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女媧、神農與臨武龍

伏羲、女媧是古代傳說中中華民族人文始祖,是中國古籍中記載的最早的王;兄妹相婚,生兒育女。他們生活的年代,大體在新石器時代早期的距今約1萬年左右。從伏羲、女媧開始,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過渡;而伏羲、女媧所建立的政權,有人甚至精確地計算起於公元前7724年,迄於公元前5008年(見《中國歷史年表大全[夏―清]》)。此後,炎帝神農氏取代伏羲氏。

中華文化之源,由於從夏朝開始,歷代王朝均建都於黃河中上游的中原地區,因而史學界大都認為,中原為上古文化的搖籃,然後向四方輻射發展。按照這一觀點,伏羲、女媧文化自然也發源於中原。然而,隨著眾多考古發掘(如四川三星堆遺址及湖南福岩洞、玉蟾岩、城頭山等眾多考古發現)及史籍研究成果的出現,這一傳統的中原文化中心說已經被打破。費孝通(曾任清華、北大教授,著名社會學家、人類學家、民族學家、社會活動家。第七、八屆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笫六屆全國政協副主席)著《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此後,中央民族大學教授陳連開根據費孝通的思想,提出了「中華文明初曙時期有六個中心」的概念。這六個中心為:長江上中游的成都平原、中游的江漢及洞庭湖平原、下游的杭嘉湖平原;黃河流域上中游的涇渭關中平原、中游的涑汾河洛平原和下游的古河濟之間。他還說:「從古城的年代及文化內涵看,兩大母親河六個中心地區文明因素水平相近,各具特點,而長江流域似早於黃河流域。這些事實,向傳統關於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起源黃河中游的一元中心說提出了挑戰,並出現了各家從不同角度綜理研究出來的觀點和闡說。」

湘籍學者劉俊男教授著《華夏上古史研究》,是在這種學術研究繁榮背景下湧現的最新研究成果。陳連開教授為該書作的序中說:「他提出了一系列新說,認為黃、炎、堯等諸古帝,均起源於長江以南,尤其是中心在洞庭及其以南地區,肯定『夏以前,主要是南北遷徙,並以洞庭湖為中心,將文明向四周輻射』(見《緒論》),可謂發千古之新思,言之鑿鑿,自成一說。」

劉俊男教授在《華夏上古史研究》一書中,還認為龍鳳文化源於南方:「上古時代的文明大都是受龍、鳳的啟示而創造的。中國歷史上的華部落、夏部落、龍部落、鳳部落原本就是一個部落。後世所謂華夏夷狄,其實都是龍鳳崇拜者的後裔。而這種龍鳳文明最早則興起於南方。」他還認為,伏羲、女媧、神農「都是龍的化身。《左傳》昭公十七年,《潛夫論》:『太昊氏(註:即伏羲)以龍紀,故為龍師而龍名』,山東嘉祥的東漢武梁祠,四川新津寶子山以及天水麥積山,都曾發現漢以來伏羲與女媧雙龍交尾圖,可見伏羲是龍的化身。而神農也是龍的化身,在古書中,神農又作神龍,如《神農本草》又作《神龍本草》;炎帝感神龍而生,所以氏神農。」

劉俊男教授的這些論述,有違正統,論證的方式及有些論據也令人難以接受。然而仔細研讀史籍,縱觀近幾十年的考古發掘資料、特別是湖湘的重大考古發掘資料,其實都證明劉俊男教授提出的論點是站得住腳的。

一、史籍及考古發掘資料證明洞庭及其以南地區確實是中華文明初曙時期的一個中心

在這裡,首先有一個地理概念要明確。龍山縣裡耶秦簡的出現,湖湘的歷史要改寫了。秦末以前,湖湘大地(含部分贛西及桂[廣西]東地區)為洞庭、蒼梧之地,楚、秦時期,在這裡設置了洞庭郡和蒼梧郡。洞庭郡的具體位置,至今仍是個謎。而在遠古,在今湖湘南部至粵北界,統稱蒼梧之地,史學界幾無異議。我和著名學者何光岳、任國瑞、高至喜及郴籍學者張式成、劉專可還認為,蒼梧的核心位置在郴州,郴州為舜蒼梧國都邑(何光岳、任國瑞還論證郴州是炎帝之都),為楚、秦蒼梧郡郡治。我們已多次發文加以論述;《湖南日報》及《文獻與人物》《湖湘春秋》《湖南文化遺產》等報刊也多次刊登論文及文章;郴州還成立了蒼梧研究所;為此,這裡先不說洞庭,暫以蒼梧說事

蒼梧的名稱,至少楚國以前就有,且楚國已經有蒼梧郡。《逸周書·王會解卷七》記載:「成周之會……,禽人菅,路人大竹,長沙鱉。其西魚復,鼓鍾、鍾牛。蠻楊之翟。蒼梧翡翠,翡翠者,所以取羽。其餘皆可知。自古之政,南人至,眾皆北向。」據記載,成周朝會諸侯,壇上掛著紅帳子,用色澤青而黃的翡翠羽毛作裝飾。天子面朝南方,「南人至,眾皆北向。」蒼梧產翡翠,部族首領往往以翡翠羽毛作貢品,被中原統治者視為珍品,因而被記錄下來。這種美麗的翡翠鳥,現在在郴州境內偏僻幽靜的山間溪谷仍可看到。《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卷八十六》記載:「吳起相悼王,南並蠻越,遂有洞庭、蒼梧」。楚悼王於公元前401—前381年在位,即戰國中期,這說明當時蒼梧已納入楚國版圖。《戰國策卷十四·楚策一》記載:「蘇秦為趙合中,說楚威王曰:『楚,天下之強國也。大王,天下之賢(王)[主]也。楚地西有黔中、巫郡,東有夏州、海陽,南有洞庭、蒼梧,北有汾陘之塞、郇陽。地方五千里,帶甲百萬,車千乘,騎萬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資也。夫以楚之強,與大王之賢,天下莫能當也。』」在這裡,明確記述,楚國「南有洞庭、蒼梧」二郡。此外,屈原在《楚辭》中,多處提及蒼梧。他還說:「朝發軔於蒼梧兮,夕余至乎縣圃。」說明屈原還到了蒼梧。

到了秦朝,在蒼梧之地設置蒼梧郡。《張家山漢簡·奏讞書》記載:「廿八年(秦始皇二十八年,即公元前219年)九月甲午已,御史下書別居它笥。今復之,*曰:初視事,蒼梧守灶、尉徒唯謂*:利鄉反,新黔首往擊,去北,當捕治者多,皆未得,其事甚害難,恐為敗。」張家山出土的漢簡《奏讞書》雖為漢初文書,但記述的是秦廿八年(前219)的事,文書中出現「蒼梧守灶」」,說明秦代有蒼梧郡。

湖南龍山縣裡耶出土的秦簡記「今洞庭兵輸內史,及巴、南郡、蒼梧輸甲兵」「蒼梧郴縣。」說明秦代有蒼梧郡,且與郴縣(今郴州)有關聯。秦簡記述中把「蒼梧」「內史」「巴」「南郡」並列,而「內史」「巴」「南郡」三者均為郡或郡級建制,故「蒼梧」無疑也是郡級建制;同「巴」一樣,都省略了「郡」字。果然,後來又發現「卅四年(秦始皇三十四年,即公元前213年)『奏及蒼梧為郡九歲,乃往』」的秦簡,蒼梧秦代為郡已無懸念。

到漢代,司馬遷作《史記》,肯定受到某種壓力,故意隱瞞了古洞庭、蒼梧的相關歷史,差不多把古洞庭、蒼梧從歷史上抹去;然而,在關鍵時候,卻聰明、巧妙、隱晦地讓古蒼梧閃亮登場。他在《五帝本紀》中記載:「舜南巡狩,崩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疑,是為零陵」。這段話有三個含義:第一、舜帝到南方巡獵,死於蒼梧之野;「野」者邊界也,即舜帝死於蒼梧邊野。從字面看,蒼梧是有範圍的,有範圍才有邊野。從后句的「葬於江南九疑,是為零陵」看,「九疑」「零陵」即為蒼梧的邊野。第二、蒼梧是有範圍、有邊界的,說明蒼梧境內必定有人居住和管理,「蒼梧境內」是居住在這裡的人群的管理範圍和勢力範圍。笫三,「舜南巡狩」蒼梧,說明舜是這裡的主人、是這裡的統治者,否則他怎麼可能到別人的地盤巡狩。第四、「九疑」的位置清晰,現還有舜帝陵。第五、「零陵」的位置複雜,歷史上有三個「零陵」(據《辭海》載:遠古時期的零陵在今湖南寧遠東南、西漢的零陵在今廣西全州西南、東漢移至今湖南零陵)。根據《辭海》最早的零陵「在今湖南寧遠東南」的記載,經本人考證,舜帝時的零陵當在今臨武縣汾市鄉的「渡頭古城址」至藍山一帶,渡頭古城址為秦漢遺址,歷史悠久,現已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第六、據譚其驤先生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中的「編例」中記載,傳說年代及夏、商、西周的行政管理機構主要是諸侯國、部族、部落聯盟等;春秋時期開始出現縣;戰國時期開始出現郡。那麼在偌大的一個蒼梧境內存在的必定是舜帝的諸侯國或部落聯盟。

特有意思的是,司馬遷在《史記》中隱約暗示,郴州是遠古帝王建都的地方。他在《項羽本記》中說:項王出之國,使人徙義帝,曰: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乃使使徙義帝長沙郴縣。這段話可以這樣解讀:古代的帝王地方千里,必居上游(指郴縣),於是遷義帝到長沙郴縣建都(意思是:古代帝王建都的地方要你去,沒有虧待你啊)。從這段話還可以看出,還有一些古之帝者在郴縣建過都。還有哪些帝王在郴縣建過都呢?我曾寫過一篇文章《郴州:秦楚蒼梧郡郡治,神農、舜、義帝帝都》。也就是說神農、舜帝在這裡建過都。任國瑞研究員在《徐霞客郴游之路》的《序言》中說「郴州為炎帝與義帝之都,堯舜之世為蒼梧國之重鎮。山清水秀,柳岸花明,古稱林中城邑,原始聯邦共和國——夏代前期之都會即治於此。」在這裡,任先生還認為夏代前期建都郴州,後期才遷往北方。有意思的是,劉俊男教授在《華夏上古史研究》中說:「總之,伏羲很可能就是第一代神農,也即太昊,也叫烈山氏。」 由此推測,伏羲也許亦來源於郴。

《輿地紀勝巻第五十七》(郴州 靈壽 宜章 郴義 綠水 盧陽)

升橋鋪女媧廟碑

為此,郴州發現伏羲女媧廟(據《輿地紀勝》記載:「伏羲廟在郴縣」;前些年,不僅重新在郴州發現伏羲女媧廟,還發現清乾隆、道光年間重修伏羲女媧廟的碑刻)、桂陽扶蒼山留下女媧補天的傳說及祭祀伏羲女媧的習俗、桂陽壇山流傳有舜帝足跡的歷史故事也就不足為奇了。

女媧補天石

民間祭祀伏羲女媧

民間祭祀伏羲女媧

民間祭祀伏羲女媧

二、臨武石門龍宮中的石龍或為中國龍圖騰原型

前面已經提到,劉俊男教授在《華夏上古史研究》中說:「上古時代的文明大都是受龍、鳳的啟示而創造的。中國歷史上的華部落、夏部落、龍部落、鳳部落原本就是一個部落。後世所謂華夏夷狄,其實都是龍鳳崇拜者的後裔。而這種龍鳳文明最早則興起於南方。」 他還認為,伏羲、女媧、神農「都是龍的化身(註:實際是,伏羲、女媧、神農均以龍為圖騰)。」

臨武石龍

在郴州臨武石門的龍宮中有一條天然的石龍,宋代的石門蔣氏先祖蔣智發現了它,視為吉祥之物,因而在這裡定居。3 8 0年前,徐霞客考察楚南,為石龍留下了8 0 0多字的記述。2 0 1 5年3月,《文獻與人物》雜誌發表了我的《中國龍的原型或在郴州臨武的龍宮》。文章從考古、歷史、傳說中的中國龍的特徵、龍文化產生的淵源、臨武龍宮的生態環境和前人關於中國龍文化的研究成果,多角度地進行考證和研究,認為中國龍的(圖騰)原型可能就在臨武石門的龍宮。此後,《郴州日報》《湖南省志》等報刊紛紛轉載,網路上開始炒作。臨武的攝影家周開發看到我的文章后,很快到臨武龍宮拍攝了一批高水平的照片,再配上我的文章在網上和一些刊物上發表,很快在全省的網路上熱炒。6月18日,中央電視台十頻道《地理中國》欄目記者延宏、朱玉傑邀請我和地質專家藍曉明前來拍攝臨武龍宮(節目從地質角度探索,后以《尋找神龍》為題播出)。7月28日,《湖南日報》記者李國斌、曹元利發表《臨武石龍壓眾奇》的長篇報道,並配首席攝影記者郭立亮的一組五張照片,引起全國網路爆炒。

此後,全國有關方面的著名專家受臨武有關領導的邀請紛紛前往臨武龍宮考察、發表評論。9月7日,中國地質學會工程地質專委會委員、湖南省首屆勘測設計大師胡大可,中山大學博士生導師、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主任宋俊華一行考察臨武龍宮后,宋俊華覺得很震驚,他說:臨武龍宮非常奇特,宮中龍之多、之大在水中栩栩如生這是前所未見的,然而龍宮中的龍和我們中華民族所看的所想的龍十分相像,在自然中形成比較奇特,之前也見過這樣的龍,但是沒有這麼多,沒有這麼集中,沒有這麼逼真。胡大可表示:臨武龍宮中的龍,活龍活現,這個應該是國內從來沒看到過的。這個龍的形狀,我們有一種推測可能是跟這個生物化石有關,可能沿到這個生物化石的骨骼來發育,這是一個推測,那麼至於我們發現的這個龍珠、龍盤,有一定的偶然性,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臨武的龍宮具有很高的旅遊開發價值。

9月23日至24日,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所所長、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文藝之鄉管理辦公室主任王錦強,著名龍文化研究專家、龍鳳國際聯合會主席、中華龍鳳文化協會名譽主席、中華龍鳳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龐進,中央民族大學文學系教授、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專家委員會委員李耀宗組團考察臨武龍文化,讚譽臨武是龍文化發源地,臨武龍宮為天下奇觀。龐進說:宮中石龍十分形象逼真,活靈活現,和中國龍的造型十分相似,此前在國內從未見過,這是全國乃至世界罕見奇觀,實為中國龍文化的根源所在。龐進還指出,在動物和天象之外,山石、河流、樹木等也進入了龍的容合過程。湖南發現有玉蟾岩、陶家村等石器時代遺址,出土有陶片和碳化稻穀,那麼,生活在三湘大地上的原始先民,就有可能看到臨武龍宮中的石龍,從而將其作為參照物之一,納入龍的多元容合。他還認為,臨武龍宮石龍天然形成,形象逼真,宮內物象豐富,可作為龍文化觀摩、研究、傳播的重要基地,向海內外介紹、推廣。他還作《臨武石龍》詩一首:「石龍本天然,活靈活現。湘南臨武洞岫深,吐氣興霧卧清泉。鱗密爪尖,蜿蜒億萬年。神異召來八方客,一睹奇觀」。此外,他還為郴州臨武龍宮題寫了「神龍出岫」的書法作品。

龐進為臨武龍宮題寫「神龍出岫」的書法

李耀宗教授考察臨武龍宮后異常興奮地說:「感覺到石門村的龍,它以物化的力量震撼了我,感覺到龍的傳說、龍的神話、或者說龍的圖騰,絕非是虛的,是實的。」李耀宗還作《吟臨武龍洞》七絕詩一首:「欣臨武水溯南蠻,鍾乳悠幽築洞天。物化圖騰龍獨顯①,恆呼史憶八千年﹗注①﹕謂圖騰『中國龍』原型,首次『物化』赫顯湖南臨武古岩洞,鐵證『龍文化』之濫觴。此為舉國它地所鮮聞罕見。」

李耀宗還作《吟臨武龍洞》七絕詩

王錦強教授從民間文化的角度對臨武龍宮和龍文化精神傳承給予了高度評價,他還說:「第一是保存,第二是研究。研究它整個在我們這個區域內的意義和價值,還有在中國文化、文明發展起一個什麼樣的作用」

2017年6月23日,我與臨武的有關領導鄺耀明、唐智紅及蔣助興、李昱德先生等一道前往北京,拜訪關心臨武龍文化研究的中央民族大學教授、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文化部民族文藝發展中心特約研究員李耀宗和北京大學教授、龍文化研究專家王東,聽取他們關於臨武石龍研究、利用的意見。兩位教授高瞻遠矚,為臨武龍文化的發展規劃了很好的藍圖。

李耀宗教授提出要在臨武建一個龍文化研究中心,要建立一個新學科——龍學。龍學的研究範圍他基本構思好了:「它有學科框架,比如首先概念,什麼叫龍、龍從何來,龍有哪些基本文化特徵,龍的流部,龍的傳承……」。建立龍學的路線圖他也畫出來了,一是本土:「你們可以學習一下黃帝故里,因為你們是舜帝,(還)給舜帝搞了個塑像。舜帝南巡可以大做文章,他為什麼到那兒去巡?而且不再往南走了。你們那裡有儺戲表演沒有?儺戲是活化石,儺戲年代很可能和舜都有關係。舜字頭的臨武比較多,臨武附近還有沒有類似的石龍?或者山形,爬到高山上看底下山像一條龍一樣的;(還有)和『龍』字搭上鉤的,去考證,(如)民間故事;你們當時跟我說,有二十多個村落帶龍字的,你們去考察過沒有?再不收集,老頭老太太去世了,就沒人往下傳了。你們去考慮,就是把臨武的石龍物化,把物化的東西再往前延伸一下,怎麼把物態文化向著心態文化去延伸」;還有一個是海內外:「全國還有哪些地方跟龍有關係,像龐進他們關中就有龍文化,包括我們四川老家,那地名就不得了。只要跟龍搭上鉤,你們分工各自去搞,哎喲、那就不得了。最基礎的資料建設工作你們應該做」。在這裡,李耀宗教授不但向我們提出了建立一個新學科——龍學的宏偉目標,還對龍學的研究範圍提出了初步設想,並為實現這一目標制定了本土與海內外資料收集、研究的路線圖。

王東教授特彆強調要在臨武創建全國第一個龍文化博物館,並且初步規劃了展示的內容:「概括起來,你們這個龍文化博物館就是:第一、是龍文化本身發展的一些歷史軌跡。第二、就是現代龍文化的研究成果。第三、就是龍文化、民間的龍文化。第四、就是海外的、尤其是海外這部分華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表現出來。如果這四個東西都能在你們這裡集中展現出來,那可能真是國內第一家了,而且這水平是比較高的,是高水平的的第一家。」 最為難得的是,他說﹕「如果我和龐進他們來參加這個事情,可以說是目前咱們國家龍文化研究的權威,最頂尖的了。」

2017年8月1日,我與臨武的有關領導和同志鄺耀明、周開發、蔣助興等拜訪了著名龍文化研究專家、龍鳳國際聯合會主席、中華龍鳳文化協會名譽主席、中華龍鳳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龐進。龐進主席提出要在臨武石門創建全國第一個「中華龍壇」,他亦讚賞王東教授關於在臨武建立中國第一個龍文化博物館的倡議。

2017年8月11日至12日,來自北京、上海、陝西、甘肅、湖北、廣東等全國各地及本省的27位龍文化、文史專家學者齊聚臨武,參加《中國(臨武)首屆龍文化研討會》。與會專家紛紛讚賞臨武石龍為「天下第一龍」「中華第一龍」「天然第一龍」「物化圖騰第一龍」 。特別是由於龎進說過,臨武石龍「實為中國龍文化的根源所在」。李耀宗說過「圖騰『中國龍』原型,首次『物化』赫顯湖南臨武古岩洞」「它是獨一的、最早的能找到我們的圖騰之源。」王東說過「龍文化本身呢,還是一個文化創造;它和圖騰的關係,我用兩句話來概括,就是源於圖騰、高於圖騰。」為此,龎進、李耀宗、王東三位著名龍文化、文史專家共同發起提出《關於在臨武創建龍文化博物館和中華龍壇的倡議書》。與會專家通過討論,紛紛在《關於在臨武創建龍文化博物館和中華龍壇的倡議書》上親筆簽名積極響應。

《關於在臨武創建龍文化博物館和中華龍壇的倡議書》

本文把中華民族最早的人文始祖伏羲、女媧、神農與中華最早的龍圖騰、龍文化聯繫到了一起;還牽涉到堯、舜、禹。湖湘的遠古文化(本文未能探討湘西、北的洞庭文化)居然沒有斷流。是否牽強,請讀者研究、評說。


作者:謝武經 湖南省文物局原處長、調研員、副研究員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