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自己說一句"I don't care"

我發覺有的人,你跟她講什麼東西,第一反應的條件反射就是哎,不行呀,沒有呀,不可能呀,很多的否定詞一股腦的發出來,沒有經過思考就否定了,其實不管能不能,可以不可以,你嘗試了嗎?你從小還不會講話呢,你現在會了嗎,你從嗷嗷待哺到現在的長大成人,這些都是從無到有。有的人總害怕失去什麼,並不敢的去嘗試,不敢探索,導致碌碌無為,一事無成。

你總得想想,失敗了,「老子不能白白失敗了,總得從失敗中學點什麼。」

我常常在思考一個問題:

為什麼我和別人差異那麼大呢?

大家都是人,都是吃飯長大的,都是兩個眼睛一個鼻子……

而我卻那麼牛逼,蒼天啊,這到底是為什麼?(我特么能偶爾要一下臉嗎?不能)

正經地說,我的一大愛好就是,觀察我身邊那些越來越屌的人,他們到底有什麼與眾不同的地方。

Advertisements

我發現,他們的腦迴路都跟普通人完全不一樣。

他們到底有什麼神奇的能力呢?

並不是那些被說濫了的表達能力、學習能力、溝通能力……

01

盲目自信

我採訪過的一個女生,從爛大學畢業的,她的同學們都很有自知之明,找工作的時候,都乖乖找那種小公司,月薪3000就很滿意了。

她不是,她有一種迷之自信。

她直接把簡歷投給了她最想去的報社。

然後被刷下來了。

她去了一個只有3個人的小公司,做行政,繼續給那家報社投簡歷,連續投了三年。

到了第四年,所有人都以為她放棄了,結果她居然通過面試了。

據說她剛去報社的時候,穿得特土氣,同事們都以為她是來上訪的女工……

她毫不在意,反而成了最大膽的新人。

再大咖的名流,連其他資深記者都覺得搞不定的、自動放棄的,她都敢上去採訪——雖然早期總是被採訪對象認為是傻逼,總被同事嘲笑,說她無知者無畏,但她無所謂。

Advertisements

她的口頭禪是,不試試,怎麼知道不行?

做著做著,她就成了很牛逼的記者。

她覺得這份工作沒挑戰了,要跳槽。

她大學英語四級都沒過,英語超爛,她卻給一家超牛逼的外企投簡歷。

她還是那句話,不試試,怎麼知道不行?

她還真進了外企,據說面試的時候,考官都被她的迷之自信打動了。

進去之後,她一句句英語重新學,口語超爛她也敢開口——完全沒有心理障礙,也不怕丟臉。

在跟美國總部幾個高管視頻會議的時候,英語超溜的人都有點怯場,她用她的鄉村English跟對方聊得特歡。

她從來不在乎別人當她是傻逼。

她永遠相信自己有一天會很牛逼。

我發現我身邊很多這種盲目自信的人,最後都越來越屌,因為:

我們不敢去選擇的東西,他敢;

我們不會去嘗試的事,他會。

其實很多事沒有那麼難,但我們常常被自己的想象所嚇到,我們擔心得特別多:我英語不好怎麼辦?對方拒絕我怎麼辦?

我們替自己排除了很多可能性。

但牛逼的人對此很不屑:試試有什麼關係?我試了10次,有8次失敗,有2次成功,我特么賺到了啊。

那些盲目自信、臉皮厚的人,才是真正內心強大的人。

他們不在乎別人,也放得下自己。

在這個世界,最後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就是當初被當作笑話的他們。

對自己說一句「I don't care"

02


接受失敗

普通人很難接受自己「已經失敗了」這個殘酷的事實。

要麼逃避,假裝這件事沒有發生;

要麼找借口,怪別人、怪爸媽、怪社會。

之前我面試了一個男生,他自己開了一個公號,平均閱讀量是300左右。

我問他,你認為自己的文章為什麼閱讀量不高?

他說,因為大眾都不懂欣賞,都是傻逼。

我認真看了一下他的文字,實在是太平庸了,跟中學生作文似的。

凡是把大眾當傻逼的,都是真的傻逼。

他的問題就是,完全不去分析自己哪點沒做好,而是覺得全世界都欠他的。

這種思維方式,是不可能有進步的。

牛逼的人恰恰相反,他們能夠坦然面對自己的失敗——因為比起失敗這個事實,知道自己為什麼失敗,更重要。

我以前的兩個同學,他們一起考研,都特么失敗了。

A同學說,不是我的問題,那個傻逼學校錄取的人太少了……於是他發誓再也不考研了。

B同學說,我確實考砸了,回想一下,我的複習時間安排得不科學,分配給英語的時間太少,導致我的短板太短……於是他第二年就考上了TOP3的學校。

B同學跟我一樣,思維永遠是:

首先,失敗了,我認;

其次,老子不能白白失敗了,總得從失敗中學點什麼。

這麼想的人,不可能不成功。

B同學之前創業失敗了兩次,第三次創業,花了2年多的時間,把公司做大了,然後把公司賣掉了,套現了2個億,實現了財務自由。

03

放棄安全感

安全感是人類最基本的心理需要。

大家都喜歡安全,不喜歡動蕩、不喜歡未知、不喜歡不確定。

然而,牛逼的人不在乎什麼狗屁安全感。

或者換句話說,他們的安全感來自於內心極度的穩定,不會太受環境的變化、事業的起伏等客觀因素的影響。

比如黃小污總說我特別變態,去年我們從深圳搬到北京,大家都特別沒有安全感,因為城市很陌生,生活變動很大,一切沒法確定,他們特別茫然。

而我一天之內就適應了。

穩定的工作、穩定的收入、穩定的社會關係、穩定的居住環境……這些大家特別在意的事情,老實說,我不是很在意。

所以對我來說,把公司和家全部從深圳搬到北京,不算個大事。只要你把你的生活裝在一個小箱子裡面,哪裡都是生活。

你會發現,很多人終其一生,追求的就是安全和穩定,所以才想當公務員、想進國企——如果能在穩定的狀態中獲得幸福,也是很棒的。

可悲的是,有些人並不安於現狀,覺得現在的工作各種操蛋,想改變,卻特么不敢。

牛逼的人不會不敢。

他們追求的就是挑戰和刺激,一旦舒服了,就會果斷改變,讓自己永遠處於不舒服的狀態。

這就是一種找抽的思維。

李笑來就說,幾乎所有的進步,都是放棄了部分安全感,才可能獲得的。

如果你太在乎所謂的安全感,就會被困在永恆的當下。

這是很可怕的。

你會發現,我們周圍,那些循規蹈矩的人,逐漸走向平庸;

那些不安分的、上躥下跳的,逐漸走向牛逼。

04

尋找規律

這是牛逼的人最最重要的能力,把思考當成一種習慣,甚至是一種本能。

哎,萬不得已,我又得提到自己(這是哪門子的萬不得已啊)。

我就是那種只要醒著,就在不斷尋找規律、總結規律的死變態。

不管我是躺在床上刷一條微博,還是拉屎的時候看到門上的小笑話,我都會順便分析一下,這句話好玩在哪裡?有什麼規律可循嗎?

黃小污說,正常人是在特定的時候(比如要寫論文、寫年終總結)才會被迫去尋找規律,並且覺得很痛苦。

而我是隨時隨地都以此為樂趣。

我特別喜歡問「為什麼啊」?

比如,這人為什麼罵我?

我為什麼會和這個朋友漸行漸遠?

這麼遊戲那麼傻逼,為什麼那麼多人玩?

可能很多人也會問「為什麼」,但他們只是隨口一說。

而我問完「為什麼」,就開始尋找答案,認真分析起來,原因可能有幾點,第一,……;第二,……;第三,……

如果我找不到答案,我會打電話去騷擾我身邊那些聰明的朋友,問清楚了,我才會爽。

可能大家不覺得尋找規律有多重要。

事實上,我們讀書的時候,學習和考試,考察的就是我們尋找規律的能力;我們工作之後,只要善於尋找規律,就能快速獲得進步。

我以前當記者的時候,就會尋找提問的規律、寫開頭的規律、謀篇布局的規律;

當編輯的時候,就會尋找取標題的規律、策劃選題的規律、版面布局的規律……

找規律能讓你明白萬事萬物的運行邏輯。

理清這個邏輯,運用這個邏輯,你就可以舉一反三。

說到底,牛逼的人之所以牛逼,是因為他們的思維方式與眾不同。

他們做著你不敢做的事,所以,他們過了你想過的生活。

05

自控

20世紀60年代末,斯坦福大學教授沃爾特.米舍爾設計了「棉花糖實驗」:一名實驗人員將一個四五歲的孩子帶進一個房間,桌子上放著一塊棉花糖,實驗人員告訴孩子他將離開房間一會兒,如果孩子在他離開期間不吃掉棉花糖,他將獎勵他兩塊棉花糖,如果他等不及吃掉了,就沒有獎勵。

到了20世紀80年代中期,米舍爾再次追蹤當年參加實驗的他們。他發現一個顯著的關聯:孩子在四五歲時堅持等待的時間越長,長大后在米舍爾設計的評估表現中得分越高。

在其他能力中,能夠延遲滿足的孩子,他們的關注力和推理能力更好,並且他們「不容易在壓力面前崩潰」。懂得堅持,自律,比常人忍耐的東西多。正是應了那句,耐得住寂寞就守得住繁華。

馬爸爸說,每個人都有成功的機會,就看你給不給自己機會。

馬爸爸成功了,放個屁都是神話,對吧。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