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天麟:五行配五臟 平衡關乎健康

初天麟/文

五行配五臟 平衡關乎健康

有些人不相信中醫,主要理由之一就是不相信中醫的基礎理論,特別是陰陽五行學說。

有些人不相信中醫,主要理由之一就是不相信中醫的基礎理論,特別是陰陽五行學說。我認為,我們不妨從更宏觀的意義上來理解古人創造五行學說的用意:天人合一學說是強調自然界的整體觀念,是一元論;陰陽學說是強調一對一的雙邊關係,是二元論;而五行學說則是強調一對多的多邊關係,是多元論。

五行體現多邊關係

五行學說只是一個習慣說法,不是絕對的,但是它能夠用來說明自然界複雜的關係,這就是多邊關係。從相生來講,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從相剋來講,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五行學說強調多邊關係要有相對動態的平衡,失去平衡則為疾病,就需要找到多邊關係中的失衡點,然後有針對性地去調理,去治療,使其歸於平衡。理順複雜的關係,就像帶兵打仗,要分析各方面的利害關係,所以中醫有「用藥如用兵」之說。

把五行從關係論來討論,意義非常重大。我前兩年看過一個女性患者,滿口都起瘡,舌頭也爛得可怕,西醫診斷叫多形性紅斑。她來找我看,我根據中醫的五行學說來給她診治。宏觀地按五行歸類,舌頭屬心,舌為心之苗,於是我給她用大劑量的中藥清心火,效果很不錯。

五行和五臟相配

關於五行學說,大家不要把它神化,它就是古人用來比喻物質世界分類的一個習慣說法,主要體現多邊關係。

五行就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的運動。五行學說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之間的運動變化而生成的。同時,還以五行之間的生、克關係來闡釋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繫,認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靜止的,而是在不斷地相生、相剋的運動之中維持著協調平衡。

木性可曲可直,枝葉條達,有生髮的特性。肝喜條達而惡抑鬱,有疏泄的功能,故以肝屬木。

火性濕熱,其性炎上。心陽具有溫煦之功,故以心屬火。

土性敦厚,有生化萬物的特性。脾有運化水谷,輸送精微,營養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之功,為氣血生化之源,故以脾屬土。

金性清肅、收斂。肺具清肅之性,肺氣以肅降為順,故以肺屬金。

水性潤下,有寒潤、下行、閉藏的特性。腎有藏精、主水等功能,故以腎屬水。

五臟相生相剋

五髒的功能活動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聯繫的。五臟之間既有相互滋生的關係,又有相互制約的關係。

肝生心就是木生火,如肝藏血以濟心;心生脾就是火生土,如心陽以溫脾;脾生肺就是土生金,如脾氣散精,上歸於肺;肺生腎就是金生水,如肺金清肅下行以助腎水;腎生肝就是水生木,如腎藏精以滋養肝的陰血,等等。

通俗地講,五臟相互滋生的關係就像母親和孩子的關係,肝生心就是木生火,肝可視為心的母親,而心則可視為肝的孩子。同樣,木就是火的母親,火則是木的孩子,依次類推。這就是用五行相生的理論來闡釋五臟相互滋生的關係。在臨床治療中醫生就應用五行相生的原理治療相關疾病。

由於木、火、土、金、水對應肝、心、脾、肺、腎五臟,中醫講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在《黃帝內經》中講克即為不勝之意,也就是說,水能勝火,火不勝水。由於克中有生、制則生化,所以稱它為主。

現在大家都講治未病,講究預防為主。中醫講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就是要考慮整體,應用五臟之間的相剋關係來治病。

養生有五難

三國時期魏國的嵇康寫了一本書叫《答難養生論》,寫到養生的一些難處,他總結出共有五難。我們如果解決了這五難,才能做到健康長壽。

第一,名利不滅。中醫認為養生第一難就是名利思想太重。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的序里也批評很多人「孜孜汲汲,唯名利是務」。人們一天到晚忙忙碌碌、鉤心鬥角,都是為了名利。中醫強調的是追求而不強求,你可以追求名利,但不要強求,這就是養生的態度。

第二,喜怒不除。就是情緒不穩定。

第三,聲色不去。什麼叫聲色不去?簡單地說就是好色。社會上有句話叫男人有錢就變壞,女人變壞就有錢,其實這就是聲色不去帶來的問題。

第四,滋味不絕。就是管不住自己的嘴。有人明明是脂肪高、血脂高、膽固醇高、肥胖、心臟不好,可是每天還胡吃海塞,這樣對養生肯定不好。

第五,神慮轉發。就是考慮的問題太多,活得不自在。大家看長壽的人,心態一般都非常寧靜。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