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氏怎樣具備了吃三家而一統中國的力量

三國末期不能被看作是「世無英雄,使豎子成名」的時代。公元280年,三國歸晉。司馬氏何以能擊敗孫劉曹統一中國?有此結局,固有天時地利人和的因素在其中,但司馬懿教子有方,而孫劉曹後繼無能人恐怕才是主因。

司馬懿世家豪族出身,早年在郡中作小吏,后被曹操升為文學掾。曹操稱魏王后,司馬懿為太子中庶子,但曹操對他篡魏之心有所防範,這時司馬懿採取以退為進的策略,等待時機。曹操去世后,佐助曹丕,與陳群等同列「四友」,是曹丕智囊團的主要人物。曹丕代漢后,司馬懿節節高升,開始掌握重權。重視子女教育。在教育兒子方面,他自有高人之處。既然司馬懿把人生大計準備得如此長遠,就不能忽略對兒子的教育。對自己的兩個兒子司馬師和司馬昭,司馬懿既是父親,又是老師,而且教子有良方。他除了讓兩個兒子博覽群書,更難得的是帶著兩個兒子參加了無數次大小戰爭,親歷磨難積累經驗。不但讓他們在戰場上摸爬滾打,還當場示範,親自指點,簡直就是言傳身教的典範。不是泛泛而談用兵之道,而是讓他們衝鋒陷陣,在戰鬥中學習戰鬥,在戰爭中熟悉戰爭。由於他教子有方,為後來司馬家族以晉代魏作了人才儲備。曹操、諸葛亮去世后,無論政治、軍事才能在當時都無人與司馬懿相提並論。同樣,司馬懿的家庭子嗣在三國中也是可圈可點的。遍視三國,名將之子很少有像其父輩一樣出名的。究其原因是因為父輩出名,其子少經磨難,難成大器。但司馬懿教子有方,二子司馬師和司馬昭,除了博覽群書,更難得的是和父親一起參加了無數的大大小小的戰爭,親歷磨難積累經驗,加之二子自幼雄心大志便青出於藍而更勝於藍。

Advertisements

司馬懿的長子司馬師,字子遠,沉著堅強,且有雄才大略,與夏侯玄、何晏齊名。魏景初年間,拜散騎常侍,累遷中護軍。曾與其父司馬懿謀划誅殺曹爽,以功封長平鄉侯食邑千戶,旋加衛將軍。司馬懿死後,被魏主曹芳封為大將軍,總領尚書機密大事。從此,司馬師獨攬大權,與其弟司馬昭共專朝權,上朝可以帶劍,有事不必稟報,朝臣一切奏事,均經司馬師過目,並可以隨意定奪是非,不必啟奏魏主。在此,他制定選拔官吏的法規,命百官推薦賢才,整頓綱紀,任命文武大臣使各有職掌,朝野肅然。後來,他廢魏帝曹芳,平定淮南三叛,擊滅東吳諸葛恪的大軍。基本控制了曹魏政權。252年,司馬師親率兵平定毋丘儉、文欽之亂,途中病死。

次子司馬昭,字子上,曾任新城鄉侯、洛陽典農中郎將、散騎常侍。司馬昭有卓越軍事才能,屢立戰功。景元三年,根據吳蜀地理形勢和蜀漢邊疆無備的狀況,定下先滅蜀漢再順江滅吳的戰略決策。次年遣將軍鄧艾、鍾會等一舉滅蜀。魏帝為表彰其功德,封為晉公,享太原、上黨等10郡之地,後為晉王,又增封10郡。從歷史發展的潮流來看,司馬昭滅蜀繼承了曹操的事業,結束了三國鼎峙的局面,為統一事業奠定了基礎。咸熙元年,挾魏帝西屯長安,遣中護軍賈充領軍鎮漢中,威懾成都,平息了鍾會叛亂,不久進爵晉王。司馬昭被世上視為篡奪皇位的奸雄。「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成了大家描繪那些野心家和陰謀家的口頭禪。其實,司馬昭為統一全國作出了重大貢獻,成為三國後期最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也是西晉王朝的開創者之一。

Advertisements

263年,司馬昭趁蜀國內亂,派鄧艾、諸葛緒、鍾會率大軍三路攻蜀,把蜀漢後主劉禪俘至洛陽,優待得樂不思蜀劉阿斗,蜀漢遂亡。兩年後,司馬昭之子司馬炎,廢魏帝曹奐,自立為帝,國號晉,都洛陽,史稱西晉。司馬炎稱帝后,追尊司馬懿為宣皇帝、追尊司馬師為景皇帝、追尊司馬昭為文皇帝。於公元280年,發起統一戰爭,20萬大軍水陸並進,王渾、杜預率陸軍勢如破竹,以摧枯拉朽之勢橫掃江北,把前來迎戰的吳國主力兵團就地殲滅;王統率著當時世界上最龐大的艦隊出長江三峽,排江而下,「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接下去傳檄而定江南,割據江東近八十餘年的孫吳政權灰飛煙滅。

司馬懿作為三國傑出的人物之一,不但具備了傑出人才所有智商和情商,而且還培養出了傑出的下一代,使其家族後繼有人。因此,司馬懿去世后,司馬家族終於取代了曹魏,並統一全中國,建立了晉王朝。相反,魏國是寡婦孤兒、人盡可欺,自不必說;蜀國國君恰是那位連諸葛亮都「扶不起來的阿斗」,更慘的是「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吳國更不幸,國君孫皓是一個典型的虐待狂,一高興或一不高興就鑿人眼睛、剝人麵皮,可惜只敢虐待自己人,搞得是人神共憤、眾叛親離。

聯繫現在,就一個團隊而言,接班人的培養事關全局、事關長遠,沒有合格的第二梯隊、第三梯隊,後繼乏人,一旦創業者倒下,前人開創的事業很可能就會毀於一旦。正所謂「人存政舉,人亡政息」,大抵都是接班人出了問題而造成的惡果。因此,一個企業、一個單位,要想長治久安、發展壯大,培養出合格的接班人才是最基本的條件。就家庭教育而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此話並非虛言,父親教育尤其重要,幾乎關係著孩子的一生!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