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處方:合谷解毒方

穴位處方:

合谷、曲池、足三里、委中、三陰交。

合谷穴

合谷。合,匯也,聚也。谷,兩山之間的空隙也。合谷名意指大腸經氣血會聚於此並形成強盛的水濕風氣場。本穴物質為三間穴天部層次橫向傳來的水濕雲氣,行至本穴后,由於本穴位處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間,肌肉間間隙較大,因而三間穴傳來的氣血在本穴處匯聚,匯聚之氣形成強大的水濕雲氣場,故名合谷;出《靈樞·本輸》。別名虎口。屬手陽明大腸經。原穴。在手背,第1、2掌骨間,當第二掌骨橈側的中點處。或以一手的拇指指骨關節橫紋,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間的指蹼緣上,當拇指尖下是穴。而有橈神經淺支,深部有正中神經的指掌側固有神經,並有手背靜脈網,近側為橈動脈從手背穿向手掌之處。主治發熱,頭痛,目赤腫痛,鼻衄,血淵,咽喉腫痛,齒痛,耳聾,面腫,口眼斜,中風口噤,熱病無汗,多汗,消渴,黃疸,痛經,經閉,滯產,等。直刺0.5—0.8寸。

曲池穴

曲池:曲,屈曲。此穴為手陽明之合,脈氣流注此穴時,似水注入池中;又取穴時,屈曲其肘,橫紋頭有凹陷,形似淺池,故名。

曲池是人體腧穴之一,屬於手陽明大腸經之合穴,出自《靈樞·本輸》。此腧穴在肘橫紋外側端,屈肘,當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有清熱解表、疏經通絡的作用;臨床上主要用於配合治療手臂痹痛、上肢不遂,熱病,高血壓,癲狂;腹痛、吐瀉,咽喉腫痛、齒痛、目赤腫痛,癮疹、濕疹、瘰癧等病症。

配伍應用:

便秘(實證):曲池、中脘、足三里、內庭(《針灸學簡編》)。

腸癰:曲池、闌尾穴、足三里、上巨虛(《針灸學概要》)。

嘔吐,肝氣犯胃:曲池、肩髃、中脘、足三里(《針灸學簡編》)。

痰厥頭痛:曲池、豐隆、風池(《增訂中國針灸治療學》)。

目紅腫生翳:曲池、睛明、攢竹、瞳子修、太陽、合谷(《新針灸手冊》)。

齒痛:曲池、少海、陽谷、陽溪、二間、液門、頰車、內庭、呂細(《神應經》)。

頸腫:曲池、合谷(《增訂中國針灸治療學》)。

疔瘡:曲池、合谷、三里(《針灸大成》)。

半身不遂、中風:曲池、絕骨、崑崙、合谷、肩髃、手三里、足三里(《針灸大成》)。

胸中滿:曲池、人迎、神道、章門、中府、臨泣、天池、旋機、府俞(《備急千金要方》)。

足三里穴

委中穴

三陰交穴

刺灸法:

委中以三棱針點刺出血,余穴針用瀉法,留針10~20分鐘,間斷行針。

功效:

瀉熱、化濕、解毒。

主治與疾病:

本方適用於脾胃濕熱壅盛。症見渾身或某局部紅腫、潰爛,或水皰或根部堅硬如釘,麻癢不甚痛,繼而紅腫灼熱,疼痛日增,或有寒熱,舌苔白膩或黃膩,脈濡數。常用於治療癤腫疔瘡、蜂窩組織炎初期,急性化膿性腱鞘炎及皮膚化膿性感染等疾病。

加減:

發熱加大椎;神昏加十宣;心煩加勞宮。

方義:

本方取手、足陽明經合谷、曲池、足三里清陽明之熱;取血郄委中,刺出血瀉血中瘀熱,取足太陰經三陰交以化太陰之濕邪,諸穴同用共奏清熱化濕,涼血解毒之功。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