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關節置換病人的康復護理怎麼做

什麼是人工膝關節置換?

人工膝關節關節置換術是指用生物相容性與機械性能良好的金屬材料製成的一種類似人體骨關節的假體。手術方法用人工關節置換被疾病或損傷所破壞的關節面。

膝關節置換的目的是:切除病灶,解除膝關節疼痛,改善膝關節功能,糾正膝關節畸形和獲得長期穩定。

哪些病人需要進行膝關節置換?

1.膝關節各種炎症性關節炎:包括類風濕性關節炎、骨性關節炎、血友病性關節炎、三聯症關節炎等.

2.一些慢性炎症性疾病能夠使關節腫脹、發熱,疾病進展將引起軟骨破壞、關節僵硬。

3.創傷性關節炎:外傷能使膝關節受損。

4.骨性關節炎:常年的正常使用,也能引起軟骨的碎裂、磨損(骨關節炎)。

5.少數老年人的髕股關節炎。

6.靜息的感染性關節炎(包括關節結核)。

7.少數原發性或繼發性骨軟骨壞死性疾病,骨腫瘤等。

膝關節置換手術前應作哪些準備?

術前康復護理評估

1.患者術前一般情況:①自願接受全膝關節置換術;②除常規實驗室檢查外,應做血沉和C反應蛋白檢查,排除感染性關節炎;③術前有無停用非甾體抗炎藥物;④了解患者有無全身隱匿性感染病灶,若有,需要控制感染後方可手術。

2.膝關節局部的情況:對膝關節的一般檢查,包括對膝關節的外形、腫脹、皮溫、關節積液等進行評估,並對膝關節的功能進行評價,對患者術前狀況做出客觀和量化的評價,以了解患者術前狀況並為術后隨訪提供資料。臨床上常採用紐約特種外科醫院的HSS膝關節評分標準對患者的膝關節功能進行評價。

術前康復指導

1.健康教育:為患者講解麻醉的方式、手術的目的、術前的注意事項等(同全既關節置換術)。

2.術前康復訓練:術前通過評估了解膝關節的活動度及周圍肌力的情況,指導患者術前進行股四頭肌和腘繩肌的肌力訓練及ROM訓練。另外,其他的肌肉也需要進行訓練,如上肢肌肉力量訓練是安全、有效地使用助行器具和體位轉移的先決條件。非手術側肌肉力量訓練,以便術后可以安全地完成行走、坐-站轉移以及上、下樓梯。對這些肌肉的訓練應在手術前開始、手術後繼續進行。

膝關節置換術后如何進行康復護理

術后處理

1.手術完畢后關節內放置負壓引流管裝置,並自足向大腿以彈性繃帶輕微加壓包紮,以促進靜脈迴流。有條件時可使用專用的靜脈泵或彈力襪以預防深靜脈血栓。

2.保持負壓引流通暢,根據引流量決定拔除引流管的時間。

3.適當使用術后鎮痛藥物或鎮痛泵,以使患者能夠耐受康復訓練。

4.必要時可適當使用低分子量肝素等藥物預防下肢探靜脈栓塞和肺栓寒的形成。

早期康復訓練護理指導(手術后1~3天)

1.冰敷及鎮痛:膝關節置換術後患肢可採用冰袋冰敷並加壓包紮患肢以減少關節出血及患肢腫脹。同時,可將患肢用特製的下肢墊抬高,以利於血液迴流,預防肢體腫脹。另外,採用鎮痛泵或非抗甾體類抗炎藥物有利於減輕疼痛及炎症反應。

2.踝泵運動:手術后當天起即可在床上做此運動,做此運動時,可應用靜脈止痛泵控制刀口疼痛。患者用力把膝關節伸直,踝關節背屈,再努力收縮大腿和小腿肌肉至少6s,之後完全放鬆。這樣可使股四頭肌等長收縮,防止肌肉萎縮,還有旋轉踝關節,隨意的活動腳趾,這樣可促進血液迴流。練習應分組進行,每組5~10次,每天3~6組。每個動作應盡量做到位,由慢至快。

3.壓腿練習:術后第2天患者可坐起練習按壓膝關節,尤其術前伴有屈曲攣縮畸形的患者。將腿伸直放在床上,用軟墊墊於足跟處,並將雙手放在膝蓋上方,輕輕下壓,使腿盡量伸直,每次都要維持5min左右,到患者不能忍受的疼痛程度為止,這是鍛煉伸直的最好方法。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后膝關節伸直比屈曲要困難得多,同樣也重要得多,只有伸直了腿才能正常行走而不引起疼通。

㈢恢復期訓練指導(手術后3~14天)

1.無痛情況下的鍛煉:術后第3天,拔除引流管,並攝X線片複查假體位置後方可練習直腿抬高,患者應在無痛的情況下進行鍛煉,教會患者直腿抬高的方法,高度不應高於30cm,每5個或10個一組,每天3~5組。方法是先用力使腳背向上勾,再用力將腿綳直,然後將整條腿抬高,維持幾秒鐘后將腿放下,並完全放鬆。練習時應分組進行。

2.被動活動器練習:術后第3天,若患者一般情況好,可藉助持續被動活動器(CPM)進行髖膝關節屈曲被動鍛煉。初次練習屈伸由0~30°開始,以後每天增加10°的屈曲度數,術后兩周應達到120°,每日2次,每次30min.頻率由慢到快,活動範圍以患者無痛範圍為準,並要考慮到患者恢復情況。當患者感到疼痛時,說明範圍過大,此時不可一味追求康復速度,保持前一次的角度鍛煉2天,然後遞增。CPM對肌力的恢復、髖膝關節活動度恢復有良好的作用,它幫助患者及早開始被動活動,從而防止關節周圍組織粘連,使關節活動改善,促進功能康復,增強韌帶強度,以滿足日常生活所需。

3.彎腿練習:術后第3天起開始練習。開始時可在床側進行,患者坐於床邊自然放鬆,腿憑藉重力垂到床下,就能達到90°,然後再用好腿放到前方,幫助向後壓患肢,即可增加屈膝角度,用力大小以能夠忍受為度,如果能維持用力幾分鐘,效果更好。

4.主動膝關節屈伸活動:手術后第3天開始練習。在股四頭肌、腓腸肌肌力得到一定恢復,術后疼痛較輕時,使用CPM鍛煉的同時進行,或在體療師的幫助下進行。

5.伸展滯缺及屈曲受限時的膝關節鍛煉 用於術后2周膝不能完全伸直或屈膝不能達到90°時。一般術后9~10天時患膝伸展滯缺超過5°~10°,屈曲小於75°~90°時即可開始在麻醉及監護條件下進行手法推拿矯正,使膝關節被動伸直,並屈曲達90°以上。之後休息1天,第2天重新開始以上鍛煉。

癒合期鍛煉(手術2周之後)

1.習步架站立練習:此時患者患肢還需要石膏托固定支持,依靠習步架進行站立練習,為進一步站立行走做好準備,在進行站立時,由於患肢關節不穩定,肌肉力量相對較弱,故患肢站立過渡時以患者的主觀感知為主。

2.習步架步態訓練:用雙手握好把手,身體站立,目視前方,先向前移動習步架,然後移動健腿,再移患腿(注意習步架放穩后再移腿)。

3.雙腋杖三點步行:患者剛下地時需要有人幫助。三點式步態,是一種快速移動的步態。適用於一側下肢功能正常,另一側無法負重時使用,且上臂健壯的患者。使用雙拐行走時,兩腋拐與患肢同步,與健側交替行走。開始每次10~20min,2次/d,以後逐漸增至兩次20~30min,每天3、4次。使用拐杖時應手持重,拐杖腋橫把應與腋窩保持兩指距離,不能用腋部持重,以免腋窩下的神經、血管被壓傷。

出院時訓練指導

1.出院時制定康復鍛煉計劃:膝關節置換術后康復練習大部分時間是出院之後在患者家中,出院時要給患者制定康復鍛煉計劃。教會患者及家屬訓練方法,患者坐在床邊,主動屈伸小腿或坐在床上,膝關節下墊一枕頭使膝關節屈曲,然後伸直,每日多練習。同時配合全身關節的運動,如散步、上下樓等。這樣,不僅使膝關節得到鍛煉,同樣可使全身得到鍛煉,增強體質,訓練中避免劇烈運動,不要做跳躍和急轉運動,防止關節損傷。

2.飲食指導:供給高蛋白、高糖膳食。在補充蛋白質的同時必須供給足夠的碳水化合物,以參與蛋白質內源性代謝,可以減輕傷口水腫,防止感染。供給富含膠原的豬皮或豬蹄類食物,可為患者提供外源性蛋白質,以合成膠原纖維和蛋白多糖,同時也可獲得多量的鋅及甘氨酸、脯氨酸。供給富含銅的食物:瘦肉、肝、水產、蝦米等,供給富含多種維生素及礦物質的食物。

3.生活起居指導:患者在家中應盡量完成體療師制訂的康復訓練計劃。行走時患者應每天增加行走的次數,其次才是逐漸增加行走的距離。行走時患者應使用拐杖或習步架來保護膝關節,並應注意以小步走動來轉身,避免扭轉膝關節。在家中選擇一個牢固、直背、有扶手的椅子,這有利於患者站起或坐下,不要坐在低軟的沙發或躺椅上。在家洗浴時,避免滑倒,避免感冒,遵循小病大治的原則,以防置換關節遠期感染。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