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一道家常菜,被清代皇帝視為最神聖的美味,且規定平時不準吃

清朝時宮廷飲食達到了封建社會的頂峰,不僅出現了滿漢全席,還融合了滿族與漢族的飲食風俗,皇帝的御膳豐富多樣,從南到北的各種美食彙集於京城。可以說,只要皇帝有胃口,什麼菜都能吃到。不過,有一道「素什錦」的菜非常特殊,雖然貴為天子,但平日里也是不能吃的,想要一飽口福,必須要焚香、齋戒、沐浴三天才能吃。

皇帝自稱天子,他們身負上天的使命治理天下,因而在處理朝政之外還有一項重要的工作,就是主持大型祭祀活動。這些祭祀,表示對萬事萬物的尊崇。古人常說「舉頭三尺有神靈」,他們認為祭祀儀式是對上天各種神靈敬仰之情的表達。

比如祭祖時,要在儀式開始之前的三天食素,以顯示對祖先的尊重。古人認為,食素材代表一種心態,是一種儀式,他們通過這種儀式表達對祖先的尊崇、追憶之情。

Advertisements

正因為要充分表達這種尊崇之情,所以在大型的祭祀活動中,作為天子的皇帝,要進行一系列準備工作。首先,皇帝要提前七天從紫禁城中移駕出宮,移居到祭祀地專門設置的行祭天地典禮前的齋戒之所,進行幾日的齋戒。

一般情況下,明朝和清朝前期,祭祀前的齋戒均在宮外進行。雍正即位后,宮廷內部的鬥爭仍然十分激烈,為確保萬無一失,於雍正九年(1731年)在紫禁城內興建齋宮,將祭祀天地前的齋戒儀式改在宮中進行。

在齋戒宮內,皇帝要為即將開始的祭祀進行一系列準備工作。首先,皇帝在齋戒宮內不能有妃子陪伴,不近女色,服侍皇帝日常起居全都是老太監。齋戒宮內摒棄一切華麗的裝飾布置,從用具到陳設都很簡樸。

另外,皇帝的飲食也要清淡。而且在祭祀前三天,皇帝從早到晚的一日兩餐都要全部食素,為了表示虔誠,還要在胸前佩戴一塊齋戒牌子,並進行焚香、沐浴。以上的這些安排,都是為了讓皇帝清心寡欲,凝神守一,為接下來的祭祀活動做好準備。

Advertisements

齋戒,是祭祀中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它代表了皇帝的誠意和崇敬之情,因此對素食的要求也極為嚴格。飲食中禁忌「五葷三厭」。「五葷」是指佛教忌食的五種蔬菜,即大蒜、小蒜、興渠、慈蔥、茗蔥。這些都是有芳香氣味的,進一步說,就是所有有香味能麻痹神經的菜和調料都不能吃,包扣蒜、蔥、韭菜等。

「三厭」是指道教中忌食的三種肉,即雁、狗、烏龜。「三厭」范指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中游的,也就是飛禽、走獸和魚類。

清朝的皇帝多信奉佛教,但國教是道教,因為清朝的統治者認為道教的形勢更適合治理天下。與佛教相比,他們認為道教多了幾分世俗的煙火氣,更符合百姓的精神需求。因此,既信仰佛教又尊崇道教的清朝統治者,對佛教、道教的禁忌都要尊守。

如此一來,皇帝能吃的菜就沒有幾樣了,可是皇帝在齋戒之餘,還要處理朝政,勞心勞力,如果天天食素,營養就會跟不上。這個時候,就要呈上一道重要的菜肴——素什錦。由於素什錦中有很多菌類,不但味道鮮美,還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氨基酸和多種維生素,是一般食材所不能比的。

另外,蓮子、小棗、板栗、桃仁、木耳等食材各具功效,可以為皇帝補充因沒有食用肉類而所缺乏的營養。所以,清朝皇帝在沒有肉類的情況下,會通過這道菜中的各種食材來補充能量,而且這道素什錦,在皇帝平日的菜單中並不會出現,只有齋戒時才能享用。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