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經方治療癌痛驗案一則

        患者楊某某,男性, 85歲,胃癌晚期,直腸轉移,左小腹劇痛, 痛則汗出, 曾服用曲馬多緩釋片無效,后改為鹽酸羥考酮緩釋片,服藥后出現嚴重嘔吐,後來尋求中醫治療。觀其精神萎靡,面色黧黑,腰膝酸冷,腹痛遇寒加重,四肢倦怠,大便次數頻多,偶有血便,夜尿頻數, 每夜4~6次,舌淡,苔白膩,脈寸弱尺沉無力。

        中醫辨病屬於內科癌病-癌痛,辨證屬腎陽不足、陰寒凝滯,中醫學對於癌痛認識不外乎「不榮則痛」、「不通則痛」。該患者左下腹疼痛,冷痛為主,伴腰膝酸冷,舌脈共參,臟腑辨證定位於腎,故以金匱八味腎氣丸加減。處方: 附子(先煎)15g、肉桂(沖服)3g , 熟地24g,山藥12g、萸肉12g、澤瀉9g、丹皮9g、茯苓9g,鹽杜仲12g、天台烏葯9g、橘核9g、延胡索9g,水煎服,日一劑,同時左下腹痛點外敷扶陽散寒、通絡行滯的中藥「骨痛貼」(由黑順片、肉桂、仙茅、細辛、乾薑、威靈仙、全蠍等組成),顆粒劑醋調外敷,日一次。用藥后次日查房,患者自覺左下腹疼痛明顯緩解,大便不適感減輕,精神好轉,服藥敷藥7天後精神好轉,進食增多,疼痛基本消失。

        病案討論:《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脈證並治》「 虛勞腰痛, 少腹構急, 小便不利者, 八味腎氣丸主之。」 該患者所患病症與該條文比較吻合,久病傷腎,元陽不足, 失於溫煦, 故腰膝酸冷; 腎陽虛弱, 不能溫煦下焦, 故小便頻數、大變頻多。舌象脈象均符合腎虛之辨證,故治取八味腎氣丸,方中重用熟地黃厚補腎氣, 陰中求陽;輔以附子、肉桂益火之源, 少火生氣;杜仲、烏葯加強補腎行氣;茯苓、澤瀉、丹皮去除下焦之陰寒水濕; 少佐橘核引葯下行。患者全身病症屬於腎虛,偏腎陽虛,痛點位於下焦,機體陽氣長期不足,陰寒水濕下注於下焦,故用扶陽散寒、通絡行滯之骨痛貼外敷,內外合治,療效甚佳。

    文章由望京醫院腫瘤科 何生奇 副主任醫師原創(每周二上午專家門診),圖片源自網路。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