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在春節 ——吃出儀式感

又是一年春節到。漫天的風雪似乎也壓不住飄散在空氣中的各種食物的香氣。一圈一圈地在你的鼻尖打轉,勾引著你的胃蠢蠢欲動。

春節擺在桌上引得人們下筷最多的食物,往往是用最原始的方法加工炮製而成的,總能讓人們從大魚大肉中回味一些過去的口感,也總是能令人吃出一種久違的儀式感。

春節食物的準備,往往從很早之前就已開始。當天還是晴而高時,當空氣還干而燥時,我們勤勞的母親們就已經開始行動了。只為了讓我們能夠吃出幸福,吃出回憶,吃出儀式感。

翠綠的豆角過水焯過後晾在院子里,風乾成蜷曲的線形,這是為冬至的餃子做準備。白白嫩嫩的大蔥依次偎在牆邊,用土埋著半截身子,這是為了更好的給大蔥保暖,留住蔥味。還沒有發酵好的西瓜醬經過多日的晾曬,已經被密封進了漆黑的壇中,這是每年桌上必備的醬料。

經過漫長的等待終於熬到了臘月二十三,農曆小年。媽媽親自下廚擀麵葉,麵杖在媽媽手中靈活地轉著,壓出一張張勁滑爽溜的面葉。撒一把蔥花,滴一滴香油,舀一勺陳醋。用手捧起面碗,面的香氣絲絲縷縷縈繞在鼻尖,經久不散。一碗看似簡單的酸湯麵葉,竟也吃出一種莊重的儀式感。似乎只有春節,才能賦予食物這樣的魅力。

現代化的生活超市方便而貼心,從新鮮的肉類蔬菜到現成的餃子湯圓,人們可以從中找到一切餐桌上需要的食物,然而春節總是例外。我小時候總是不明白為什麼媽媽要一次買一大袋子饅頭,蒸一筐的包子棗花,炸一大盆的雞塊魚塊,燜一鍋的紅燜羊肉。現在,我終於明白,這一切,都是為了在春節吃出儀式感。也終於懂得,真正迎接家人回歸的美食,還是要出生在廚房裹了一層油的黃燈泡下和通風的窗台上。

或許是因為這難得的儀式感,春節的餐桌上總是會有人在你耳邊一遍又一遍一次又一次的跟你說:嘗嘗這個,嘗嘗吧,很好吃的。也總是禁不住誘惑,一次又一次拿起放下了一次又一次的筷子。

春節的儀式感在一年又一年的春晚中逐漸淡化,卻又在一家又一家的餐桌上不斷傳承。食在春節,吃出儀式感,今年,明年,每一年……

(鄭州第七十四中學 高一六班 秦佳怡;輔導老師 秦婉)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