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科學的望子成龍?心理學家讓你試試皮格馬利翁效應

對於中國的父母來說,最希望的事情就是孩子成龍,一輩子做得最多的,就是望子成龍。但是,一百個家長,有一百種望子成龍的方法,有的採用嚴厲的管教,有的聘請各種名師,有的自己上陣,反正,只要孩子成才,該使出的招都使上了。但結果呢?

結果是,絕大多是的家長不僅僅沒有讓孩子成龍,而且嚴重破壞了親子關係。

朱瑟琳·喬塞爾森,國際公認的精神醫學大師歐文·亞隆的得意門生,也是一位女性心理學家,曾在哈佛大學任教。她的著作《皮格馬利翁效應》恰好就告訴了所有的家長,望子成龍,是可以用科學的方法的。並且,這個方法的操作,並不難。

所謂望子成龍,就是希望孩子成為自己所期望的那樣子。事實上,我們每時每刻,都在無意識的創造著別人,然後用自己構建出來的方式去感受別人。別人也在創造我們,人與人的關係,是彼此協商共同創造的。塞普勒斯的國王皮格馬利翁,是一個雕塑家,他精心的用象牙雕塑了一個美麗的少女,並且深深的愛上了這個雕塑。給他穿上美麗的衣服,每天親吻她,凝望她,期待她也能接受他。但是他也和絕望,因為這畢竟就是一個雕像。於是他來到了神廟,祈禱女神幫助他。女神被他感動,於是,國王回到家,發現雕像居然活了,最後與他結為夫妻。皮格馬利翁效應是說,你期待什麼,你將會得到什麼

Advertisements

1960年,哈佛大學教授羅森塔爾做了一個實驗,跟一個小學的校長說,你學校里這個名單上的孩子智力超群。校長非常開心,於是特地告訴兩位老師,你們是學校最優秀的老師,我給你們19個智力超群的學生,你們一定要像平常一樣,好好觀察,一方面不能讓孩子知道,一方面你們也別埋沒人才。一年下來,這些孩子果真成績越來越好。而事實上,這些孩子是隨機抽選的,而老師也不是最優秀的老師。

學校對老師的期待,老師對學生的期待,才是老師和學生,都產生了一種努力改變自我,完善自我的動力,結果都讓老師成為優秀的老師,學生成為優秀的學生。這種在心理學上,就叫做期待效應,也叫皮格馬利翁效應。它表明每個人都可能成功,但能否成功,取決於周圍的人能不能像對待成功人士那樣子愛他、期待他、教育他。

Advertisements

但是,如果你看到這裡,就說那簡單,我回家就把孩子當成龍一樣對待了,那還是錯的。皮格馬利翁效應,其實講的是雙方關係的構建,每一個能夠望子成龍的父母,都是在過程中不斷改變自己的。那麼,具體要如何做呢?

第一,你要給孩子一個符合現實的期待。

這個世界,還是大概率在起作用的。一個天生好動的孩子,你非得讓他坐在鋼琴前,難度很大的。所以,你首先得有一個不至於不靠譜的期待。並且,通過各種方式,讓孩子感知到你的這種期待。一定要注意,期待不能成為壓力。「媽媽非常期待你成為一個鋼琴家」,這是給孩子壓力。「媽媽覺得你彈鋼琴非常棒,你可以往這個方向努力」,這才是期待。

第二,要感知孩子的內心,來調整你的期待。

很多父母對孩子的期待,其實是讓孩子來接自己的夢想。自己小時候渴望彈鋼琴,但由於經濟條件無法實現,於是就逼迫孩子學鋼琴,並且創造了很多理由,來說服自己孩子就是這個料。這是極其錯誤的。你一定要打開孩子的心扉,並通過日常觀察,來感知孩子內心,他是怎麼想的,他對我這個期待的真實反應是什麼?《摔跤吧爸爸》這部片,孩子對摔跤的認知,是因為參加了一個女孩子的婚禮后,才徹底接納爸爸的期待的,而之後她們的進步,也非常明顯。所以,聆聽孩子的內心,非常重要。

第三,要明白孩子也在對你產生期待。

皮格馬利翁效應講的是兩個人關係的創造。當你對孩子有期待的時候,其實孩子也對你有期待。如果你一味抗拒孩子對你的期待,孩子也很難接納你的期待。想讓孩子成為你期待的人,也得問問你是否願意成為孩子期待的人。如果孩子在彈鋼琴的時候,期待媽媽也是有共同語言,能夠感知音樂的魅力,那麼,你也需要去學習。

如果能夠做好上面的這三個步驟,那麼,皮格馬利翁效應在你身上發生的可能性就會大大提升,望子成龍的實現,也就更加科學了。

【作者陳泳佳,親子約創始人,親子機構諮詢顧問,親子自由職業顧問】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