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沙井驛

  • 絲路明珠網記者:小元

西晉懷帝永嘉六年(312年)八月,粟特商團首領那尼槃陀在姑臧(今武威)寫信致撒馬爾罕(今烏茲別克)的拔槎迦:「我們從敦煌前往金城,去銷售亞麻布、毛氈。……我們希望金城至敦煌間的商業信譽能長期得到維持。」

這是斯坦因在敦煌長城烽燧所獲《粟特文古信札》2號信札中的部分內容。文中所提到的「金城」即是今天的蘭州

(絲綢之路上的粟特人 網路圖片)

自漢以來,來自西域的粟特商人在今河西的敦煌、武威建立起了商品周轉的大本營,粟特商人的驛站或代理商已將商業的網店鋪設到蘭州至都城洛陽。永嘉五年(311),西晉的都城洛陽遭匈奴等胡人血洗,都城焚毀,在那裡經商的粟特人損失慘重。這在2號信札里也有所描述。在隋文帝到唐太宗時期,粟特人在蒲昌海(今羅布泊)以南地區建立了四個聚落,其中有一個是在蘭州建立的大型商業聚落。

(蘭州市安寧區 網路圖片)

中古時代,粟特人是絲綢之路上的商業霸主。他們能在蘭州建立大型的商人聚落,足以說明蘭州是絲綢之路上的重要城鎮。無論經過蘭州西去,還是東來經過蘭州,有一個地方怎麼也繞不開,那就是今天的蘭州市安寧區那個地方的驛站-沙井驛,也是他們駐足、休憩的地方。

沙井驛,又稱沙井兒驛。由於這地方系山前礫石帶,地下有十餘米厚的沙土,農民經常挖井鋪田,故而得名「沙井驛」。自西漢武帝驅逐匈奴、打通絲綢之路以來,沙井驛是經蘭州進入河西走廊的必經之地,從今蘭州城關區過了黃河途徑十里店向西行,沙井驛是通往河西的第一站。

自古以來,「河西、隴右安危之機,常以金城為消息,河、隴多事,金城左右……隋唐盛時,馳逐河、潢,未嘗不以蘭州為關要……蘭州棄則熙州危,熙州危則關中震動。唐失河、潢,西邊一有不順,則警及京都。……」《讀史方輿紀要》在論及蘭州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時這樣描述。

水車是黃河沿岸一種古老的提水灌溉工具

水車又叫「天車」「翻車」,是黃河沿岸一種古老的提水灌溉工具,巨型的水車經河水衝擊,將水注入渡槽,流到農田裡。

蘭州地處黃河谷地,有黃河滋潤,自然條件優越,但其周邊為崇山峻岭,或荒漠旱川,自然條件嚴酷。早在秦朝,就在黃河谷地東部設榆中縣,防禦黃河渡口;在漢武帝時,在黃河谷地西部今西固城置金城縣,「控河為險,隔閡羌戎。」漢時在今鍾家河、新城一帶設黃河渡口,史稱金城渡,而在今沙井驛一帶築有金城關。現今蘭州的金城關在黃河北,為北宋所置。歷史上在蘭州地區所置的金城縣、五泉縣、蘭泉縣、皋蘭縣等,其治所都在黃河南岸。隨著政治、軍事情勢的需要,治所有所遷移,渡口亦隨之遷移,但渡過黃河,必達黃河北岸,經今安寧區才能西行。沙井驛直線距離黃河約六公里,既有扼天險控制交通的地理環境,又有河谷地帶桃李榆柳岑蔚的自然條件,自漢代以來,絲路通暢,無論是隋唐的唐蕃古道,還是明清驛道,都循此路,經蘭州,渡黃河,過沙井驛而西行。到了沙井驛,這裡可以為行旅解決給養,亦可稍需休整,以備恢復精力,繼續前行。在漢代,沙井驛一帶就置有金城候馬亭。當地傳說,漢武帝時將軍李廣利率大軍挺進大宛(今與烏茲別克費爾干納),獲天馬三千匹,一路穿越戈壁、翻越雪山、踏過綠洲東進長安。武帝令沿途州郡在各地設候馬亭,接待天馬和漢朝的大軍。這金城候馬亭的具體位置就在今沙井驛白家鋪子一帶。

沙井驛附近龍峰峽里的天斧沙宮

沙井驛附近龍峰峽里的天斧沙宮,是一處經過長期風化水蝕而形成的丹霞地貌奇觀,如神斧鑿成的沙宮宮殿而得名。

到了明代,為了防禦蒙元殘孽,明朝政府在沙井驛一帶修建了沙井堡,兵部設有驛站,面積一萬平方米,四周築有牢固的城牆。據《安寧區志》載:「沙井驛自漢唐以來,為絲綢之路必經之地,是由蘭州去河西的第一站。元末明初,群眾為鋪沙壓田抗旱,成為沙井兒。明洪武年間,整修沙井堡,兵部設驛站,從此便稱為沙井驛。而修建在黃河北岸的一段邊牆(長城)系明孝宗弘治年間為防禦蒙元殘餘侵擾而築。東起鹽場堡,經十里店、劉家堡、安寧堡到沙井驛,西去苦水到烏鞘嶺界碑止。驛站城牆高二丈,底寬一丈二,收頂六尺。沙井堡呈正方形,城周二百八十丈,牆高三丈五尺,底寬三丈,收頂一丈。東西城樓四座,敵台二座,弔橋二座,城壕一道,攔馬牆一道。堡內建十字形街道,東西各建牌坊一處,周圍有住宅,設公署。警察院一處,遞運所衙一處,防守公署一處。堡西家輔有候馬亭,為漢武帝時迎候西域馬匹而設。」

黃河邊的水車,雷壇河的水磨,可算是老蘭州兩道具有地方特色的景緻。

明代甘肅地近韃靼瓦剌,長安至甘肅鎮各驛道上皆置馬驛。據有關資料統計,明在今甘肅共設置驛站83處,驛站的主要任務是「遞送使客,飛報軍情。」關於驛距和驛具配額,洪武元年規定60里或80里置一驛,基本按沿途各府、州、縣治所距離而定。「凡馬驛設置馬、驢不等,如衝要去處設馬80匹、60匹、35匹,其餘非衝要,亦系經行道路,或設馬20匹、10匹、5匹。」由於明朝失去了西北廣大牧場,馬的來源減少,因而驛站馬匹的數量配額不抵元代。

(沙井驛 網路資料圖)

到了清代,驛制分工較細,各省名稱各異,計有驛、站、塘、台、所、鋪等。由於甘肅地處國防重地,除境內設有驛站外,還於安西以西至哈密間設軍塘;於嘉峪關至伊犁間設赤台;於各主幹道上設遞運所,各州、縣設急遞鋪。其中遞運所的設置在全國獨一無二。據統計,甘肅清代驛站共132處,有驛夫2158人,備馬3224所,牛444頭;遞運所32處,所夫1226人。

清代沙井驛的規模在《重修皋蘭縣誌·武備》上有所記載:「清代前期,距蘭州城南關的蘭泉驛西北40里的沙井驛,共有驛馬75匹,驛夫47名,每年支草料、站價、工食銀26907兩6錢。到清代後期光緒時,沙井驛規模縮小,共有驛馬45匹,驛夫25名,半年支草料、站價、工食銀1589兩4錢。」

清代前期和後期沙井驛的規模與明代的驛站所規定的配額相比,沙井驛在明、清兩代都算是「要衝之地」。明代的《天下水路路程》中「黃甫川由各鎮衛至西寧衛路」載:「……一條城堡一百里至買子堡,靖虜至此,河凍,添兵。西行六十里至蘭州,北渡黃河,登岸至金城關,西四十里至安寧堡,三十里至沙井驛,六十里至苦水驛……」

(光緒五年(1879年)匈亞利使團路過蘭州 網路圖片)

清從陝西的鳳翔府長武縣入境,經皋蘭縣蘭泉驛分道向西,至新疆的哈密,此道被稱為是蘭州官路,其里程是:「……60里至金縣定遠驛,50里至皋蘭縣蘭泉驛,40里至皋蘭縣沙井驛,70里至庄浪廳苦水驛……」

明、清兩代從蘭州至沙井驛的驛路距離差別很大,從沙井驛至苦水驛也有10里的差距。應該是《天下水路路程》的記錄有誤。

至於清代後期沙井驛的規模減小,主要是因為在清朝前期甘新驛道必經沙井驛,向西北迂迴曲折行70里才到庄浪河谷的苦水驛。而到了清代後期,官員、商旅則多自安寧堡大沙溝,取道朱家井、俞家灣,到庄浪河谷的紅城驛,路較便捷,因此,沙井驛的地位有所下降。

(吊塔林立,沙井驛變身大工地 網路圖片)

嘉慶十年(1805),戶部主事祁韻士因事遣戍伊犁,著《萬里行程記》載:「由蘭州西北行,四十里至沙井驛,皋蘭縣所轄,在山澗中,南猶望見黃河。」

道光二十二年(1842)林則徐遣戍伊犁,著《荷戈紀程》載:「八月初七日,出蘭州西門,過黃河浮橋,十里,至十里店,名離城十里,實則倍之。又五里浸灣墩,又五里俞福墩,又五里沙崗墩,又五里安寧堡,又五里三道橋,又五里沙井驛。將至驛處,山土坍塌,有僅留一蹊徑者,驛舍亦破損。」

按路程計,林則徐從蘭州到沙井驛剛好四十里,與祁韻士所行的路一樣。只是林則徐時代,沙井驛「驛舍破損」,似乎已呈破敗之相。

沙井驛旁的仁壽山桃花盛開

沙井驛旁的仁壽山有數處明清時的古建築,周圍有十里桃海,每逢桃花盛開之際,是一望無際的花海。

沙井驛在明清朝時非常熱鬧,這一帶的西瓜、西紅柿非常有名,又因為和安寧堡的桃園相連,每年的五月到十月,這裡的瓜果吸引了大量的官員、使節和行旅。這裡一直流傳著這一句話:「先有沙井驛,後有金城關,再有鹽場堡。」沿絲綢之路西行趕著騾馬出金城關到沙井驛得住一夜。那時的沙井驛像是一座城,裡面有明代的玉皇廟、關帝廟、文昌廟、二郎廟、馬神廟,有清代的顯應寺、報恩寺、城隍廟、菩薩廟、財神廟等。行旅們聽完大戲,吃好、喝好,拜拜菩薩就去睡覺,第二天一大早趕路,經過苦水驛、紅城驛、大通驛、平番縣驛、武勝驛、岔口驛、鎮羌驛、黑松驛、古浪驛等九個驛站,到達武威的靖邊驛,進入河西走廊。

(蘭州沙井驛丹霞地貌 網路圖片)

我的同事王力的老父親九十歲了,依然耳不聾、眼不花。他是五十年代從山東移居到沙井驛的,據他回憶,城樓上有十幾口大鐘。驛城佔地約24畝,城牆是明時修建,山上有烽墩。當年的顯應寺一進三院,有4000平方米,是蘭州最大的寺院。菩薩有二層樓,東西有兩個牌坊,兩面有九間樓,南門樓子是馬神廟,實際上那裡就是驛站。西城門樓子在民國十八年的大地震中毀掉了。報恩寺佔地五畝,現在的山溝里有遺址。大佛寺里有睡佛,有九間房子長。聽長輩們說,民國時這裡有飯店、騾馬店、商店、集市等,非常紅火。每天都有從金城過來的馬幫,或從河西過來的駝隊,都駐紮在這裡的驛站。每年夏、秋,這裡擺滿了沙井驛的西瓜和安寧的桃子,客商們成群結隊,在路邊砸開西瓜就吃,那場面非常火爆。王力也快五十歲了,他還能回憶起小時候他們在城牆上瘋跑。可惜,文革時破四舊,驛城內的廟宇都給拆了,城上的大鐘五八年大鍊鋼鐵時給砸了。城牆大面積損壞是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沙井驛大量開辦磚瓦廠,城牆被製成土坯,燒成磚了。

(一列火車緩緩駛入沙井驛蘭州鐵路樞紐北編組站 網路圖片)

如今的沙井驛,已幾乎看不到原來古樸的模樣了。蘭渝鐵路編組站這一宏大項目已將千年的沙井驛徹底顛覆了,可謂滄海桑田。現在這裡已成為西北物流區域中心,亞洲一流的現代化特大型鐵路樞紐,隴海、蘭新、蘭青、蘭包四大鐵路幹線交匯處。鱗次櫛比的高樓像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一派都市景象。

(網路圖片)

站在高樓上向南眺望,黃河如帶,躍入眼帘。曾經果木蔚茂、五穀肥饒的夾河灘、西川早已高樓連環,昔日的驛城,邊牆、房舍,那留存了千年的印跡已蕩然無存,但在黃河拐彎處那一座巍然屹立在群山之中的紅沙山還在,那就是沙井驛鳳凰山。或許沙井驛的鳳凰山會永遠記得沙井驛曾經的風華。

(本文版權歸絲路明珠網所有,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聯繫電話:09318688154!)

運營人員: 唐駿 MX002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