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筆記】衛靈公十五(18)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


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註釋】⑴質:本質,這裡指做事情的原則,出發點。⑵禮:指禮法,言行的準則。⑶孫:遜,謙虛、謙遜。⑷信:誠信誠實。

【譯文】孔子說:「君子做事情以道義為最高原則,依據禮法的規定行事,用謙遜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主張,用誠信的態度來加以完成。這真是君子啊!」

【簡評】依照學識深淺、修養高低的順序,孔子將人分成四類:庸人、士、君子、賢人。

所謂庸人,在孔子看來,就是那種一張口就說難聽話,沒有憂患意識,不願意向賢人善士看齊的人。這種人做事情從來沒有計劃,也不知道自己究竟要做些什麼,一味放縱自己,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從不講什麼道德規範。

所謂士,指的是這樣一種人:雖然歷煉不夠,但做事情還是講原則性;做事情雖然不能做得盡善盡美,但一定會有個結果;專業修養上看,他並不追求學識的淵博,但一定要追求知識的正確;表達時,並不追求長篇大論,但一定要追求觀點的正確性;做事情也不貪多,但追求將一件事情做好。

Advertisements

所謂君子,是這樣的人:忠誠守信,但認為這是人自然應該具備的,並不是什麼了不起的品德;講究仁義,但不為此感覺到與別人有什麼不同;深思熟慮,智慧明達,但絕不爭強好勝,與人比高低上下;言行舉止中和安詳,從不擔心別人會超過自己。

所謂賢人,指這樣的人:做事情順其自然卻又符合規矩;言行舉止足以為天下人表率卻並不傷及自身;富有天下但不積蓄財富;將財富分給別人並不擔心自己會變得貧困。

這四類人構成一個「金字塔」,越往上人就越少,庸人占絕大多數。一般人,能夠到達君子的層次就已經相當了不起了,所以孔子對「君子」是大為讚歎的。

如果想更進一步,做「賢人」,那「硬指標」一般人就達不到:富有天下!在孔子那個時代,這些人起碼也是帝王將相之類的,當然,帝王將相本身不一定就能夠做「賢人」,將財富與天下人共享,先富起來的人帶領全民共同致富,這也是個「硬指標」。即使到了現代社會,經過了長期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教育和多年的黨的培養,享受了「先富起來」的政策並掌握了中國大部分社會財富的中國富翁們,就極少有這樣的「賢人」,因為中國的慈善捐款,富人捐得最少!

Advertisements


注1:本文作者,張永強,退休教師。曾任職於綿陽師範學院文史學院。本文在此發布,已獲原作者授權。

注2:原作者撰寫本文,旨在讓從來都沒有讀過《論語》的人都能有一定的理解。

注3:如果可以,點個關注可好?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