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心理學上怎麼分析日久生情?

對於「日久生情」,我們應該去分析「情」,因為情感的強烈程度、相互的依賴性等存在差異。

從心理學看,人際之間的吸引一般分為三個層次:親合、喜歡、愛情。

1、人際吸引的最低層次是親合,親合就是一個人害怕孤獨,希望與他人在一起,建立協作和友好聯繫的一種心理傾向。起源於依戀,人作為社會性的動物,合群在個體生命早期的表現是親子間的依戀,嬰兒對雙親的出現產生積極反應,願意和父母在一起。

依戀類型的研究起源於英國心理學家Bowlby和MaryAinsworth的陌生情境測驗,考察嬰兒在玩玩具的過程中,主要養育者(一般是母親)離去后再回到嬰兒身邊時,嬰兒會產生不同的反應。根據不同的反應將嬰兒的依戀類型分為了安全型、冷漠型、反抗型、混亂型四種不同類型,這四種類型的嬰兒長大後會呈現出不同的親密關係類型的情感處理方式,分別是長期穩定的戀愛關係、對異性恐懼迴避(產生同性愛)、拒絕長久關係(追求一夜性)、強烈佔有對方(家暴)。目前研究證明,依戀類型跟嬰兒本身的氣質類型和父母養育方式相關。因此,我們可以說一個成年人的情感關係跟嬰兒時期有著密切關係。

2、喜歡是中等程度的人際吸引,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對某人產生「好感」。

影響喜歡的因素主要包含:

(1)熟悉與鄰近;

(2)相似與互補;

(3)外貌;

(4)才能;

(5)人格品質。

其中前面兩個因素就直接跟相處的時間長短密切相關了,處於物理空間距離較近的人們,見面機會較多,容易熟悉,產生吸引力,彼此的心理空間就容易接近。長期見面也利於彼此了解,使彼此相互喜歡。另外,相處的時間長,也更有機會去了解比如信念、價值觀、興趣、愛好等影響相似性的因素。但交往頻率與喜歡程度的關係呈倒U型曲線,過低或過高的交往頻率都不會使彼此喜歡的程度提高,中等的頻率交往,人們彼此喜歡程度較高。

3、最強烈的人際吸引形式就是愛情了,愛情相比於喜歡,層次更深,主要區別在於:愛情的依戀更強烈,而且更有特異性和針對性,一旦感到孤獨,就一定要去尋找特定的對方;愛情需要積極利他的付出;愛情也強調在高度情感依賴的同時也有身體接觸的需要,性是愛情的基礎和核心成分,這也解釋了很多人也會提到的「日久生情」的另一層含義。一般而言,在初中階段(有些早熟的青少年在小學階段)能產生喜歡的情感體現,而在青春期過後能區別「喜歡」與「愛情」的差異)

總結起來,長時間的相處能增加確實能增加相互的感情,但需要控制接觸的頻率;而要產生更高層次的情感體現需要更多的付出與深刻的體驗。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