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解讀太極拳理論,還原太極拳本來面目

------根據康偉老師在大講堂上的講座整理

鄧一琳

今年的中華武術大講堂在金秋十月的北京舉辦。期間,太極理論研修班的主講教師康偉先生受主辦方邀請進行了一次長達100分鐘的講座,題目是:正確解讀太極拳理論,還原太極拳本來面目。我感到講座十分精彩,其觀點切中當前太極拳界諸多弊端。現特地整理出來,供太極拳愛好者參考。

一.這些流行的運動方式是太極拳的運動方式么?

一開講,康老師先在大屏幕上出示了幾組圖片:幾張各式太極拳的拳式定形架,幾張高難度的架式,如一腳高於頭頂的獨立步,一個幾乎坐在地上的單腿支撐步,還有的大小腿夾角小於90度的弓步。康老師又出示一組舞蹈、京劇演員、體操運動員、雜技演員的練功圖片。康老師講,這些演員和體操運動員的柔韌性極好,如果一名花旦拿起一把劍,培訓三個月去參加太極拳的比賽,一準拿冠軍。但他們對太極拳了解嗎?

Advertisements

我想起微信中有人頭頂碗的拳式,曲著腿打一趟拳獲得滿場喝彩。我又想起2011年新鄉市曾承辦過一次全國性的太極拳比賽,我在現場觀看。能拿個人前三名者,都是騰空360度旋轉單腿落地平穩者。這種高難度的動作是目前國家太極拳比賽的追求、追捧的目標。但這還是太極拳么?這些金牌的獲得者懂得多少太極的理念與思想?

太極拳是內家拳。而這些習拳者身體里有內在的東西么?退一步講,他們有這個追求么?曾有一名柔韌性極好的雜技演員與康老師一搭手,立刻渾身僵硬,動彈不得,但他去參加太極拳比賽卻可以拿冠軍!且不說比賽拿名次問題,單就膝蓋問題來談一談。眾多的太極拳習練者練壞了腿,其中刻苦者更甚。連有些太極名師也把膝蓋換成了鋼筋鐵骨。還有些太極痴迷者、金牌獲得者,因膝蓋問題無法再繼續打拳了,而懊惱、無奈不已!

Advertisements

太極拳不是體操,但體操運動員能拿太極冠軍;太極推手不是摔跤比賽,但河南的摔跤手拿了太極推手冠軍!我真看不出武林大會的推手比賽與摔跤有何不同!

我並不想說,其他的運動方式不好。我只想說,這些運動不是太極的東西,就不要冠以太極的名義。那太極運動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運動呢?

二.還太極運動以本來面目

真正太極拳的修鍊是要分層次與階段的。不經歷第一階段,到不了第二階段;不經歷第一第二階段的習練,不可能進入第三階段。至於更高階段的追求,先在心中保留一個美好的願望吧!所謂四兩撥千斤,耄耋能御眾,這種境界很少有人能企及了。於是有人講,現在都導彈時代了,還用得著用肉體來撥千斤么?你再有功夫,你敵得過炮彈么?所以,目前的太極運動就是養養生而已。那為什麼國際上有搏擊比賽?而且在蓬勃發展?

博大精深的中華武術精粹,太極拳,不是那些花拳繡腿,不是那些雜技。太極拳是其他任何門類的武術運動所不能比擬的,其原因就在於她是一種內功心法,具有無可比擬的養生功效;又同時是一種具有極高技擊功能與技能的內家拳術。這兩種似乎全然不同的功效都要通過違反常規的、正確的途徑來習練才有可能獲得。雖表面上看來養生與技擊是不同的路子,似乎風馬牛不相及,實則兩者在第一個階段的訓練體系和模式卻是相同的。沒有第一階段的正確習練,就沒有正確的養生途徑,更談不上高級階段的技擊功能。

那麼,真正的太極運動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如何來進行?下面從「理」的層面來講述。

1. 放鬆、鬆開

陳鑫的「太極拳名義說」:拳名太極,實天機自然之運行,陰陽自然之開合,一絲不假強為。凡強為者,不得名為太極。」

王宗岳「太極拳論」,開篇就是: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

那麼什麼是太極?什麼是無極?什麼是陰陽?什麼是強為?這些拳論並未告訴我們。這就需要來正確地解讀這些幾乎人人耳熟能祥的太極理論了。

什麼是強為?太極先賢楊澄甫也說,口腹不可閉氣,四肢腰腿不可起強勁兒。於是人們就不強為了,放鬆,松沉下去,結果把身體全砸下去了。

康老師告訴我們:先把身體練到歸無極了,才有可能出太極。怎麼歸無?先要放鬆、鬆開,往開了松!骨節往長了去,對拔,對拉,骨節處處開張。而不是往聚了松,那是懈!而我們現在松反了:使勁兒壓呀,壓呀!而且曲著腿,不起浮,打完一套拳,全憋那兒了。太勉強了。這就是強為!所以要純乎自然,屈伸開合,自然運動。也即一提腿即起來(升),一出步即放出去(曲),就像一根圓規的開合一樣。

為了進一步說明問題,康老師拿出一塊海綿,往手心屈指一抓,然後又鬆開。康老師說,我們骨節之間的筋膜要這樣往開了松,可不是把骨節擠壓在一起。如果把膝蓋上下對準了下壓,那不是純粹毀人么!所以我們要追求的松是:周身骨節處處開張!漸漸地肌肉鬆了,筋膜鬆了,骨節鬆了。最後在正常的情況下,筋長了一節。太極練的是鬆柔,不是柔韌,也不是鬆懈。康老師做了一個自然直立的鬆開的站姿,給人一個蓬鬆的舒適的感覺;又做了一個鬆懈的姿態,就好像一片萎靡的樹葉。

2. 關於俯仰伸縮

目前習練太極拳者,尤其是習練國家創編的競賽套路系列者,均刻意保持一個高度打拳,所謂的身體勿起伏。原因何在?因為楊澄甫有一句話:頭項不可俯仰。康老師講,這個俯仰,指的是你的頭的頸椎玉枕骨這一段要保持正直,不要前低、後仰,左歪右斜,也即頭容保持正直。並非頭頂要在一個高度下行走打拳!且看這一段拳論:「俯仰伸縮,起落進退,為太極運動必備之法,並非行跡之謂,乃神自然得中之謂也。若兼帶俯仰伸縮法,規矩方為完全合一。久練純熟,起落進退,旋轉自由。」誰告訴你腦袋不能起啊?

3. 關於柔力、硬力與虛力

康老師在台上當場做了一個實驗:兩張桌子之間留下十幾公分的空隙,然後把一塊磚頭橫架在空擋上。

l 請一名男性拳友上台,用手砍此磚頭。意在把磚頭砍斷。拳友砍後手疼,但磚頭不動。

l 康老師又拿出一個沒有充氣的氣球,也固定在原來磚頭的位置。讓同一人用同樣大小之力砍這氣球。拳友又砍,把氣球砍下去吊在半空。手雖有阻力感,但手不疼。

l 康老師仍拿此氣球架在兩桌空隙間,但兩頭沒有固定。拳友又砍,球掉落,手撲空,沒有遇到阻力。

最後,康老師說明:第一次砍磚頭,磚頭給你的是硬力,硬碰硬;第二次是柔力,氣球給你的是柔化了的力,但仍是力;第三次,沒有力,也就沒有反作用力,這就像是太極之力——虛力。康老師又用手臂讓拳友體驗這三種力。他告知我們,練太極拳,不要硬力,也不要柔力,要練的是虛力,即太極勁兒。

4. 太極拳運動的要點

l 太極運動,周身放鬆,用意不用力;

l 太極運動,松而不懈;

l 太極運動,腳踏浮萍,如履薄冰。

放鬆與松而不懈,前面已經提到。這裡再強調一下:所謂放鬆,指松力不松體重,渾身不掛勁兒,骨節不往下砸。所謂松沉,是指氣沉丹田,脊柱上下兩邊拉開,骨節開張,氣往下走,而人往上來,即用意識把人拎著。所以才會有太極前輩所言「立如稱准,活似車輪」,就如那「西山懸磬」(qing 大鐘),那大鐘是吊著的!這也就是「精神須提得起」,精神是什麼?意識呀!

如履薄冰,一定不敢踩,不是現在強調的「前弓后蹬」。那為什麼人們現在從上到下都在使勁兒蹬地呢?因為有這麼一段拳論: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

這又如何解釋?如履薄冰,腳踏浮萍,與此不是相悖了么?所以對太極拳論的正確解讀至關重要!

首先,何為傳統文化中的「根」?「道德經」曰:夫物芸芸,各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世上萬事萬物各有其先天本性,這本性就叫其根。形態可以變化,但其本性不變。本性不變叫「靜」。不是單指行為上或形態上的靜止。所以「歸根曰靜」,即保持你的本性不變。「靜曰復命」,命,即生命的本原之性,即歸復物質的本原之性。歸復生命的本原之性恆常不變,就叫復命曰常。「知常曰明」,即儘管事物形態千變萬化,但能透過現象看清其本質,真正明白了最根本的性質,即本性是不變的,這就叫明。「不知常,妄作,凶。」是說根本不知道它的根本性質,凈在那裡瞎折騰,幹什麼最後都沒有好結果。

例如水的形態千變萬化,但其水性不變;木的形態也可以千變萬化,但其木性不變;彈簧的拉伸、壓縮、復原也只是形態上的變化,但其彈性是不變的。這些不變的性質,就是靜。太極拳的習練者就是在不斷地修鍊那個不變的性。不管你的拳式、形態如何千變萬化,都要守住那個靜,即那個不變的性。在習拳的初級階段那個不變的性就是「松」。即純乎自然,不假一絲強為的性。在行拳走架的整個過程中都要保持全身各部位自然放鬆不用力的狀態,而且腳下也是保持虛性,很難很難!因為一動就會用力,不是肩緊了,就是腰緊了,更別說腿腳緊了。能做到周身一家都是這种放松的狀態,不僅需要明白道理,還需要明師的手把手、面對面的指導。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可怕的是,很多人不知道什麼叫松!明白了以上道理,也就明白了什麼是「動即是靜,靜即是動;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簡單一句話:運動中保持那個不變的性。太極拳的根性叫虛性。其根在腳,腳下也得是虛的。

5. 腳下要練虛性

腳下的虛實與體重所在無關。康老師請一體院的小夥子上台來推他。小夥子雖使足了勁兒但推不動,而康老師的雙腿仍可以隨便亂動!他的腿根本不接力!而且他的手臂上的肌肉並無繃緊,仍是松的。勁兒哪兒來的?康老師說,松出來的!把體力扔掉,裡面就會長出新東西。所以,「太極者,無極而生。」「太極拳運動,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還虛,虛至虛靈。實則死,虛則活,實則滯,虛則靈。」 楊家太極秘傳中有這麼一句話:借天不借地,借地藝不高。所以王茂齋教徒弟,在磚地上擦煤油。徒弟敢用力么?

兩隻腳是虛空的,腿還會壞么?

6. 太極拳運動的方式

l 不用力,能運動;

l 運動中不生力;

l 損之又損,做減法,即減少你的用力。

而其他運動,增之又增,做加法。若能不生力而運動,那就是太極拳了。

生命在於運動。但「勞則傷」,體力勞動,一定在消耗。全世界只有一項運動,那就是太極拳,既不用力,還能運動。所以最好的養生運動就是太極拳了!

7. 太極拳如何松下肢

學習放鬆先從松上肢開始。這還比較好做。松下肢就難了。康老師告訴我們:

l 松力而不松墜體重。

l 上向下松,指內氣要下沉,而上體要頭拎著向上。上身就好像是手裡拎著的一個提包,內里的東西要沉在包底,而身體是被拎著向上的,並未壓在下肢上。

l 下肢要向上松。把腳往上松。

腳如何向上松?你看過衝浪么?你見過滑板么?浪尖來了,你一曲腿,一蹲,那是在提腳,但看那姿勢,似乎在下蹲,其實是在向上收腳。打拳走步時,你就想象著地面在上升,你的腳在向上收。所以才會邁步如貓行!你在拎著你的腳呢!你的內勁兒沒下去,你的腳是虛的!所以前輩才會告訴我們:下需向上松,漸至腰腿不接力。

由於時間的關係,康老師許多話沒有展開講。

總而言之,正確解讀太極拳理論是繼承真正太極拳運動的根本。前輩也早就告訴我們:學太極拳先學讀書。書理明白,學拳自然容易。(陳鑫)

最後,以意拳宗師王薌齋的對太極拳描述的一段話作為結語:

「若以養生而論,徒使精神氣質被拘而不舒;若論技擊則專為制裁肢體之用,而使有用之身成為呆板之物。皆不過徒使學者神經擾亂、消耗時日而已。流弊所及大有成為【棋譜式】太極拳。如此將該拳葬送而破產,實為可惜耳。余對太極拳敢雲知之深,不覺論之切。願該門有力分子迅速嚴格整理,以圖復其本於將來。」

後記:上文雖是根據康老師的講座整理而成,但其中難免夾雜本人的理解。有不對不當之處還請康老師指正。也歡迎太極拳愛好者批評探討。

本文發表於《中華武術》2018年第一期


手機商店搜索下載「全民太極」APP,和康老師學太極。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