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讀經典丨堅持背誦傷寒100天《傷寒論》45~47

全文字數:1246字

閱讀時間:2分鐘

太陽病,外證未解者,不可下也,下之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湯主之。(45)

解析:本條論述表裡同病,應先解外,治宜桂枝湯。

凡表證未解,又見大便不利之里證時,不可先攻下。如果先行攻下,則屬治療上的錯誤。這是因為,在一般情況下,邪客於表,當汗之而解;邪結於里,可下之而愈;表裡同病,亦應先解表後攻里。若先攻下,總要傷里氣,里氣受傷,在表之邪則很容易乘虛內傳,使病情複雜化。因此,表裡同病時,一定要先解外,待表解后,如果里氣仍實,方可攻下,這是傷寒六經證治的一條很重要的治療原則。至於解表,應考慮使用桂枝湯。因此處所言里證乃是不大便,故不宜用麻黃湯峻汗而傷津劫液,只能用桂枝湯滋陰以和陽,調榮而和衛方為得體。

Advertisements

太陽病,先發汗不解,而復下之,脈浮者不愈。浮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脈浮,故知在外,當須解外則愈,宜桂枝湯主之。(46)

解析:本條論述太陽病汗、下后不解仍可再汗。

太陽病,本應發汗而解。今「先發汗不解」,說明可能為表裡病,或汗不得法,或病重葯輕,以致一汗不解。既然表不解,就應再以汗解,雖有里證亦不應攻下。否則誤下必傷正氣,可引起表邪內陷,變生他病,今表不解而復下之,察其脈仍見浮,說明病邪仍在太陽之表,沒有內傳。「浮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是自注句,指出病不解的原因是當汗未汗,而反用下法則誤。由於病為汗下之後,故雖應再汗,亦不可用麻黃湯峻汗,當選用桂枝湯為宜。

太陽病,有一汗不解可以再汗之法;陽明病,有下后餘熱復聚,可以再下之法。臨證以辨證為準,有事證則用是法,切不可動搖不前。

Advertisements

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此當發其汗。服藥已,微除,其人發煩目瞑。劇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麻黃湯主之。(47)

解析:本條論述太陽傷寒,遷延日久,服麻黃湯后可能發生鼻衄而解的情況,並指出欲衄的先兆及衄解的原因。「麻黃湯主之」應接於「此當發其汗」之後。

太陽病,見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為典型的太陽傷寒表實證。若其證遷延八九日不解,仍應再用麻黃湯發汗。若葯侯建不汗出而煩躁,則屬表閉太甚,羊肉內郁之大青龍湯證。今「服藥已,微除」,即言略發一點汗,證候稍減,但不徹底。然為何不能汗出而病癒呢?這是因為衛閉營實,沒有得到及時的治療,遷延至八九日,以致陽氣受寒邪的郁遏太甚,即所謂「陽氣重故也」。此時即使用了麻黃湯,也僅僅能稍稍出點汗,使衛分之邪稍減而營中之邪卻不能盡去。儘管如此,但葯后正氣得藥力之助,使陽氣振奮,則可能出現「戰汗」作解或鼻衄作解的兩種情況。這兩種自解的情況,多見於邪氣壅實而體質壯盛之人。本條論述的是鼻衄作解的情況:鼻衄作解,又稱「紅汗」,是邪氣不能外解,陽郁太甚,以致內逼營分,迫血妄行,從清道鼻竅而出。汗血同源,邪不從汗解,即可從衄而解。在衄解之前,因陽氣發動,欲驅邪外出,正邪相爭,患者常可出現煩熱、面目畏光而欲閉目,或頭暈等先兆證候。而一經衄血,如出血痛快,則使營分之寒邪可隨之而去,諸證隨之而愈。這個過程或稱「衄以代汗」,或謂「出紅汗」、「出大寒」等證名。

⊙版權聲明:本平台旨在傳播中醫文化知識,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懸壺醫案】徵文恢復啦,如果您覺得您的病案具有代表、如果您覺得您的方葯具有奇效、如果您是一個厚德濟生不吝醫術的好中醫,歡迎投稿到【懸壺醫案】欄目!

⊙本文編輯:藍實

⊙溫馨提醒: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僅供中醫思路參考。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