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提高育雛成活率?

從出殼到24日齡的雞苗稱為雛雞。雛雞成活率的高低,生長質量的好壞與母源體況質量、孵化育雛時的溫度、濕度和平時飼養管理各個環節的影響有直接關係,如 出殼后的溫度、濕度、光照、飼料、疾病等,雛雞畏冷畏熱,胃腸容積小,抗病力差,要提高雛雞成活率就必須實行科學餵養,精心管理。

 1. 選擇健康的初生雛雞

  選擇信譽好的種雞場和孵化場。不要寄希望於讓每個種雞場都孵出不攜帶病菌的雞苗,也是不可能做到的,既然是這樣,那就應及早做好防病工作,雛雞用藥應遵照以下原則:a、對損害腎臟的葯不用(如鏈黴素、慶大、卡那等)b、有抗藥性的不用 c、盡量給其飲水,避免拌料。因為攪拌不勻會中毒,再者病雞吃得少,健康的雞反而採食量大,起不到療作用。對於弱雛,要精心飼養。過弱過小的雛雞,往往帶菌,易成為傳染源,要堅決淘汰。

Advertisements

  2. 保持適宜的環境溫度

  環境溫度適宜是育雛成功的關鍵。溫度低,雛雞畏寒扎堆,卵黃吸收不良,易誘發白痢甚至擠壓致死;溫度過高,雛雞正常代謝受抑制,食慾減退,體質虛弱,發育遲緩,易誘發啄癖。育雛開始溫度要求為33~35℃,5天後每天降低0.5℃,降到24℃為止。雛雞日齡越小,對溫度的穩定性要求越高,初期晝夜溫差應在3℃以內,後期可以放寬,但不應超過5℃。壯雛育雛溫度可略低,對體重偏輕、體質弱的雞群育雛溫度應略提高。

  溫度是否適宜可以通過觀察雞群的表現來判斷:溫度適宜時雛雞均勻分佈在籠內,活潑好動,食慾旺盛,睡眠安靜,睡姿舒展;溫度低時雛雞扎堆,靠近熱源,夜間睡眠發出唧唧叫聲;溫度過高時,雛雞遠離熱源,張口喘氣,食慾不好,大量飲水。若出現溫度過高或過低的情況,要隨時調整。

Advertisements

  3. 保持適宜的環境濕度

  育雛初期,前三天雞舍濕度越大越好,相對濕度最好達到80-85%,第4-6天,環境濕度應控制在70%左右,以緩解雛雞失水和脫水癥狀,避免出現脫水引起的絨毛脫落、腳趾乾癟等現象,以利於提高成活率;一周后要降低濕度,加強通風以減少球蟲病的發生,要切記「通風換氣是個寶,任何藥物替不了」,通風不良乃百病之根源。

  隨著雛雞的生長,新陳代謝旺盛,呼出的水汽會增加雞舍的濕度,此外糞便、水槽中水分的蒸發,也會使濕度增大。濕度大,細菌、球蟲等不易殺滅,增加雛雞感染疾病的機會。因此,育雛後期濕度應控制在50%左右。降低濕度可採取通風換氣、勤出糞等方法。

  4. 適當進行通風換氣

  育雛前期應以保溫為主,兼顧通風換氣。在舍溫不高需要通風時,一般安排在中午或下午進行,且每次通風時間不宜過長。育雛後期以通風為主,兼顧保溫,此期可以藉助排風扇來完成通風。加強通風換氣能有效預防呼吸道疾病和其他疾病的發生。通風時注意不要將冷空氣直接對著雛雞吹,同時注意通風后及時提高舍溫,避免溫度忽高忽低。

  5. 合理安排飼養密度

  雞群密度過小,房舍、設備利用率低,則成本提高,經濟效益下降;若飼養密度過大,因飼槽、水槽的限制,採食時弱雛受壯雛的欺凌,將導致弱雛更弱、壯雛更壯,影響雞群的均勻度。

  雞群密度的大小,應根據雛雞日齡、飼養方式、季節和雞舍結構的不同進行適當調整。育雛開始時每平方米籠底面積以飼養40~50隻雛雞為宜。隨著日齡的增長,飼養密度應逐漸降低。

  6. 科學控制光照時間和強度

  光照除用於保障雛雞採食外,主要是刺激雛雞機體的生理髮育。隨著日齡的增長,育雛的光照原則是逐步減少光照時間和降低光照強度,不可增加光照強度。開放式雞舍在日照逐漸縮短的季節育雛光照採用漸減法,即1~3日齡23個小時光照,以後每天減少光照15~30分鐘,最後採用自然光照;在日照逐漸延長的季節育雛光照採用恆定法,即1~3日齡23個小時光照,逐漸減少到20周齡的自然光照時數並維持不變。光照強度建議第一周20瓦/米2,第二周10瓦/米2,從第三周逐步降至5瓦/米2。日常管理時,應經常清除燈泡上的灰塵和更換壞燈泡;採用弱光,杜絕惡癖發生;補光時光照時間不要時長時短,以免造成光照紊亂,失去刺激雛雞機體的作用。

  7. 加強飼養管理

  雛雞先飲水后開食。前幾天,給小雞飲水的溫度控制在18-21℃,小雞出殼后是飲30℃以上溫水的。初飲時在飲用水中加入葡萄糖、電解多維,以促進腸道蠕動、卵黃吸收和胎糞排出,增強食慾。開食應在初飲后3~4小時進行,每次喂量應掌握在20~30分鐘吃完為宜。保持合理的飼養密度,搞好環境衛生,及時消毒,建立科學的疫苗接種和藥物預防程序。

  總之,生產中必須做好雛雞的飼養管理,為充分發揮品種生產性能打好基礎。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