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厥開始做「平尚書事」,為時太晚,不過兩年蜀漢就亡。

  蜀漢的這一本賬,在諸葛亮去世以後便沒有什麼「進項」,只是姜維在今日的甘肅青海略有作為而已。

  比起魏、吳兩方,蜀漢卻也有它的優於魏、吳之處:沒有權臣之肆意廢立,沒有宗室之內的骨肉相殘。後主雖則十分平庸,卻也不曾糊塗得像孫權晚年一樣。後主也很幸運,有一連串的文臣,從董允到樊建,忠心辦事,使得國家的庶政始終沒有違反諸葛亮所留下的規模(其中只有一個陳祗,成績較差)。

  董允是董和的兒子,董和是諸葛亮的同僚兼好朋友,原籍益州巴郡,寄居荊州南郡,在漢朝末年回益州,在劉璋下面當過幾任縣長縣令與「益州郡」大守,富有行政經驗。劉備拜他為「掌軍中郎將」,叫他陪同諸葛亮處理「左將軍府」的種種事務。那時候,劉備除了仍自稱曹操一度向漢獻帝推薦他擔任的「左將軍」以外,已經同時又自稱為「大司馬」。所以,他的「左將軍府」的正式名稱,是「左將軍大司馬府」(諸葛亮的官銜是軍師將軍,比董和的「中郎將」高)。

Advertisements

  董和與諸葛亮兩人之間,相處得極好。董和雖則在官階上低於諸葛亮,卻敢於「就事論事」,在公務上常常向諸葛亮提出相反的意見。有時候,諸葛亮不肯接受董和的相反意見,董和卻又敢於不怕諸葛亮嫌他嚕囌,一再把這個相反的意見提出,雖提出十次也要提它出來,直到諸葛亮接受為止。

  請葛亮不僅不嫌他嚕囌,而且十分欣賞,叫同僚們以他為模範。諸葛亮說:「董幼宰參署七年,事有不至,至於十反,來相啟告(董和的字,叫做幼宰)。」

  諸葛亮又說:「倘若大家能像董幼宰那樣『殷勤』,『有忠於國』,『則亮可少過矣』。」

  諸葛亮說他一生有四位肯對他「直言」的朋友:崔州平、徐庶、胡濟,另一人便是「每言則盡」的董和。

  董和生性耿介,不僅「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而且為官清正,「死之日,家無儋石之儲。」

Advertisements

  董允幼承庭訓,學養均好。劉備先後叫他作太子舍人、太子洗馬,意思是叫太子阿斗有他這樣的一個好人作朋友,免得走入歧途。

  阿斗繼位以後,把董允升為黃門侍郎。諸葛亮在建興五年離開成都北上,進駐漢中,寫了《出師表》向後主臨別贈言,希望後主把「宮中之事,事無大小」,都徵求侍郎董允與他上面的兩位侍中(郭攸之與費褘)的意見。倘若這三人沒有「興德之言」,就殺掉他們「以彰其慢」。

  事實上,郭攸之是好好先生,不太堅持自己的意見。費褘不久便被諸葛亮調去丞相府作「參軍」,剩下來作為後主身邊的「諍友」的,只有董允一個人。

  後主升他為「侍中」,又讓他兼領「虎賁中郎將」的職銜,統領在宮中宿衛的「親兵」。

  後主在即位的時候,年齡是十七歲,到了建興五年,便有了二十一歲(他即位的一年是劉備章武三年,沒等到第二年便改元建興。所以,在建興五年之時,他的虛歲是二十一歲)。

  後主對於美麗的女子頗有興趣,雖則他的皇后、張飛的大女兒,並不難看(可能甚美,因為張飛本人曾經是美少年)。

  後主除了皇后張氏以外,也有若干位妃嬪之類,卻貪心不足,頗想廣采民間的美女,收入後宮。董允認為這件事他不能不以侍中的身份,出面阻擋。他板起面孔向後主說:「古時候的天子,至多只有十二位后妃。現在,陛下的後宮已經超過了這個數目。」後主向董允說好話,請他通融通融;董允卻始終堅持,絕對不肯通融,後主只得打消這廣采民間美女的念頭。

  從此,後主對董允既敬且畏。別的壞事,他也不敢做,不敢想了。

  宦官黃皓,也極怕董允,比後主更怕董允。董允對黃皓,也當然更加不假辭色,常常對黃皓嚴厲責備,也不許黃皓陞官升得太快,在他當侍中的期間,他只許黃皓升到「黃門丞」為止。

  董允在費褘於延熙六年升為「大將軍、錄尚書事」的時候,被加官為「輔國將軍」,以「侍中」的本職兼「守尚書令」,成了費褘的副手。

  老百姓對他的印象極好,把他列為所謂「四相」,即四個丞相之一。這所謂四相,是,諸葛亮、蔣琬、費褘與董允(其中,只有諸葛亮一個人是丞相;蔣琬與費褘均有過「錄尚書事」的實權,算得上是事實上的「真宰相」。董允僅僅做了「守尚書令」,不曾「錄尚書事」;他是無論怎麼說,也算不上是一個「相」的)。

  董允做「尚書令」的期間,也極短,只做了三個年頭,到了延熙九年便病故了。

  繼任尚書令的人,是來自南陽郡的呂乂。呂乂的行政經驗很豐富,做過一任管鹽的典農都尉,兩任縣長,四任太守。他的辦事效率極高,做到了「眾事無留,門無停賓」。

  呂乂做尚書令,做到了延熙十四年病故為止,前後五年。

  呂乂的繼任者,是貽誤大局的汝南郡人陳祗。陳祗與宦官黃皓「互相表裡」,縱容黃皓。黃皓之開始干預政治,是在陳祗作尚書令的七個年頭的期間。

  在景耀元年(公元258年)開始做尚書令的,是(河南省桐柏縣之東的)平氏縣義陽鄉人董厥。他做過諸葛亮丞相府的「令史」。令史的官職,似乎比「長史」小,而縣令則比縣長大(大縣的長官叫做縣令;小縣的長官叫做縣長)。

  諸葛亮曾經向別人誇獎董厥,說:「董令史,良士也。吾每與之言,思慎,宜適。」這「思慎宜適」四個字,是「諸葛體」,費解。意思是:「董厥這個人很小心,想得很仔細,說出話來,很恰當,可行。」

  董厥不僅在景耀元年做了尚書令,而且在景耀四年,以「輔國大將軍」的官職,「平尚書事」。「平尚書事」,在名義上比「錄尚書事」的權力較小,其實權力是一樣的(平字的意思,是「秤」,是「權衡輕重,決定如何處理」。其後的幾個朝代,「真宰相」的官銜有的是「平章事」、「平章軍國重事」、「與中書門下三品同平章事」,因此這「平章」兩個字成了真宰相的簡稱。這裡面的「章」字,是名詞,似乎指「文章」、「文件」。「三品」兩個字,不是說真宰相的官階只有「三品」,而是指「三品以上的官」。那時候,當真宰相的人,要會同中書與門下兩個省(院)的三品以上的官,一起研究重要的文件與政務,所以他的官銜才叫做「同中書門下三品平章事」)。

  董厥開始做「平尚書事」,為時太晚,不過兩年蜀漢就亡。在這最後的兩年,在董厥下面當「侍中,守尚書令」的是他的小同鄉、平氏縣義陽鄉人樊建。他們二人有能力處理庶政,同時支援在前方作戰的姜維,卻沒有辦法控制宦官黃皓。

  不過,宦官黃皓之壞,並沒有壞到了該負亡國責任的程度。那末,該由誰來負呢?第一,當然是後主自己。第二,是竭力主張投降的譙周。這些話,我要等到敘說鄧艾與鍾會兩路伐蜀之時,才能細說。

  我在這一章里,約略敘過了董允到樊建這幾位當過尚書令的人,用意在於說明諸葛亮不是沒有留心到獎拔人才。在董允以前,蔣琬與費褘均做過尚書令。這兩人是諸葛亮有生之年的以前,蔣琬與費褘均做過尚書令。這兩人是諸葛亮有生之年的好幫手。更前於蔣琬的,有法正、劉巴、李嚴、陳震,四個人,都當過尚書令。

  法正與李嚴的為人,我以前作過批評。劉巴,依照胡健中先生的意見,是一位值得重視的人物。他是荊州零陵郡烝陽縣人,在曹操大軍壓境之時,別的荊州名士一窩蜂跟隨劉備向南逃難,他卻向北走,投奔了曹操,其後又接受曹操給他的任務,回家鄉,爭取荊州南部四郡。終於流落到交趾,又來到了益州,偏偏遇到劉備拿下益州,終於被劉備的情義所感動,死心塌地,先後作「西曹掾」與尚書令,辦了不少事,而對外保密。他去世於章武二年(公元222年)。

  陳震是荊州南陽郡人,長於辦外交,出使東吳,訂成了漢、吳同盟的條約。他在建興三年以後,一度做過尚書令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