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取代馬六甲成為遠東貿易中心的城市——巴達維亞

導言:1619年荷蘭人佔據了萬丹王國統治的雅加達。並在1621年1月18日正式改變為巴達維亞。此後巴達維亞迅速崛起並取代馬六甲的遠東貿易中心地位。直到18世紀後期被英國東印度公司掌控的加爾各答取代為止,巴達維亞的遠東,貿易中心持續了100多年。在17世紀到18世紀前期巴達維亞是荷蘭遠東商貿霸權的象徵。它隨著荷蘭的顯赫而輝煌,也隨著荷蘭的衰落而下降。

迅速崛起的巴達維亞

巴達維亞原先叫加拉巴,意為「椰子」巴達維亞早在馬六甲淪陷之前已是遠東的貿易中心,掌控著遠東貿易。華僑稱其為「椰城」。約在16世紀改名為雅加達,意思是「勝利和光榮之堡」。該港埠於14世紀歸屬巴查查拉王朝。1522年,萬丹王國征服該地並建城。1527年6月22日,改名為查雅加爾達,意為「凱旋城」,簡稱為雅加達。

後來荷蘭人來到了這裡並在1619年征服了它,1621年1月18日雅加達正式改名為巴達維亞。巴達維亞已定為荷蘭在遠東的殖民地中心,這樣荷蘭對馬六甲海峽上的葡萄牙人的勢力就處於進可攻退可守的有利地位。此後巴達維亞在1638年達到如日中天的地位。當時日本關閉了對葡萄牙的貿易往來,但仍向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商船開放。因此商業王國的首邑以及「區域貿易」的主要網路控制權仍留在南洋群島;在在荷蘭東印度公司保持其靈活、審慎和專橫的商業優勢的情況下,巴達維亞的地位也將保持不變。如此,巴達維亞的地位保持了一個多世紀。在遠東,也不必擔心來自歐洲的經濟危機影響,在17世紀整個印度都是經濟繁榮和人口增長期。

1632年巴達維亞城的一角

巴達維亞在17世紀是荷蘭遠東商貿霸權的顯赫象徵。巴達維亞市政廳建於1652年,以其三層樓房雄踞市中心。幾條運河分割全城,街巷垂直相交如棋盤,加固的城牆辟有四門,上社二十二座碉堡。來自各國的商人如赴壑般在這裡彙集。城牆外是爪哇人和安汶人居住區,也有若干鄉間別墅,但主要是稻田、甘蔗園和運河。沿著一條經過整治的河流,設有許多水磨。磨麥、鋸木、造紙、造火藥或製糖還有磚廠、瓦窖等等。城內整齊清潔,一切井然有序:市場、商店、貨棧、肉鋪、魚店、警衛所以及紡紗廠,還有妓女在該處罰做紡紗苦工。荷蘭殖民社會十分富有,耽於聲色,懶散度日。

一位外科醫生格拉夫在1668年經長途旅行抵達巴達維亞,也目睹了當時的富裕和享樂生活,早現在1595年左右的果阿以及後來的加爾各答都存在。這是經濟成就輝煌的標誌。

巴達維亞的衰落

從18世紀初開始,荷蘭龐大的商業機器開始運轉失靈。有人把這歸罪於東印度公司支援日益嚴重的營私舞弊。可同期的英國東印度公司的辦事員在這方面比荷蘭人有過之而無不及,卻也並未妨礙英國東印度公司在1759年後步入輝煌。難道是因為18世紀中葉的趨勢逆轉在各地促成了規模更大的經濟活動,增大了貿易額、為變化、斷裂和革命創造了條件?這個看法確實頗為誘人。歐洲發生了國際機會的再分配,英國的領先地位迅速奠定。在亞洲,印度把整個遠東的經濟重心吸引了過來,但印度是在英國的監督下,為英國的利益才取得首位的。霍爾登·福伯那本問世已久的著作出色地描述了這一轉變過程。英國東印度公司戰勝了荷蘭東印度公司,因為後者於1770年代在孟加拉和印度輸了棋局,也因為中國逐漸敞開大門時,後者未能在廣州的洋商中取得領袖地位。霍爾登·福伯的看法也並非沒有道理。但是一位嚴厲批評法國東印度公司的法國證人聲稱,在1752年左右的廣州,瑞典的東印度公司、丹麥的亞洲公司比別的公司更善於見風使舵,雖然這兩家公司規模很小,極缺乏成功的條件。但英國人最終取勝,是因為他們自身的力量再加上印度巨大的分量,如虎添翼。1757年普拉西之戰後,英國東印度公司不僅完成了印度的政治征服,也完成了對印度商業渠道的征服。這些商路緊貼著印度次大陸的海岸,一端通往紅海與波斯灣,另一端遠屆南洋群島,不久就直抵廣州。印度船長不僅為了區域貿易內的需要,尤其為了遠航中國,曾建造了眾多別名「印度人」的船舶。根據福伯的說法,1780年掛英國旗從事印度洋貿易的船隊總噸位在4000噸,1790年上升到25000噸。但實際發展速度並沒有這麼快,因為1780年正直戰爭期間,這是英法兩國因美國獨立戰爭的輻射在遠東的一次較量,當時英國商船處於謹慎,航行時改掛葡萄牙、丹麥或瑞典旗幟。戰爭結束后,他們才恢複本國旗幟。

1780年的巴達維亞

巴達維亞隨著荷蘭實力的下降和影響力的縮小,其地位和影響力也跟著縮小。在第四次英荷戰爭后遠東貿易中心已從巴達維亞轉移到加爾各答。這座處在恆河口上的大城市的崛起正好說明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衰落。此後巴達維亞又經歷了100多年的滄桑,在二戰期間一度被日軍佔領。1945年8月17日印度尼西亞宣布獨立以後,巴達維亞又恢復為雅加達,並定為印度尼西亞首都。


參考資料:

●15至18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第三卷)

●印度尼西亞近代史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