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吃餃子還是吃長面?北方人用餃子「算命」,吃長面為更好活著

提示:過年了,說說餃子與長面。幾十年前,北方人過年吃長面不吃餃子。然而,1986年,專家在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古墓群考古時,就發現了餃子,一隻餃子和四隻餛飩一起被放在一個木碗中。這是歷史留給人們的一份溫暖,也是中原故鄉的味道。它說明至少在唐代,餃子已傳入我國的邊遠地區,帶著吉祥、幸福和溫暖。


《呂氏春秋·季冬記》記載,是因為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擊鼓的方法來驅逐「疫癧之鬼」。隨著時間流逝,這個節日被附會了更多傳說。一說古代有一種兇猛的惡獸,叫做「年」,每到農曆年最後一天的午夜,年獸會進攻村子。有一個聰明的孩子教會大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以此驅趕年獸,由此演變為「除夕」。

除了「夕」吃點什麼呢?這就是我們說的年夜飯了。老家在北方,也在北方工作,兒時老家的年夜飯里似乎沒有專門吃餃子一說,人們吃的都是長面。年前,人們都會去麵坊里壓很多面回來,從初一吃到十五,有的甚至要吃出正月。那時候,殺豬宰羊是一個方面,因為餐桌的不豐富,長面成了必不可少的。人們把肉菜做成噪子,調好湯,想吃隨時就可以做,因為有現成的面,做起來很方便,速度也快。

Advertisements

至於吃長面的說法,唯有這一種,即過年如過關,除了「夕」就得守歲,一碗熱氣騰騰的面,當然有著慶生的意味。這彷彿與過生日吃長壽麵是一個道理。所以,吃長面在北方人的心裡,多少有些過了年關的意思。

一碗面是為了更好地活著,有著對於「勝利」的慶祝,也有著對未來美好的期許。傳統的習俗在這裡成為古老的文化,並且具備了生生不息的力量,讓人感到了存活的不易,分明有了一種在艱難中砥礪前行的意味。拉長了的面因而也成了拉長了的幸福。

至於餃子走進北方農村的年夜餐桌,大約也就是改革開放后的事情。餃子源於古代的角子。餃子原名「嬌耳」,相傳是我國醫聖張仲景首先發明的,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了。

清朝有關史料記載說:「元旦子時,盛饌同離,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歲交子之義。」又說:「每屆初一,無論貧富貴賤,皆以白面做餃食之,謂之煮餑餑,舉國皆然,無不同也。富貴之家,暗以金銀小錁藏之餑餑中,以卜順利,家人食得者,則終歲大吉。」這說明新春佳節人們吃餃子,寓意吉利,以示辭舊迎新。

Advertisements

然而,至少是在我的記憶里、至少是甘肅人在30年前,過年是不專門吃餃子的,即使吃,也如清朝史料記載中所說吃的是扁食。而在扁食放一些寶貝什麼的,則是有錢人家玩的,窮人之家大不了放些硬幣之類,誰吃到了就說誰的命好,心此來測試大家在一年中的運氣,很有些「算命」的意思。

還有,北方人吃的扁食雖說也算餃子之一種,但要比餃子大,介於餃子與包子之間。北方人豪放,小小的餃子在他們的嘴裡多少有些不過癮,做起來也覺得多少有些麻煩,所以,乾脆就將它放大了。但把它做成包子煮著吃,好似有失斯文,花樣不夠,也便發明了扁食。

都是包著的餃子,在這裡明顯有了地域文化的差異。但不管是餃子還是扁食,對於人們來說,無非是代表著這麼幾個心愿:

一是按照古代的習俗,餃子是過年祭祀后食用的食品。過年時,講究守歲時包,辭歲時吃,即到子時吃,此時為兩年之交、迎新辭舊的時刻,具有特殊意義,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預示新的一年裡交上好運。

二是餃子形如元寶。人們在春節吃餃子取「招財進寶」之音。

三是餃子有餡,便於人們把各種吉祥、喜氣的東西包到餡里,以寄託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美好期盼。

四是餃子本身就好吃,民間有「舒服不如躺著,好吃不如餃子」的俗話。

在這麼多吉祥的寓意里,如果認為餃子只屬於中原與南方,那就大錯特錯了。

阿斯塔那古墓群距吐魯番市區約40公里一處古墓群,是西晉至唐代高昌城居民的公共墓地,總面積約10平方公里,出土了很多文物,被稱作地下博物館。1986年,人們在這裡考古時,發現了餃子,被盛在陶碗里,每碗一個或二個。另有一隻餃子和四隻餛飩一起被放在一個木碗中。這是歷史留給人們的一份溫暖,也是中原故鄉的味道。它說明至少在唐代,餃子已傳入我國的邊遠地區,帶著吉祥、幸福和溫暖。

這些年,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餐桌豐富了,長面不再是北方人過年的專利,餃子也走進了他們的年底飯,反倒冷卻了扁食。在這個細節的變化里,人們幸福著時代的幸福,年夜飯也成了時代的盛宴。一句話,要什麼有什麼,想吃什麼同樣也有什麼。吃出的都是年與團圓的味道。(文/路生)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