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穴位大全——太沖穴:頭痛、腹脹、牙痛

太沖穴位位置圖

圖解太沖穴位的位置

太沖穴的位置:位於足背側,第一、二趾跖骨連接部位中。以手指沿拇趾、次趾夾縫向上移壓,壓至能感覺到動脈映手(第1、2跖骨結合部之前的凹陷中)

取穴方法:拇趾、次趾夾縫向腳背方向二橫指后,即是太沖穴。取太沖穴時,可採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勢。

穴位解剖:在母短伸肌腱的外側;淺層布有足背靜脈網,足背內側皮神經等。深層有腓深神經和第一趾背動、靜脈。布有腓深神經的分支,足背靜脈網及第一跖骨背動脈。

穴名解說

太沖穴,經穴名。出《靈樞。本輸》。屬足厥陰肝經。輸(土)、肝經原穴(原穴的含義有發源、原動力的意思,也就是說,肝臟所表現的個性和功能都可以從太沖穴找到形質)。別名:大沖穴。

Advertisements

穴位含義:肝經的水濕風氣由此向上沖行。

(1)太沖穴。太,大也。沖,沖射之狀也。該穴名意指肝經的水濕風氣在此向上沖行。本穴物質為行間穴傳來的水濕風氣,至本穴后因受熱而脹散化為急風衝散穴外,故名。大沖名意與此穴同。

(2)肝經俞。俞,輸也。本穴物質為熱脹的風氣,在本穴為輸出之狀,故為肝經俞穴。

(3)太沖穴屬土。屬土,指太沖穴氣血運行變化表現出的五行屬性。本穴物質為行間穴傳來的水濕之氣,至本穴后因吸熱而脹散,脹散之氣性熱燥,表現出脾氣的燥熱特性,故其屬土。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天部急行的風氣,其性熱燥。

運行規律:循肝經上傳中封穴。

功能作用:燥濕生風。

按摩太沖穴位的作用與好處

1、消化系統疾病:腹痛腹脹,咳逆納差,大便困難或溏瀉。

Advertisements

2、心血管系統疾病:心絞痛,胸肋脹痛。

3、神經系統疾病:高血壓,頭痛頭暈,失眠多夢。

4、五官科疾病:目赤腫痛,咽痛喉痹,青盲,耳鳴,耳聾。

5、泌尿生殖系統疾病:月經不調,功能性子宮出血,子宮收縮不全,遺尿,癃閉,淋病,陰縮,泌尿系感染。

6、外科疾病:疝氣,乳癰,腸炎,頸淋巴結核。

7、其他疾病:肝炎,血小板減少症,四肢關節疼痛,肋間神經痛,下肢痙攣,各種昏迷。

太沖穴又稱「消氣穴」,人在生氣后按此穴,有消氣作用。可緩解人因生氣引起的一些疾病。

臨床運用

現代常用於治療腦血管病、高血壓、青光眼、面神經麻痹、癲癇、肋間神經痛、月經不調、下肢癱瘓等。太沖穴配合谷穴稱為四關穴,主治頭痛、眩暈、小兒驚風、口喎等。詳情四關穴的應用方法》》

揉太沖穴可給心臟供血,對情緒壓抑,生悶氣后產生的反應有疏泄作用。配合太沖穴向行間穴方向推,起消除肝臟鬱結的作用。

太沖穴位配伍

太沖穴配大敦治七疝;瀉太沖、補太溪、復溜治肝陽上亢之眩暈;配合谷為開四關又治四肢抽搐;配肝俞、膈俞、太溪、血海穴治貧血、羸瘦;配間使、鳩尾、心俞、肝俞治癲狂癇。

乳癰:復溜、太沖。經漏:太沖、然谷。

溏泄:神闕、三陰交、太沖。行步難移:太沖、丘墟。

急性病毒性肝炎:足三里、太沖透湧泉。行步艱難:太沖、足三里、中封。

虛勞浮腫:腎俞(灸)、太沖(灸)。女人漏下不止:三陰交、太沖。

赤眼:迎香、臨泣、合谷、太沖。寒熱痹痛:合谷、太沖。

穴位療法及注意事項

【按摩手法】用左手拇指指腹揉捻右太沖穴,有酸脹感為宜,1分鐘后再換右手拇指指腹揉捻左太沖穴1分鐘。

太沖穴治感冒:在感冒初起,有流涕、咽痛、周身不適等感覺時,按摩腳上的太沖穴減輕感冒帶來的不適,甚至可以使感冒痊癒。

具體方法是:先用溫水浸泡雙腳10—15分鐘,而後用大拇指由湧泉穴向腳后根內踝下方推按,連續推按5分鐘,然後,再用大拇指按摩太沖穴(大腳趾與二腳趾縫上1.5分處)由下向上推按,雙腳都按摩,每側按摩5分鐘。按摩后,即刻會感到咽痛減輕,其他癥狀也會隨之減輕;甚至痊癒。

療法原則: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日常按摩:用拇指指腹按壓或牙籤圓頭(注意不是尖的一頭)點按該穴5-8分鐘,注意按壓力度可稍大,以有酸脹痛感為佳。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