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漿和雞蛋、菠菜和豆腐,這些食物相剋傳言騙了你多少年?

我哭著對你說,朋友圈都是騙人的......

你的朋友圈有木有被一條「西瓜和桃子一起吃會喪命」的謠言刷屏?

在朋友圈最易擴散的謠言中,有很大比例與「吃」有關。原因很容易理解,「吃」與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用老一輩的話說,「民以食為天」,用現代流行語說,「如今人人都以吃貨自居」。

與吃相關的,有一種「偽科學」叫「食物相剋論」。我們暫不能直接給它定性為謠言,姑且稱其為「偽科學」。它是流傳最久、範圍最廣、影響也最深的。

豆漿和雞蛋不能一起吃;菠菜和豆腐不能一起吃;柿子和蟹不能一起吃;黃豆和豬蹄不能一起吃......總有一種食物相剋的說法,是你耳聞過且不疑有他的。

「食物相剋」甚至被誇大為一種殺人於無形的手段,充當素材拍成電影。《雙食記》里,女主角為了報復出軌的男主角,則是運用食物相剋的方法,毒害了自己的丈夫。

Advertisements

此時此刻,不得不替你們問出縈繞在心頭的那句話:食物相剋是真的嗎?有那麼可怕嗎?


一、食物相剋的源頭

食物相剋的來源現在已經很難考證,有比較多的說法認為源於中醫。但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養生康復系的專家卻表示:中醫不背鍋。

他說,「有人認為食物相剋的理論是從中醫來的,中醫覺得很冤枉。」數百年前,古代醫者就對食克論表示質疑,而現在「食克論」里所謂的現代科學中的化學理論,也並非來自中醫。所以,現代「食克論」與中醫關係不大。

他認為,食物相剋論的風靡與各類相關出版物的盛行不無關係。網路上、出版市場上很多出版物為了追求新、奇、特、玄,把食物相剋渲染得神乎其神。而很多出書的都是非醫藥、營養專業機構,不僅條目隨便,內容粗糙,而且缺乏科學依據,大都是無稽之談。

Advertisements

小編覺得這位專家的話不無道理。上網搜搜「食物相剋」之類的關鍵詞,網頁量動輒幾十萬上百萬,而且點擊率都火爆異常。

小編更偏向於相信這些食物相剋來源於民間的經驗。舉一個栗子。

可能大家都聽說過,蟹和柿子一起吃會肚子疼。我們可以想見,從前有一個人,吃了蟹和柿子,然後他肚子疼。於是他認為蟹和柿子一起吃會導致肚子疼,他把這個經驗告訴別人,或者寫進了書里,後人就拿著這些記錄警醒自己不要把柿子和蟹放在一起吃,這就是種種食物相剋知識的起源。

這個經驗不靠譜在哪裡?人類有一個毛病,喜歡習慣性地把先後發生的兩件事情用因果關係連接起來,前一個是因,后一個則是果。吃蟹和柿在前,肚子疼在後,古人很自然地就把前者當成後者的原因了。為了證偽「蟹柿同吃肚子痛」,假如我們讓一組人單吃螃蟹,一組人單吃柿子,一組人兩者同時吃。最後會發生什麼呢?

其實單吃螃蟹和單吃柿子都會造成肚子疼。蟹的甲殼很難清洗,一旦沒有徹底煮透就容易使腸胃感染病菌;而柿子含有鞣酸,在胃酸中會和蛋白質生成鞣酸蛋白,它會和果膠、纖維素黏在一起形成結石,這叫胃柿石症。吃生柿子,大量吃柿子,空腹吃柿子,都可能導致肚子疼。

當然,柿子和螃蟹同吃一樣容易肚子疼,因為螃蟹肉是蛋白質,不過牛肉,雞肉,雞蛋,統統都有蛋白質,甚至柿子本身也含有蛋白質。只要不過量吃柿子,不吃生柿子,把螃蟹徹底煮透,你自己對海鮮又不過敏的話,柿子和螃蟹一起吃是不會有事情的。我們無法求證那個古人肚子痛到底是因為以上哪個原因,但是「蟹與柿同食相剋」就這麼流傳了下來。

古人因為缺乏對因果關係的思考和檢驗,往往把一些引起不適的飲食問題歸咎於「食物相剋」。

這些個案被輕易上升到普遍性規律,於是大量錯誤的食物相剋忠告就產生了。

用科學實驗說話

我國最長壽的科學家之一鄭集,早在1935年就曾經搜集了184對「相剋」的食物,從中選出14對在日常生活中比較容易遇到的組合,用老鼠、狗和猴子做實驗。他本人和一名同事也試驗了其中的7種組合。結果在食用24小時內觀察實驗動物和人的表情、行為、體溫及糞便顏色與次數等,都很正常,並沒有中毒的跡象。在鄭集試驗的「相剋」食物中,就包括螃蟹與柿子、大蔥與蜂蜜。

近來中國營養學會分別與蘭州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哈爾濱醫科大學合作,做了更嚴格一些的「食物相剋」實驗。蘭州大學的實驗選了5組傳說會相剋的食物組合,由100名健康志願者食用,連續吃了一周,沒有發現哪一組食物會引起異常。哈爾濱醫科大學的實驗則另外選了12組食物組合,有30名志願者連續吃3天,也未發現異常。

儘管有眾多科學實驗為證,許多國人還是願意相信食物相剋。why?

首先,崇尚傳統。中國人向來對老祖宗傳下來的東西深信不疑,而萬物相生相剋的理論更是根深蒂固、由來已久。其次,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避害心態。不管其真實性有沒有科學依據,反正我不這樣吃就一定不會有問題。最後,付出的成本很低。反正有那麼多的美食可供我選擇搭配,又何苦非要「冒險」呢?為什麼明知吸煙有害,中國還有好幾億煙民呢?就是因為「自律」的成本太高且沒有替代項。吃糖能代替吃煙嗎?肯定不能。

二、食物相剋的誤會為何產生?

1、食物不潔。由於食物清洗不幹凈,加熱不徹底,食物表面感染的病菌會入侵人體造成腹瀉等不適。

2、食用方式不當。有很多人因食用不當而產生食物中毒等不適現象。例如豆角中含有大量生物鹼,要是沒有徹底煮熟,食用後會出現噁心、嘔吐、上腹部不適、腹痛、腹瀉、手腳發涼,頭痛、頭暈,四肢麻木等,處理不好甚至會有生命危險。

3、乳糖不耐。食物相剋論說香蕉和牛奶同食會腹瀉、橘子和牛奶同食會腹瀉等等,其實這就是因為乳糖不耐症。乳糖不耐症是因為個別人群缺少由小腸細胞分泌的乳糖酶,無法分解牛奶蛋白而引起的一種過敏癥狀。在全球的成年人中,大概三分之二的人都有乳糖不耐,中國人更是達到了90%。這些人單喝牛奶都會腹瀉。

4、過敏現象。吃了某種食物后,突然發生噁心、腹痛和嘔吐的癥狀,或者全身起滿了大大小小的紅色皰疹,這就是食物過敏的典型癥狀。研究發現,亞洲人的食物過敏情況近年來一直呈上升趨勢,雞蛋、乳製品、腰豆、香蕉和芝麻這5種食物最容易引起過敏。

5、營養拮抗作用。「豆漿不能與雞蛋同吃」是關於豆漿的禁忌中流傳最廣的。它的理由主要是指豆漿中有胰蛋白酶抑制物,能夠抑制蛋白質的消化,降低營養價值。實際上胰蛋白酶抑製劑會隨著豆漿的加熱而失活。

6、化學反應的可能性。食物相剋,如果用現代的思維去理解,其實就是兩種食物所含有的化學物質相遇發生反應,產生某種危害人體健康的毒素。VC和蝦的「相剋」就是這種思路下產生的典型組合。但是根據計算,要產生有毒害作用的砒霜,需要一次吃下150公斤蝦。

7、腸易激綜合征。腸易激綜合征指的是一組包括腹痛、腹脹、排便習慣改變和大便性狀異常等表現的臨床綜合征,持續存在或反覆發作,並且經檢查排除可以引起這些癥狀的器質性疾病。這是最常見的一種功能性腸道疾病。這些得了腸易激綜合征的人群無論吃了什麼,都有可能產生腹部不適,並因此懷疑那些食物搭配,認為它們存在「相剋」。

8、無關飲食其他原因。可能由於某種疾病引起的身體不適,發燒,嘔吐,腹瀉等,由於找不到明顯病因,統統歸咎於「食物相剋」,並寫成了經驗教訓。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