,胃下垂,痢疾,闌尾炎,腸梗阻,肝炎,高血壓,高脂血症,冠心病,心絞痛,風濕熱,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腎炎,腎絞痛,膀脹炎,陽痿,遺精,功能性子宮出血,盆腔炎,休克,失眠等。

4、修飾曲線,恢復窈窕、促進腸胃功能的恢復、促進代謝。

現代醫學研究證實:1、針灸刺激足三里穴,可使胃腸蠕動有力而規律,並能提高多種消化酶的活力,增進食慾,幫助消化;2、在神經系統方面,可促進腦細胞機能的恢復,提高大腦皮層細胞的工作能力;3、在循環系統、血液系統方面,可以改善心功能,調節心律,增加紅細胞、白細胞、血色素和血糖量;4、在內分泌系統方面,對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功能有雙向性良性調節作用,提高機體防禦疾病的能力。

古今大量的實踐都證實:足三里穴是一個能防治多種疾病、強身健體的重要穴位。足三里是抗衰老的有效穴位,經常按摩該穴,對於抗衰老延年益壽大有裨益。

【足三里穴位配伍】

足三里穴配沖陽穴、仆參穴、飛揚穴、復溜穴、完骨穴,有補益肝腎、濡潤宗筋的作用,主治足痿失履不收。

足三里穴配天樞穴、三陰交穴、腎俞穴、行間穴,有調理肝脾,補益氣血的作用,主治月經過多,心悸。

足三里穴配曲池穴、豐隆穴、三陰交穴,有健脾化痰的作用,主治頭暈目眩。

足三里穴配梁丘穴穴、期門穴、內關穴、肩井穴,有清瀉血熱,疏肝理氣,寬胸利氣的作用,主治乳癰。

足三里穴配上巨虛穴、三陰交穴、切口兩旁俞穴,有良好的鎮痛作用,用於胃次全切除術。

足三里穴配陽陵泉穴、行間穴,有理脾胃,化濕濁、疏肝膽,清濕熱的作用,主治急性中毒性肝炎。

足三里穴配中脘穴、內關穴,有和胃降逆,寬中利氣的作用,主治胃脘痛。

足三里穴配脾俞穴、氣海穴、腎俞穴,有溫陽散寒,調理脾胃的作用,主治脾虛慢性腹瀉。

穴位療法及注意事項

足三里穴是胃經的第一要穴,位於外膝眼下三寸。反覆地用大拇指按揉,四個手指頭保住腿肚或者用中指按壓法,來按揉或者用拳捶打,一般捶打兩三分鐘就可以了。大便很稀的那種,就用艾灸法,一般灸兩三分鐘就可以了,皮膚針也可以。

1.拇指按揉足三里用拇指指面著力於足三里穴位之上,垂直用力,向下按壓,按而揉之。其餘四指握拳或張開,起支撐作用,以協同用力。讓刺激充分達到肌肉組織的深層,產生酸、麻、脹、痛和走竄等感覺,持續數秒后,漸漸放鬆,如此反覆操作數次即可。

2.捶打足三裏手握空拳,拳眼向下,垂直捶打足三里穴位。捶打之時,也會產生一定酸、麻、脹、痛和走竄等感覺,反覆操作數次即可。

二:定位

標準定位

《針灸大成》

膝下三寸,胻骨外廉大筋內宛宛中,兩筋肉分間,舉足取之。極重按之,則跗上動脈止矣。足陽明胃脈所入為合土。

《中國針灸學》

犢鼻下三寸,距脛骨前緣旁開一橫指(中指)。

《針灸穴點陣圖解》

解剖學位置

下肢部穴位

三:取穴《快速取穴彩色圖解》

1.坐位屈膝。先確定犢鼻穴的位置,自犢鼻直下4橫指,按壓有酸脹感處即為此穴。

2.站位,彎腰。用同側手張開虎口圍住髕骨上外緣,餘4指向下,中指尖所指處即為此穴。

四:針灸法《針灸大成》

《素注》刺一寸,灸三壯。《銅人》灸三壯,針五分。《明堂》針八分,留十呼,瀉七吸,日灸七壯,止百壯。《千金》灸五百壯。少亦一、二百壯。

注意事項

《針灸大成》

(李東垣)又曰:六淫客邪及上熱下寒,筋骨皮肉血脈之病,錯取於胃之合(三里穴),大危。又曰:有人年少氣弱,常於三里、氣海灸之,節次約五七十壯,至年老熱厥頭痛,雖大寒猶喜風寒,痛愈惡暖處及煙火,皆灸之過也。



  • PS:更多精彩內容

  • 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冰與火的對決

  • 頭條號:趙恆慷

  • 按摩穴位並非一朝一夕就能看到效果,如果能堅持按摩自會見到效果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